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撞擊坑

對火星撞擊坑的的探索與研究是目前中國乃至世界地理科學研究的重點課題,通過對火星探測坑的研究與發現,逐步證實了火星表面可能存在水資源,從而推斷出火星上可以存活生命,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火星探測坑的研究目前還在進行中,科學家門以及其認真的態度研究著,我們期待著喜人的成果出現。

簡介

火星撞擊坑火星撞擊坑
火星上有數以萬計個大大小小的撞擊坑,但並非都有名字,因為自從1970年代海盜號製作全球地圖時就已開始將撞擊坑命名,往後隨探測器的相機解析度提高而發現的更多小撞擊坑則未全數命名。火星撞擊坑是以科學家或科幻作家的姓氏命名,而直徑小於60公里的大部分以地球上的城鎮命名。 ,“火星快車”探測器發現火星北半球的低地和平原下,埋藏著很多直徑在130公里至470公里之間的撞擊坑。這是美國宇航局10月6日發布的火星維多利亞坑的資料照片。

記載資料

在此列出直徑大於200公里的撞擊坑[1],關於全部列表請看[1]。直徑用公里,經度為東經,參見火星地理經緯坐標。
火星的撞擊坑 名字 緯度 經度 直徑 命名來源
Schiaparelli -2.67 16.7 471.0 Giovanni V.; Italian astronomer (1835-1910).
Huygens -14.15 55.4 470.0 Christiaan; Dutch physicist-astronomer (1629-1695).
Cassini 23.56 31.8 412.0 Giovanni; Italian astronomer (1625-1712).
Antoniadi 21.28 60.8 394.0 Eugène Michael; Turkish-born French astronomer (1870-1944).
Tikhonravov 13.35 35.8 386.0 M. K.; Russian rocket scientist (1900-1974).
Koval'sky -29.92 218.5 309.0 M. A.; Russian astronomer (1821-1884).
Herschel -14.74 129.7 304.5 John F.; British astronomer (1792-1871);
William H.; British astronomer (1738-1822).
Newton -40.48 201.9 298.0 Isaac; British physicist (1643-1727).
Copernicus -48.88 190.8 294.0 Nicolaus; Polish astronomer (1473-1543).
de Vaucouleurs -13.35 170.9 293.0 Gerard Henri; American astronomer (1918-1995).
Schroeter -1.88 55.6 292.0 Johann H.; German astronomer (1745-1816).
Newcomb -24.16 1.0 252.0 Simon; American astronomer (1835-1909).
Flaugergues -16.82 19.2 245.0 Honore; French astronomer (1755-1835).
Lyot 50.48 29.3 236.0 Bernard; French astronomer (1897-1952).
Secchi -58.01 101.9 234.0 Angelo; Italian astronomer (1818-1878).
Kepler-46.78 140.9 233.0 Johannes; German astronomer (1571-1630).
Galle -50.88 329.1 230.0 Johann G.; German astronomer (1812-1910).
Vinogradov -19.99 322.3 223.5 Aleksander P.; Soviet geochemist (1895-1975).
Schmidt -72.11 281.9 212.5 Johann F.; German astronomer (1825-1884);
Otto Y.; Russian geophysicist (1891-1956).
Mutch0.59 304.7 211.0 Dr. Thomas A.; American geologist, Viking Lander Imaging Team leader
(1931-1980).
Kaiser -46.28 9.1 207.0 Frederick; Dutch astronomer (1808-1872).
Lowell -51.99 278.6 203.0 Percival; American astronomer (1855-1916).
Gusev -14.54 175.4 166.0 Matvei M.; Russian astronomer (1826-1866).註:為精神號所在地。
火衛一的撞擊坑 名字 緯度 經度 直徑 命名來源
Stickney 1.0 49.0 9.0 Angeline; wife of American astronomer A. Hall (1830-1892).
Gulliver 62.0 163.0 5.5 Lemuel Gulliver, surgeon, captain, and voyager in Jonathan Swift's novel
"Gulliver's Travels."
Hall -80.0 210.0 5.4 Asaph; American astronomer, discoverer of Phobos and Deimos (1829-1907).
火衛二的撞擊坑 名字 緯度 經度 直徑 命名來源
Voltaire 22.0 3.5 1.9 Francios-Marie Arouet; French writer (1694-1778).
Swift 12.5 358.2 1.0 Jonathan; British writer (1667-1745).

火星北極大坑

美國科學家25日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位於火星北極的巨大凹陷坑地很可能是天體撞擊所致,這是迄今人類在太陽系天體中測量到的最大撞擊坑。來自麻省理工學院以及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在報告中說,他們對兩個火星探測器的最新觀測數據進行分析後推測,這處占火星表面積40%的凹陷坑地是太陽系形成早期一次巨大天體撞擊所致,此次撞擊發生在至少39億年前。這一巨坑的跨度大約有8500公里,是迄今人類在太陽系天體中發現的最大撞擊坑。 科學家說,“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和“環火星勘測者”兩個探測器藉助重力數據、地表高度測繪數據等構建出火星地形圖。它清晰地顯示,北極大盆地的輪廓為橢圓形,與撞擊坑的表征相符。此外,觀測還發現,這個盆地還有一層外部輪廓,這種內外雙圈是撞擊坑的又一個典型特徵。

南北極的區別

火星的南北半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兩種地形,北半球地形低洼平坦,而南半球地勢較高,地表粗糙,多坑洞。不過南半球的坑地規模較小,無法和北半球的大盆地相媲美。火星南北半球的這種“兩面派”地形一直是未解之謎。上世紀70年代美國的火星探測器第一次發回火星地表全圖後,科學家們就一直在猜測其中原因,其中“遠古撞擊說”和“火星內部運動說”是兩種最為流行的假說。

Resolution撞擊坑

Resolution撞擊坑Resolution撞擊坑
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報導,機遇號火星火星探測漫遊車正行走在火星上被稱為‘梅麗蒂亞尼’的平坦區域(Meridiani Planum),它的目的地是‘奮進’撞擊坑(Endeavour Crater)。‘奮進’撞擊坑是火星上的一個古老的巨大的坑穴,直徑約22千米。機遇號在‘梅麗蒂亞尼’平坦區域行走的過程中,發現了幾年來所見到的最年輕撞擊坑。此撞擊坑被命名為‘Resolution’,是在大約10萬年之內形成的。說此撞擊坑年輕是相對的,機遇號漫遊車過去研究的火星地面特徵物是非常古老的,其中包括30億年之前形成的岩石。同古老的地形特徵相比,Resolution撞擊坑可以算是一個嬰兒。嬰兒具有軟嫩的皮膚,但是新生的撞擊坑‘Resolutin’具有稜角分明的輪廓,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輪廓會變得圓滑模糊。新撞擊形成坑的特徵是,在撞擊坑周圍邊緣有新鮮岩石,撞擊坑呈現空碗形態。火星風沙會不斷侵蝕這些新鮮岩石,不斷填充撞擊坑。Resolutin撞擊坑的發現,可以使科學家通過對比新老撞擊坑,看看風沙改變火星地面特徵有多快。

科研成果

火星上的維多利亞坑火星上的維多利亞坑
最新的火星軌道器照片顯示,散布在火星崎嶇表面的撞擊坑顯示,火星赤道附近有次表層水冰。這些水凍的純度可能高達99%,而不是科學家以前認為的由骯髒的灰塵和冰構成的混合物。雖然火星上的大量地貌顯示,過去這顆紅色星球上有水流過,但這一新發現又為火星上有水增加了新證據,也讓科學家找到了一條探測火星表面水冰線索的新途徑。最近幾年火星上仍然有水的證據越來越多,這些水是以次表層凍的形式存在。
據英國《泰晤士報》報導,科學家發現,可能曾有一顆巨大的小行星在火星表層撞出一個大洞,破壞了這個紅色星球的磁場,毀掉了火星演變為地球一樣的藍色星球的機會。地球磁場由地核中的熔鐵產生,地球磁場可使可能衝擊大氣的輻射發生偏斜,從而起到保護地球的作用。為什麼火星缺乏類似的磁場?科學家們一直迷惑不解,但現在,飛船收集數據可能幫助科學家找到答案。他們發現了影響火星南半球表層岩石的高強度磁異常,這似乎是曾經覆蓋整個星球的磁場的殘留。北半球卻沒有這種磁異常,這暗示著火星上曾經發生過改變磁場的事情。這也解釋了火星的另外一個奇特之處,即火星北半球的岩石比南半球的岩石更薄。
發現冰發現冰

多倫多大學的物理學副教授薩賓·斯坦利說:“證據顯示火星歷史早期發生過猛烈撞擊,可能這次撞擊毀壞了熔化狀態的核心,改變了內部循環,影響了磁場。”科學家們認為,火星和地球以及太陽系的其他星球一樣,都是在大約46億年前由岩石和太陽形成留下的殘餘物構成。 隨著胚胎行星越來越大,它們核心的岩石熔化、熔合,重元素,尤其是鐵,沉到了中心。在放射性元素的作用下,鐵保持熔化狀態,並開始流動,形成磁場。人們一直以為,因為火星只有地球的一半大,所以,它的核心會冷卻,但這一理論被新發現推翻了。新發現顯示,最遠甚至更小的水星都有熔化的核心和磁場。斯坦利說:“我們知道,火星曾經有磁場,只是在大約40億年前消失了。大約與火星地殼二分出現同時發生。這可能與行星撞擊有關係。”現在,可能人們最感興趣的問題是火星上發生過什麼使得磁場得以保留,以及火星是否孕育過生命。
英國開放大學的行星及太空科學教授莫尼卡·格拉迪說:“火星曾經有過更厚重的大氣,有過靜態水和磁場,可能與我們今天看到的貧瘠荒涼的星球大為不同。”

火星地理印象

火星與地球在地理特徵上相比有很多相似之處。它有高山,有峽谷,有平原和高原。火星南北半球的地形有著強烈的對比:北方是被溶岩填平的平原,南方則是曾受過多次撞擊的古老高地。
火星撞擊坑| 火星隕石坑| 火星谷地 | 水手9號 | 太陽湖| 弗雷葛拉山脈 | 塔爾西斯| 奧林帕斯火山| 亞拔山| 艾斯克雷爾斯山| 帕弗尼斯山 | 阿爾西亞山 | 赫卡特斯山| 歐伯山 | 大瑟提斯高原| 阿波里那山 | 安翡翠特斯山| 火星水手谷| 卡塞峽谷| 北方大平原 | 克里斯平原| 烏托邦平原| 伊希地平原| 埃律西昂平原| 阿爾及爾平原| 諾亞高地| 子午線高原| 古瑟夫撞擊坑| 波拉克撞擊坑| 藍莓石| 混沌地形| 梅杜莎槽溝層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