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陶單耳鬲

灰陶單耳鬲

灰陶單耳鬲是新石器時代的空袋足飲具,高23.3厘米,口徑12.5厘米。

介紹

鬲--空袋足飲具的典型最早的鬲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在青銅鬲出現之前,陶鬲一直是主要的炊器,鬲的外形似鼎,但三足內空,目的是為了增大受熱面積以更好地利用熱能,它的主要用途是煮粥、制羹和燒水,與甑、甗類蒸食器有所不同。在製作陶鬲時,一般要在粘土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砂粒、蚌粉或穀殼,以便在煮食過程中能承受高溫並保存熱量。

西部情懷出自長安縣阿底村的這件陶鬲,胎料中加有大量的粗砂,其造型與裝飾具有強烈的地域風格。而與河南、山東龍山文化的陶鬲迥異。頎長的頸與尖袋狀足構成了主體線條,頸口的外敞與足尖的內收首尾呼應,使這一主體線條流暢而富於變化,口沿處的一周鋸齒裝飾及寬條形把手更是強化了生動的氣氛,以頸部的光潔反襯布滿足部的粗繩紋,讓人感受到了西部的豪放情懷。細觀其裝飾,粗繩紋自足根向上呈放射狀擴散,恰似一團熔熔之火舔舐,口沿的一周三角紋此時似乎已幻化成呼應火舌的縷縷飄香,使人不禁嚮往著正在烹煮的美味……
粗繩紋具有增加受熱面積的功效繩紋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裝飾中廣為流行,它是在製作陶器時將繩索纏附在拍子上而拍打出來的。陶鬲上的粗繩紋也具有增加受熱面積的功效,實用與裝飾並存。客省莊文化的物證客省莊文化首先發現於陝西省西安市客省莊,是分布於渭河流域的一支地域性文化,時代與中原龍山文化相當,空三足類炊食具的發達是這一文化的典型特徵,此處介紹的這件陶鬲就是客省莊文化陶器的代表作品。當時鬲類炊具的使用是先在房內挖一圓形小坑成為土灶,然後將鬲的三足支在小坑上,或徑直將鬲置於平地而燒火。客省莊文化的房內已有壁爐和空穴,用於取暖、燒飯和儲存食物。這一文化的居民還普遍信奉占卜,遺址中出土了許多用於占卜的羊肩胛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