概述
位置 伊稀地平原之東北,阿誒蒂里亞(Aetheria)之西北
經緯 北緯49.68°,東經118.0°
簡介
烏托邦平原(拉丁文:UtopiaPlanitia),又譯作烏托邦低原,為火星上最大的平原,直徑3200公里,中央為49°42′N118°00′E/49.7°N118°E/49.7;118,位於阿爾及爾平原的對心點(antipodalpoint)上。為1976年9月3日海盜2號在火星上的著陸與探索區域。
地球南極洲的烏托邦冰河(UtopiaGlacier)的命名源自該區域。
流行文化中的提及
在科幻系列《星際旅行》中,烏托邦平原被提及為星際聯邦的主要造船基地。《星際旅行:下一代》中的主角船聯邦星艦進取號-D、《星際旅行:深空九號》的聯邦星艦勇抗號以及《星際旅行:航海家號》中的主角船聯邦星艦航海家號均建造於此。
燃唇組合(英語:theFlamingLips)在2002年發行的專輯《YoshimiBattlesthePinkRobots》中的一首歌曲“乘氣球去烏托邦(英語:ApproachingPavonisMonsbyBalloon(UtopiaPlanitia))”亦是以該地區為題。
火星冰層
科學家研究最新火星圖片發現,由隕星碰撞留下的一個20公里寬的隕石坑,其下方曾儲藏有很多水。
當一顆隕星以高速撞擊火星,碰撞產生的能量在火星地面上砸出一個隕石坑,並使地表碎片向四面八方飛濺。
儘管撞擊極為猛烈,科學家可以從隕星碰撞留下的表面形狀獲得該地表的很多信息,Bacolor隕石坑就是其中一例。多種跡象表明,這個20公里(12英里)寬的隕石坑在撞擊形成的時候,其下方儲藏有很多水,大概以凍的形式存在。
Bacolor隕石坑位於烏托邦平原(UtopiaPlantitia),一個火星北部低地上的遼闊而平坦的區域,有著許多外表奇特的隕石坑。2001年,NASA的火星“奧德賽”漫遊車用伽馬射線分光計勘查出烏托邦地表下存在豐富的氫。這個數據顯示,在接近地表的地方,至今冰層仍占了體積的五成或以上。另一個火星奧德賽上的儀器,熱輻射成像系統(Themis),用可視波和紅外波攝下了Bacolor隕石坑的圖像。與假色圖像組合後,THEMIS的數據可以幫助科學家譯解岩石,硬化沉澱物,以及塵土在Bacolor隕石坑表面構成中所占的比例。
環繞Bacolor隕石坑的,是兩層由撞擊後的碎片構成的粗糙而不規則的沉積扇。較厚的內層幾乎完全被包括在主圖內。這張特寫圖片顯示了內層邊沿的一部分,它幾乎覆蓋了一個之前已經存在的小隕石坑。科學家們認為,小隕石坑沒有被完全淹沒主要是因為碎片的的流動速度較慢。內層外面還有一個薄些的外層,它部分超出了主圖顯示的範圍。科學家通過仔細研究,發現內層和外層形成於兩個不同的階段。
內層首先形成。碰撞產生的熱量使地表蒸發,當然也包括隕星撞擊處的任何冰層。衝擊波從撞擊點向外延伸,炸碎岩石,並將碎片和蒸汽和其他熱氣體一齊投向空中。衝擊波向地下越挖越深,最終在地表上挖掘出一個碗狀的洞。
由泥漿,水蒸汽以及岩石碎片組成了一股黏稠厚重,並且溫度可能相當高的泥漿。它們向上掙脫了不斷擴大的隕石坑口,並最終落到地表,形成內沉積扇。內層最裡面的部分厚厚地覆蓋著地表,並且,在靠近隕石坑邊沿處,多種跡象表明該層曾經至少緩緩流動過。
接下來形成的是外層。當內層像一條厚重的毯子一樣落在隕石坑的周圍,那些在撞擊點堆積起的碎片高柱開始崩塌。當碎片柱下落的時候,它像底散雲一樣在內層上方向外急流,甚至可能以超音速速度移動。
這個急流沖刷了內層表面,留下了從隕石坑射出的絲絲條紋,其形狀就像是腳踏車輪的輪輻。穿越隕石坑邊緣(見下圖),這股底散雲繼續向外行進,直到失去動力而停止,大約在離隕石坑邊緣兩個坑徑處。
當內層噴射物在離隕石坑邊緣約一個坑徑處停下時,它堆起了一個50到80米(160–260英尺)高的殘片壁壘。這個壁壘可能是斷岩和小碎岩與固體或液體的地下水混合而成的。
內層沉積後一段時間後,壁壘中的水慢慢蒸發,導致壁壘坍塌,使殘片層又稍許向更遠處延伸。
由於在碰撞遺址處留下的岩石有所扭曲,部分隕石坑的邊緣坍塌了。一部分邊緣(8點鐘的位置)向下滑入坑內,在邊緣的頂部留下一個凹陷處。同樣地,在5點鐘的位置另一端邊沿也滑落了,這次是朝外。
這個雙隕石坑位於Bacolor東北處約14公里(9英里),它被一片撞擊殘片包圍。這張假色圖像上的隕石坑的藍色反映出它的溫度很低,這是THEMIS在夜間觀察到的結果。地面的低溫可能有兩個成因。
一層塵埃和微細顆粒的物質在太陽下山後會迅速降溫,其降溫速度比岩石快很多。當深夜裡熱輻射成像系統(THEMIS)飛過表面時,粉末狀的塵埃表面和堅硬的岩石、沉積岩表面相比就已經很冷了。因此,這個雙隕石坑的表面可能被精細物質覆蓋,它由於受到隕石坑邊緣的保護而沒有受到風的干擾。
另一種可能是這個雙隕石坑含有一種被科學家稱之為VastitasBorealis結構的物質,這種物質經常在烏托邦平原被發現。這預示著隕石坑的表面填充物比原先估計得要厚的多,不是幾英寸或幾英尺,而是幾十米(碼)。
所以這個雙隕石坑填充物的低陷和Bacolor的結構沒有關聯。它更可能是因為這層厚厚物質因冰層蒸發而容易坍塌的特點。
火星地理印象
火星與地球在地理特徵上相比有很多相似之處。它有高山,有峽谷,有平原和高原。火星南北半球的地形有著強烈的對比:北方是被溶岩填平的平原,南方則是曾受過多次撞擊的古老高地。 |
火星撞擊坑| 火星隕石坑| 火星谷地 | 水手9號 | 太陽湖| 弗雷葛拉山脈 | 塔爾西斯| 奧林帕斯火山| 亞拔山| 艾斯克雷爾斯山| 帕弗尼斯山 | 阿爾西亞山 | 赫卡特斯山| 歐伯山 | 大瑟提斯高原| 阿波里那山 | 安翡翠特斯山| 火星水手谷| 卡塞峽谷| 北方大平原 | 克里斯平原| 烏托邦平原| 伊希地平原| 埃律西昂平原| 阿爾及爾平原| 諾亞高地| 子午線高原| 古瑟夫撞擊坑| 波拉克撞擊坑| 藍莓石| 混沌地形| 梅杜莎槽溝層 |
火星
地理 | 反照率特徵 | 火星運河 · 太陽湖 |
山峰 | 陶瑪西亞 · 弗雷葛拉山脈 | |
火山 | 塔爾西斯:奧林帕斯山 · 亞拔山 · 艾斯克雷爾斯山 · 帕弗尼斯山 · 阿爾西亞山 埃律西昂:埃律西昂山 · 赫克提斯山 · 歐伯山 大瑟提斯高原 · 泰倫納山 · 哈德里亞卡山 · 阿波羅山 | |
峽谷 | 水手號峽谷 · 艾徹斯谷 · 卡塞峽谷 ·阿瑞斯峽谷 · 道峽谷 · 哈馬契斯峽谷 · 馬丁峽谷 | |
平原 | 北方大平原 · 烏托邦平原 · 亞馬遜平原 · 克里斯平原 · 埃律西昂平原 · 希臘平原 · 阿爾及爾平原 | |
區域 | 火星北極高原 · 火星南極高原 · 凱多尼亞 · 混沌地形 · 雅尼混沌 · 梅杜莎槽溝層 | |
撞擊坑 | 鏈坑 · 斯基亞帕雷利 · 古瑟夫撞擊坑 · 埃伯斯瓦德 · 玻尼維爾 · 艾爾伯斯 · 維多利亞 | |
地質特點 | 火星小球體 · 火星蜘蛛 · 瑞士乳酪特徵 · 碳酸化合物 | |
衛星 | 火衛一 ·火衛二 · 其他:史迪克尼撞擊坑 · 火衛科幻 | |
探測 | 弗伯斯計畫 · 精神號觀測 · 機會號觀測 · HiRISE · 登入火星 · 火星車 · 火星人造物體 · 載人火星計畫 | |
隕石 | ALH 84001 · 傑辛喜隕石 · 凱杜隕石 · 休格地隕石 · 納克拉隕石 | |
凌日 | 火星日食 · 火衛一凌日 · 火衛二凌日 · 水星凌日 · 金星凌日 · 地球凌日 | |
其他 | 火星殖民 · 火星地球化 · 火星天文學 · 火星計時 · 大流士火星曆 · 賀頓火星計畫 · 近火小行星 · 火星軌道穿越小行星 · 2007 WD5 · 火星科幻 · 火星人·火星沖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