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神與天地之道

天神與天地之道

《天神與天地之道》是201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漢學家、歷史學家郭靜雲。這是一部主要討論中國青銅時代精神文化的源與流,探討中國思想史淵源的作品。全書共分上、下二冊(分別對應著上、下二編),123萬字。上冊(上編)通過禮器和文獻,主要探索上古的神秘形象,包括神獸與非獸形的“祖”和“帝”及其在歷史上的演化,以及巫師的身份和禮儀。下編主要探索商代無形體的信仰對象和相關概念,包括天地、四方、五色、神明以及若干易學和道家文化的關鍵概念在上古的信仰基礎及其哲理化過程。本書和作者另一本書《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系統地反映了作者對於中國青銅時代歷史(主要是夏商周三代歷史)進行復原和重建的研究成果,如果說《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提供重新認識三代歷史的框架和骨架,本書則重建和描寫出這種歷史的血肉之軀。

內容簡介

長期以來,人們對中國夏商周時代青銅器、玉器以及其他禮器的造型和紋飾迷惑不解。自宋代金石學以來,這個問題一直被不斷探究。這一類形象一般以夔紋或饕餮紋最為常見,容庚、張光直等諸多前輩學者都曾進行專門分類和研究。近來學界往往以“獸面紋”來命名。本書作者在收集分析此類紋飾形象及其變體之後,發現它們其實都有著“雙”嘴口的結構。作者又發現,這種造型其實就是殷商甲骨文里“神”字的形象來源,所以,當時的夔紋或饕餮紋,準確地說,應該是當時的“神紋”。這種形象象徵著“死”(被神吞食)與“永生”(被神吐出而再生並獲得神性),是古人精神信仰的重點。這種雙嘴口結構和意義表達方式其實與人類學家經常討論的通過儀式(RitesofPassage)非常吻合。通過儀式由根納普最先提出,後來通過象徵人類學家維克多·特納的提倡而廣為人知。此類儀式有三個階段,即與過去狀態分離(separation),中間過渡狀態(transition)和重新進入全新狀態(reintegration)。在本書揭示的神龍信仰中,這三個階段分別被造型為被神嘴吞進(分離)、在神肚與神合為一體(過渡),從神口吐出而臻神化(重生)。可以說,此一觀察和理解,突顯作者在紛繁複雜而撲朔迷離的中國青銅時代諸多禮器造型和紋飾中切中肯綮,非常精準地抓住了上古精神文化的深層結構,從而找到了開啟上古精神文化殿堂的鑰匙。

在此基礎上,書中進一步描繪了商代人心目中的天神形象:天神神能的重點在於“神降”(吐泄甘露),以實現天地之交、上下關聯、萬物之生。但是負責上下相聯的神,不能只下降,亦須上升。自上而下的神降意味著盈生,而自下而上的神升即意味著死亡而再生。神龍負責一切萬物死生循環,並賦予人以神格化的奧秘形象,通過他可以衍生“神人”;商王一方面是自己祖先的後裔,同時也是由龍形神母所衍生的“神子”,所以擁有超越性能力,而能獲得神龍的保祐。

書中進一步描述和展示虎、鳳和其他各種神獸形象在商時代的結構和內在意涵,以及它們與相關神秘符號的關係,並結合祈卜儀式、顏色等等非直接敘述的形象語言的分析,為我們描繪了商文明系統而完整的宇宙圖景:天中有帝,先王等祖先在他左右,天空四方有四鳳,在天上負責中與方的相合;天上另有龍負責降甘露,從天上通過吞吐實現上下之交,而地面之下水中有烏龜,能感受天意而參加上下之交;作為神靈雨的甘露自天降於地,而太陽從地下升於天,構成上下神明之交;此外,地上中央有王,負責使中央與四方相合,並共同供明德祭天;同時,人王從地的中央通達天中的帝。作者在書中還細緻討論了東周以來哲理化、思想化所造成的上古信仰與後世認識之間出現的認知裂痕、思想鴻溝以及傳承的脈絡,具體如討論“易”與“道”觀念的演變,“神明”概念的複雜演變過程以及古人顏色概念的變化等。

本書和作者另一本書《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系統地反映了作者對於中國青銅時代歷史(主要是夏商周三代歷史)進行復原和重建的研究成果,如果說《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提供重新認識三代歷史的框架和骨架,本書則重建和描寫出這種歷史的血肉之軀。比如,本書進一步論證以神紋為代表的反映中國青銅時代精神文化面貌的紋飾和造型,主要醞釀和來源於長江中下游文化互動的土壤中,特別是長江中游地區:論證後世祖先牌位的原型最先見於石家河文化;“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中的玄鳥實為鷙鳥,其與包括盤龍城在內的鄂東南一帶習見的老鷹崇拜相呼應;長江中游的煉銅技術是本土成長起來的,在煉銅過程中發明了硬陶,等等。

當代以學術分工為主的研究模式,只能摸索到諸多歷史的碎片。然而,歷史猶如河流一般在流淌,如果僅僅只管窺碎片,並無助於了解真相和全貌。所以在歷史復原中,在一大堆看似相關或無關、合和或矛盾的證據面前,用什麼方法加以整合,就顯得非常重要。作者提出了“白紙法”“自行不取名”“不許僅從一條材料說任何話”“表里分合”“尋找主軸、追求掌握母題”“多種材料和多種學科方法”“歷史方法”“既知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的通考方法等七項原則,並在本書中加以實踐,將深層結構的分析和歷史動態過程的疏理充分結合起來,從而能融會貫通,透過紛繁的歷史表象看清整體的歷史面貌與源流過程。

圖書目錄

緒言 時空範圍與認識古人精神文化的方法要點

一、傳統思想與上古信仰的背景

二、時空範圍:重新確定“中原”地理概念的本義

三、中國上古文明的歷史脈絡

四、由世界人類歷史的脈絡探尋商文化之信仰

五、跨學科領域的歷史考證方法

(一)分歧的學科無法達到洞察事情的目標

(二)對文獻的解讀:文獻學所提供史學的“工具”

(三)考古學的“工具”

(四)考古與文獻之外的史料

六、本書結構及相關說明

上編 昊天充滿神獸:商文明祈天的信仰結構

導論:神獸崇拜及古代文明的精神——兼論研究方法的要點

一、形象與概念

二、時空範圍:重新確定“中原”地理概念的本義

三、中國上古文明的歷史脈絡

四、由世界人類歷史的脈絡探尋商文化之信仰

五、跨學科領域的考證方法

(一)分歧的學科無法達到洞察事情的目標

(二)對文獻的解讀:文獻學所提供史學的“工具”

(三)考古學的“工具”

(四)考古與文獻之外的史料

六、上古信仰考證方法的要點

(一)觀察禮器紋飾的觀點和解讀方法簡述

(二)神話研究的觀點和解讀方法簡述

(三)禮器紋飾與古字象形意義的相關性

(四)採用自然界的知識

第一章 上古文明神龍形象來源的異同

一、神龍的自然性或虛幻性

二、鱷鼉的假設

三、蛇的假設

四、天文假設

五、恐龍假設

六、昆蟲假設

(一)昆蟲假設的源出

(二)昆蟲與農耕生活的關係

(三)羽化、升天而再生的理想

(四)昆蟲崇拜與薩滿文化

(五)雙嘴的形狀

七、昆蟲假設與夏禹神話

結語

第二章 商文明雙嘴龍“天神”信仰索隱

一、禮器紋飾通用的母題考

(一)母題涵義考證

(二)雙嘴龍母題幾種固定的構圖

1、雙首龍

(1)彎形的雙首雙爪夔龍

(2)彎形的雙首龍

(3)璜玦形的雙首龍

(4)雙首的蟠龍

2、尾刺龍

(1)尾刺龍與雙首龍的關係

(2)彎形的尾刺龍

(3)璜形和勾玦形的尾刺龍

(4)夔形的尾刺龍

3、小結

(三)禮器上的陰刻線紋和印紋飾帶

1、彎形

2、璜形或雙勾形

3、夔一爪及成對夔形

4、小結

(四)雙嘴龍形象的發展及變體

1、雙嘴龍與雙龍構圖

(1)雙龍構圖與雙嘴龍母題的關係

(2)雙夔交嘴

(3)雙夔交尾:來源與演變

(4)成雙的蟠龍結構

(5)雙龍互咬尾部

(6)其他結構的雙龍圖

(7)小結

2、雙首龍與雙尾龍:兩種構圖的關係

3、饕餮紋與雙嘴龍母題的關係

4、饕餮紋中成對夔龍間鼻形的意思

(1)甲骨文以鼻為象形意義的“自”字

(2)文化信仰中“自”與天皇觀念的結合

5、饕餮構圖多樣化的脈絡

(五)總結

二、巫覡文化雙嘴龍信仰

(一)神龍食人信仰

1、饕餮食人的紀錄本義

2、世界古文明神話中的“龍食人”母題

3、中華文明神話中“龍食人”母題的痕跡

(1)神獸吞吐其子的形象

(2)被神獸吞吐以升天

4、神食人信仰與獻人祭神傳統的關聯

5、通過與神獸結合,臻神化而成為“神人”的信仰

(1)周代禮器上的神人形象

(2)戰國以來神龍饕餮的形象與其它臻神化通道聯合

6、小結

(二)神龍衍養信仰

1、生長萬物的神靈雨

2、神聖的食物

(三)總結

三、“神”字之象形意義

(一)“神”字象形意義原考

(二)金文“申”字

(三)甲骨文“神”字

(四)“神”、“電”、“雷”三字之間的關係

結語:禮器、神話、古字互補所示“神”義來源

第三章、天上龍神的神能:甲骨卜辭考釋

一、殷商眾神的類別及百神觀念的多元性

二、甲骨金文中的天上百神祭祀對象

三、夔龍的神能

(一)神涎賦吉

(二)鬼神之相擊

(三)天地之間自然生育的神能

1、管理雨露

2、神來於春田,降養育萬生的神精甘露

3、神和電

(1)神降火水,春雷吉象

(2)電和神、雨和靈:自然神符靈驗的表現

4、神和虹

(四)神符信仰

(五)神龍祐王與聖王神子的信仰

1、天神對王事授權和保祐

2、神人信仰與帝王觀念

3、甲骨文“神婦又子”的卜辭考證

4、“神母”信仰與雙嘴夔龍形象之關係

(六)余語

四、其他龍形神獸

(一)神和龍

(二)申(神)和雲( )

1、舞雩祈雨

2、雲的神性

3、釋“雲”

4、卜雲( )不限於求豐年甘露

五、結語

第四章、先秦從“申”諸字:“神”義擴展的脈絡

一、從神祕圖案到文字元號的變義

二、“柛”、“ ”、“ ”

三、釋“ ”

四、釋“ ”

五、釋“壽”

六、餘論:“神”義擴展的脈絡

第五章 商文明神紋來源之謎

一、多元商文明中神紋的屬性問題

二、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紋飾結構

三、長江下游文明與二里頭的紋飾對照

四、長江中下游文化體系中神紋定型之前相關紋飾的演變

五、長江流域與鄭洛地區的關係

(一)二里頭與馬橋:兩種文化之間的橋樑問題

(二)文化交流格局中江漢地區之中心環節

(三)江漢、鄭洛、成都:地區間的三角形關係

(四)江河中原之神紋硬陶的主要產地

六、印紋硬陶技術與神紋母題

(一)長江中下游三個區域

(二)硬陶技術的衍生

(三)夔神紋衍生之謎

七、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影響問題

八、結語

九、餘論:殷周之前的文字中,尋找“神”字的雛形圖

第六章 殷商帝國多元的宗教:非龍形的通天獸

一、從信仰到宗教

二、能組成饕餮結構的崇高神獸

(一)雙鳳饕餮夔神

(二)雙虎饕餮夔神

(三)鳳虎夔的扉棱

(四)三神形象的混合及演變

三、饕餮與獸面之結合——兼談神牛形象

四、“神象”:蟲龍之外的夔形鼻皇

五、構成饕餮局部形象的神獸

六、神獸頭像

七、立體的神獸造型

八、作禮器底紋的神獸

九、結語

第七章 老虎帝國

一、虎形禮器:崇拜神虎的發祥地及信仰要點

(一)江漢上游對虎神的崇拜

(二)江南對虎神的崇拜

1、崇拜華南虎的遺蹟

2、華南地區崇拜虎的濫觴

(1)平原農民與山麓獵民精神文化的交流

(2)刻紋白陶禮器之謎

(3)高廟文化獠牙圖考

3、崇拜野豬的遺蹟:根源和傳演

(1)新石器中晚期長江流域

(2)新石器中期各地獵民生活的若干規律以及野豬的重要性

(3)新石器中晚期渭河流域漁獵粟作文化對野豬的崇拜

(4)海岱地區的文化特點

(5)青銅時代野豬形象的傳演

(6)人類歷史所留下的崇拜野豬的痕跡

(7)小結

4、從野豬到老虎:獠牙圖的傳承和意思演變

5、虎牙形象的文化屬性問題

6、虎口的象徵意義

7、小結

(三)殷商王族對虎神的崇拜

二、提及老虎的殷商文獻考:用意、觀念及文化屬性

(一)獵虎卜辭考釋

1、殷王獵虎紀錄

2、殷王焚擒獵虎

(二)獵虎的神祕意義

1、虎為受祭祀者和祭牲的作用

2、殷王暴虎及田獵祝法

3、“虎”之咎徵

(三)從田獵到防守

(四)試釋“虎 ”

(五)總結

三、地名和族名中的老虎形象

(一)寫法從“虎”、“虍”的獵地和獵地的族群

1、虎頭人身的地名和此地帶的地主

2、從“虍”、“ ”(歹)的獵田和族群

3、從“虎”、“田”之“ ”( )的獵田和族群

4、從“虎”、“而”之“ ”( )地的獵田

(二)殷商貴族含“虎”名的社會團體和政權

1、虎族的屬性

2、虎族及虎侯的身分

3、其他從虎的殷商族群: 、 、 、 、 、 及 虎者

4、西周虎名的傳承

5、小結

(三)從老虎形象的方國和族團:地望考

1、虎方之地望考

2、盧方的地望及其與殷商的關係,兼釋“ ”(尋)

3、 方地望考與 族的屬性

4、 和 的族群屬性、活動範圍和古國地望

(1) 國的歷史考

(2) 國的歷史考

(3) 、 、 國的關係

5、 與 族團的活動範圍

(四)殷商文明中神虎之“地理”:南北傳統的成分

四、多元與整體化

(一)從禮器的造型看南北對老虎崇拜的合併

(二)西嶺老虎軍隊威猛的象徵

五、傳世神話中神虎以及“虎口”的功能演變

六、結語

第八章 商文明信仰中天鳳的神能

一、玄鳥神話芻議

(一)玄鳥不是殷商始祖的信仰

(二)鳥生信仰與湯商文化的關係

(三)從石家河到盤龍城鳥形禮器的演化看玄鳥形象

(四)從古人經驗的角度再思鷙鳥形象

(五)戰國時期玄鳥形象變化與神能減縮

(六)玄鳥與天鳳:天鳳形象的演變脈絡

(七)總結

二、神生與鳥生之別——兼談鳥類族徽

(一)神、龍、鳥與宗族的關係

(二)殷周以鳥類為族徽的族群

1、多元的鳥族

2、雀族和多類鳳族

三、崇拜鳥類的多元性與商文明天鳳形象的規律化

四、甲骨卜辭中鳳鳥多元的意義

(一)甲骨文“鳳”字的字形之謎

(二)殷人獵獸、擒鳥

(三)鳳羽旋風:對傳統理解的疑慮

(四)遘風或遘鷹?

(五)占卜掫鳳的隱義

(六)寧鳳祈禮考

1、釋“寧”

2、寧鳳禮儀與方位概念的關係

(七)殷人禘禴鳳的記錄

(八)四方、四時、四季的羽絨形象和占星術求年之祭

(九)鳳凰與風伯關係

五、神與鳳的神能之別與互補關係

(一)神鳳來護王事

(二)神鳳在天上互動,自然界萬物化生

六、結語

第九章 非獸形的“天帝”

一、“上帝百神”觀念:上帝在天上的位置

(一)群體的神、祖和獨一上帝信仰

(二)“方帝”與“帝方”

1、“方帝”

2、“帝方”

3、“帝”字作名詞和動詞之區分

(三)總結:天中的崇拜對象

二、天中觀念及形象:“帝”字的象形意義

(一)前人對“帝”字字形的解釋及其矛盾

(二)從“上帝”的自然居處思考“帝”字的形象來源

三、商代上帝的信仰內容

(一)季節運轉與年歲收穫

(二)生死之崇高原理

(三)上帝與商王

1、帝若王授祐

2、帝怒王降艱令咎

3、在哪方面上帝經常祐艱商王?

(1)建邑:國家的中央政權

(2)出兵:國家的四方領土

4、上帝“體現”概念的衍生

5、小結

(四)上帝與天上神獸的關係

1、帝令神、龍

2、帝令鳳、羽

(五)思考“帝令雨”卜辭的隱義

1、“帝令雨”卜辭的規律考

2、思考信仰的層面及演化

(1)神獸與巫、上帝與王

(2)神獸和天象、雨水和雨師

(3)黃帝殺夔,帝令雨

3、小結:殷商時代上帝與自然界的神祕結構

(六)先王賓於帝的概念

四、結語

第十章 先王的形象

一、商王族祭日與祖妣日名索隱

二、先王崇拜:湯商與殷商的問題

(一)殷商王族的不固定性與完整喪禮結構的矛盾

(二)祖形器的線索

(三)十日神話的屬性

三、卜辭中神龍與王考、妣考的關係

四、餘論

(一)“祖、日、鳥、龍、帝”宗教系統

(二)龍吞日的信仰母題

第十一章 商代禮器人面尋鑰

一、學界對商周面像意義的探討

二、商時期的人面圖像類型

(一)三星堆類型。

(二)江南類型。

(三)陝南及周原類型

(四)河北及殷墟的類型

(五)總結

三、大禾人面方鼎之謎

(一)文化脈絡及屬性問題

1、從河北到湖南

2、眉毛與人中特徵所隱含的意義

(二)造型釋意

1、學界關於大禾方鼎的面像討論

2、面像與饕餮的關係

四、被饕餮吞噬者的身份考

(一)“神殺”信仰與“巫”的形象

(二)殷商以前人牲斬首禮之遺蹟

1、長江流域

2、西遼河流域夏家店下層文化

3、草原地帶:以石峁遺址為例

4、小結:殷商帝國人牲斬首禮的多元性

五、神殺巫禮的特點

(一)神殺造型的規律

1、神獸從頭咬巫

2、神獸吞噬巫頭

3、單頭的造型

(二)殷墟1400號王墓面具之謎

(三)神獸噬巫首的特殊意義

六、殷周時期巫面像作用的演化

七、結語

總論:神獸、祖先與上帝──商文明昊天的信仰結構

一、商文明神聖宇宙

二、世界上古信仰的脈絡芻議

三、商文明信仰演化趨勢

下編、從天神到天地之道:易與道觀念的先跡

導論:從形象到概念

第一章 甲骨文祈卜“下上若”的隱義與天地之交概念

一、資料分類及訓釋

(一)向“下上”祈禱卜辭的分類

(二)“若”與“授我祐”的訓釋

1、釋“若”

2、釋“授我祐”——兼探甲骨文中“自我”的用詞和概念

(1)“朕”

(2)“余”

(3)“我”

(4)小結

二、何謂“下上”?

(一)商代“下上”概念與西周“上下帝”概念之區分

(二)“下上”與逆祀之禮

(三)商代“下上”與秦漢“上下神祇”之別

(四)“下上”與“天地”

三、“下上”卜辭的演變脈絡

(一)早期的“下上”與後續的“上下”

(二)字形的演變

四、“下者之在上,上者之在下”的隱義

(一)“ ”象徵意義

(二)“ ”與“ ”

(三)殷墟卜辭中的“下上”與“殷道”的《坤乾》

結語

第二章 從商周古文字思考“乾”、“坤”卦名索隱

一、《易》“健”和“順”卦名的關係

二、“乾”和“坤”卦名的關係

(一)乾卦的卦名索隱

1、“上出為乾,下注為濕”

2、卜辭考證

3、釋義

(二)推論坤卦的卦名本意

1、“坤”字釋疑

2、“坤”系先秦從“申”字族類的字型

3、推論“ ”與“坤”的關係

三、結語

第三章 天地之交與先秦“神明”之生機概念

一、兩極相對與相合:自古以來傳承的思想模式

二、先秦諸子說“神明”的要點

(一)“神明”與“天地”關係密切

(二)“神明”非天地之“神祇”

(三)神明為天與地之間的媒介:宇宙生機觀念

(四)“神明之德”概念:陰陽未分體乃是“神明”

(五)總結

三、自然神明觀:從信仰到哲學

(一)“神”降自天

1、商文明“天神陟降”的形象觀念

2、哲理化的“神降”概念

(二)“明”出自地

1、商文明“地明出入”的形象觀念

(1)甲骨文中“明”字的本義和字形考

(2)商文明禮器上“明紋”的本義

(3)“明紋”與“日紋”之間的關係

(4)神話中“明”出入地信仰的遺蹟

2、哲理化的“明出”概念

(三)神與明相輔的思想

1、相對與相補

2、商文明“神”與“明”相輔信仰的遺蹟

3、從信仰到哲學

4、神氣與明形

5、神光與明照:《太一》時間哲學的神明觀

(四)總結

四、禮制及孝道的神明觀:社會取象於大自然

(一)祖孫與君臣之交:家族與國家萬年無疆的生機

(二)祖先神德對後裔的保祐以及後裔對祖先秉持明德的承諾

1、神德的表達字彙

(1)元德

(2)正德

(3)先王、皇祖考之德

(4)懿德

2、“明型”概念

3、“明德”概念:從信仰到思想

4、“明器”概念的本義

(1)從文獻的線索認識漢代的“明器”概念

(2)從早商到殷周“明器”概念演變

(3)明紋與日紋;早商時代“明器”與“祭器”間的區別意義

(4)明紋與日紋從盤龍城文化的傳播、傳承以及其意義的淡化

5、小結

(三)神明之德:從宗廟之禮到社會倫理概念

(四)總結

五、戰國晚期至西漢道家黃老思想中“神明”觀之演變

(一)道家思想中“一”與“神明”概念之相關性

1、“道者,神明之原也”

2、道家“道生一,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概念

(1)三生於一,而三合一為生:宇宙三元觀

(2)“道”所生的“一”,既非道亦非太一

(3)“三”以“得一”為“生”:道家“得一”概念

3、“道生一”即謂之“神明”

(二)“神明”、“一”、“德”:道家哲學概念之演化

(三)戰國晚期神明成為宇宙觀建構的至上規範

1、道家之內

2、道家之外:對其他學派的影響

3、小結

(四)戰國末期至西漢道家神明觀中“神”與“明”的關係

1、道家之內

2、道家之外:對其他學派的影響

3、小結

(五)“知其子,復守其母”:道家神明認知論

1、道家之內

2、道家之外:對易學的影響

(六)總結

六、心知道:荀子神明觀

(一)戰國晚期神明觀大脈絡中荀子神明觀的共同性與獨特性

(二)通於神明,參於天地

(三)“並一而不二”

(四)“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五)總結

七、神明人格化:從哲學到信仰

(一)養生學的“生機”概念

(二)“神明之在人”概念的發展

(三)“神明”為“聖”的本質

(四)“神明而壽”:成仙的方法

1、陰陽合乃生神明

2、保精於體中則神明而壽

3、神明台:漢帝國永生的生機

(五)總結

八、結語

第四章 從上下到五方:商周色譜與“五色”概念之形成

一、上下和中方:禮儀中顏色的作用

二、光譜規律與五色結構的客觀性及普遍性

三、從光譜結構看殷商卜辭中的顏色

(一)第一階段:白與黑

1、殷商祭禮用白色的犧牲

2、殷商祭禮用黑色的犧牲

3、相配白與黑犧牲的祭禮

(二)第二階段:“赤”字與赤色的表達字

1、對“赤”字的疑慮

2、“ ”字所表達的顏色與相關禮儀的通考

(1)“ ”:甲骨文赤色的表達字

(2)“ ”為“ 犅”(騂剛)的犧牲

(3)殷商用 犧牲的“囗”(祊)祭法

(4) 與羊、 與黑、祖與妣、陽與陰:形象的關係與觀念的演化

(5) 與犂:純色、吉色與純潔犧牲的概念

(6)王室宗廟的祊祭與殷商帝國盟會的關係

3、小結

(三)第三階段:黃與青

1、甲骨文黃色的記錄

2、甲骨文無青色的問題

3、傳世的文獻中的青色犧牲

四、殷商祭禮中“幽”色的色素與形象

(一)甲骨文幽色的色素考

(二)幽與玄:甲骨文與傳世文獻的線索

(三)殷商時期幽色的象徵意義與“幽”字的結構

1、幽黃與玄黃

2、“上界”顏色的概念

3、“幽”字字形論考

4、“幽”字非僅作顏色的用意考

5、白幽及黃白

(1)白幽之“大有”

(2)黃白之“晉”

(3)小結

五、關於殷商五色概念的總結

六、西周時期的“天色” 概念及其相關的形象

(一)玄黃

1、傳世文獻玄天與天地玄黃概念

2、西周晚期銘文“玄黃吉金”概念

(1)銘文中表達金屬顏色的用詞

(2)甲骨金文“黃金”、“ 金”、“赤金”、“白金”的意思

(3)“其金孔吉,亦玄亦黃”

(二)春秋鍾、戈銘文“玄翏”隱義考

(三)玄武的信仰與形象

1、先商各地蟲龍與龜鱉崇拜並存的遺蹟

2、商文明龍與龜造型的若干規律及其隱義考

3、神話中“玄武”與聖王的關係

4、殷周以來信仰中玄武與王位的神祕關係

(四)玄衣的形象與概念

1、玄衣天蓋:禮儀與觀念

2、玄衣與玄武的關係

(五)從上到天:周文化以“玄”取代“幽”的信仰演化

七、西周“幽”字的新義以及幽、朱、冏三色關係

八、淺探戰國後“幽”、“玄”、“青”的字義變化問題

九、結語

第五章 “未知其名”:商周“道”觀念之本義及演化

一、哲學與前哲學思想範疇的關係

(一)概念與其表達字彙的使用背景

(二)“道”字早期字形

二、甲骨文“ ”字及其異體字的考釋

(一)甲骨學界爭鳴

(二)“ ”與“ ”之區分

1、字形區分

2、字義區分

(1)“ ”字的用義考:甲骨文中“永用”福祐辭

(2)“ ”字的用義考

3、小結

(三)“ ”與“行”之區分

(四)“ ”與“ 之區分

(五)“ ”與“ ”的字形關係

(六)從“口”的“ ”與從“止”的“ ”字

(七)總結

三、從“ ”至“道”的演化及其隱義

(一)兩周時期“道”的字形考

1、從“行”、“人”的“ ”字

2、西周早期從“ ”(或“ㄔ”)、“舟”的“ ”(或“ ”)字形考

3、從“行”、“首”的“ ”字

4、從“行”、“ ”、“寸”的“ ”( 導)字

5、從“行”、“首”、“止”的“ ”字

6、從“ ”、“ ”的“ ”字

7、小結

(二)“首”與“道”的關係

四、本義與衍生的用意

(一)文獻中“道”用作“導”之例

1、甲骨文

(1)王導司禮

(2)導路指南

(3)令導途

(4)除災導王

(5)導王升天

(6)道母

(7)國名、巫名

2、金文

3、簡金文

4、先秦典籍

5、小結

(二)“以言道指導正道”:以“導”為中心的意思範圍

五、“導道”的信仰與道家思想的萌生

(一)從上古“導”的信仰閱讀老子之“道”

(二)天道的天導方法與星命的天命作用

(三)未知其名

(四)“道母”與道家的“母”概念

六、“道”信仰哲理化後的思想趨勢

(一)戰國早期“天地之導”:“道”與“神明”概念的結合

(二)戰國晚期以“道”為源頭的產生論

(三)“道”與“太一”概念之混合

(四)“有名”和“無名”

七、結語

總論 :從信仰到哲學、從哲學到新的信仰

余言:多層面的信仰與思想──兼談上古觀念的研究現況與前景

一、死生與長生的兩面性

二、溯源研究現況與趨勢

三、從人生欲望到史學目標

四、從目標到方法論的基本原則

(一)白紙法

(二)自行不取名

(三)不許僅從一條材料說任何話

(四)表里分合

(五)尋找主軸、追求掌握母題

(六)多種材料和多種學科方法

(七)歷史方法:兼否定“史前”用詞

(八)“既得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的通考

五、從方法到成果:觀察多層面的信仰與思想

六、未解決的問題比已解決的更多

參考書目

Summary

後記

圖錄

圖一:1、濮陽縣西水坡M45墓龍虎構圖;2、濮陽縣西水坡M50人骨坑;3、曾侯乙墓的木漆衣箱蓋圖;4、濮陽縣西水坡M175人骨坑。

圖二、新石器時代末期的龍虎:1、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紅山文化蟲龍;2、遼東後漥遺址出土的石刻老虎造型。

圖三、四川江北縣龍溪鄉東漢墓畫像石。

圖四、古埃及新王國圖畫:1、Nekhbet禿鷲與Wadjet眼鏡蛇兩個古埃及字;2-3:崇拜Renenut地母(古埃及新王國圖畫);4、Renenut地母養法老。

圖五、古埃及新王國圖畫:1、眼鏡蛇尼羅河神;2、蛇頭的Geb大地神。

圖六、古埃及新王國圖畫: Ra日神殺敗Apop冥神時,1、化身為人;2、化身為貓;3、化身為兔子。

圖七:1、塔納赫(舊約聖經)中克托尼俄斯蛇的形象(據奧伯利·比亞茲萊版畫);2、明代汪肇《起蛟圖》局部,龍於雷雲中。

圖八、斯拉夫民間故事神龍的形象。

圖九、西周時期甘肅銅鏡被視為日蝕和月蝕圖。

圖十:恐龍假設。

圖十一、明代補子,團龍雲中。

圖十二:1-2、紅山文化玉龍;3、陶寺文化陶器上的龍圖;4、殷商青銅器上的夔龍;5、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龍;6、震旦博物館收藏殷商玉龍。

圖十三:1、阿爾金先生的對照圖:A、葉蜂科的幼蟲,a、紅山文化玉龍;B、C、金龜子科的幼蟲,b、c、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龍;2、孫機先生的昆蟲圖:D、金龜子,d、蠐螬(金龜子幼蟲);E、豆象,e、蠐螬(豆象幼蟲)。

圖十四:1、自然界多種小龍;2、頭角尾刺的幼蟲;3、蝴蝶的頭部;4、蜻蛉幼蟲;5、毛蟲吐出蟲絲懸垂在空中;6、商代晚期串 父丁卣的銘文。

圖十五、明代佚名《白描羅漢》圖。

圖十六:1、卡納克神廟巨大蜣螂像;2、古埃及金龜蜣螂“hepri”字;3、繁化寫的“hepri”字;4、法老名中,下埃及和上埃及的象徵。

圖十七:1、紅山出土玉質蠶蛹;2-3、虢國墓死者身體上的蟲形玉鏈;4—7、頭嘴尾犬齒的幼蟲;8—10、紅山出土的雙首玉龍;11、西周虢國墓出土的雙首玉龍璜;12、新鄭市博物館收藏春秋時期雙首龍形的編鐘鍾耳;13、北京故宮收藏西周中期趛鬲的口沿雙首龍紋;14、西周虢國墓出土的梁姬罐蓋上的雙首龍圖;15、台北故宮收藏的殷商末期亞醜簋上的雙首龍圖;16、上海博物館收藏殷商時期的父丁卣提樑上的雙首龍圖;17、北京故宮收藏的杜伯 器蓋上的尾刺龍圖。

圖十八:1、美洲阿茲特克文化的Aigos神;2、秘魯的崇拜神。

圖十九: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考古工作站收藏的三蟲陶簋;2、偃師博物館收藏二里頭時期的陶質六蟲透底器;3、河南濮陽南樂縣宋耿治村出土東漢延熹三年(160年)的六籠石硯。

圖廿、盤龍城李家嘴二號墓出土三、四期的銅甗(PLZM2:45)。

圖廿一、二里頭出土四期陶簋的飾帶分析。

圖廿二、上海博物館收藏湯商早期圓鼎的飾帶分析。

圖廿三、盤龍城早中期帶神紋的青銅器:1、楊家灣出土盤龍城三期的銅爵(PYWM6:1);2、樓子灣出土盤龍城四期的銅鬲飾帶;3、李家嘴一號墓出土盤龍城四、五期的銅鬲(PLZM1:4)。

圖廿四:鄭州出土圓鼎飾帶的分析。

圖廿五、帶夔紋的硬陶片:1、湖北黃石陽新縣大路鋪遺址出土;2、偃師二里頭四期出土。

圖廿六、盤龍城李家嘴一號墓出土四、五期的銅觚(PLZM1:19)。

圖廿七、江漢地區出土盤龍城文化四、五期的銅觚。

圖廿八、殷墟出土史語所收藏R2058飾帶的分析。

圖廿九、兩商雙嘴夔龍形狀分析。

圖卅、殷商時期夔紋飾帶:1、殷墟出土史語所收藏的R2078;2、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斜角杯口沿紋; 3、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收藏的銅簋圈足紋;4、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齊婦鬲飾帶;5、上海博物館收藏的竹斿卣提梁飾;6、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收藏的犅伯 卣提梁飾;7、台北故宮收藏的 召卣。

圖卅一、西周時期夔紋飾帶:1、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鳳紋卣提梁飾(早期);2、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斜角盆(中期)。

圖卅二、從一條雙首雙爪夔龍到兩條成對的夔一足:1、洛陽博物館收藏殷商子甲父己鼎的飾帶;2、上海博物館收藏西周昭王時期的令盤足紋。

圖卅三:1、北京故宮收藏西周中期的師趛鬲;2、新鄭博物館收藏鄭國方壺的飾帶。

圖卅四、台北故宮收藏西周宣王時期的頌壺。

圖卅五:1、湖北省博物館收藏的春秋塞公 父銅匜;2、南越王墓出土的雙頭龍金帶鉤;3、西周金文“神”字。

圖卅六:1、西漢晚期南陽唐河縣針織廠畫像石墓頂版上的龍圖;2、東漢時期山東沂水縣韓家曲畫像石墓上層的璜形龍圖;3、甲骨文“虹”字。

圖卅七:1、西周晚期虢國墓出土的梁姬罐蓋;2、陝西韓城出土西周晚期的芮國銅盉。

圖卅八、殷商盤龍構圖:1、保利藝術博物收藏的青銅盤底紋;2、台北故宮收藏的青銅盤底紋;3、台北故宮收藏亞醜簋足的飾帶。

圖卅九、晉侯墓地31號墓出土的銅盉。

圖四十、春秋戰國盤龍構圖:1、虢國墓出土的銅盉;2、秭歸斑鳩崗出土的楚國嵌地幾何雲紋銅敦的頂部圖案的分析。

圖四一:湖北襄樊孔灣鎮陶家窪子1號戰國墓出土銅豆的紋飾構圖。

圖四二:1、北京和台北故宮各藏一件西周時期的追簋;2、上海博物館收藏西周時期的梁其 蓋;3、杜伯 銘文的“神”字。

圖四三、西周青銅器雙龍抽象化的構圖:1、甘肅靈台縣白草坡出土、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圓鼎饕餮飾帶;2、陝西扶風縣雲塘村出土、周原博物館收藏的伯多父壺蓋;3、湖北省博物館收藏的曾中斿父壺飾帶。

圖四四:1-2、婦好墓出土尾刺龍形的玉玦;3、常慶林收藏殷商尾次龍形玉璜。

圖四五、從一條雙首雙爪的夔龍到成對雙夔的構圖。

圖四六、陝西扶風縣雲塘村出土、周原博物館收藏的伯多父 器、蓋飾帶。

圖四七、帶彎形神紋的硬陶片:1、宜昌路家河遺址出土;2、宜昌中堡島遺址出土;3、宜昌三斗坪遺址出土;4-5、宜昌楊家嘴遺址出土;6、偃師二里頭出土的三期陶質斂口罐飾帶;7、偃師二里頭出土的三期陶質高領尊的飾帶;8—9、偃師二里頭出土的三期陶片;10、湖北黃石陽新縣大路鋪遺址出土。

圖四八、帶彎形神紋的湯商青銅器:1、李家嘴一號墓出土盤龍城四、五期的銅觚(PLZM1: 21);2、楊家灣出土盤龍城六期的銅鬲和其飾帶;3、楊家灣出土盤龍城七期的銅鬲;4、盤龍城七期的銅鼎;5—6、李家嘴出土盤龍城五期銅簋紋飾的符號分析(PLZM1: 8和5)。

圖四九:1—2、上海博物館收藏兩件盤龍城文化的銅觚紋飾符號分析;3、北京故宮收藏盤龍城文化的方壺紋飾符號分析。

圖五十、殷商時期神紋飾帶:1、台北故宮收藏殷墟時期的 簋口沿紋;2、殷墟出土、史語所收藏的羽紋肥遺型紋瓿形器的足紋R2057;3、殷墟出土肥遺型觶形器的足紋R1075;4、殷墟出土、史語所收藏的重蓋活頸扁條提梁卣形器的頸紋R1071;5、殷墟出土、史語所收藏的罍形器的腰紋R2076; 6、台北故宮收藏的神紋簋口沿紋;7、台北故宮收藏的子父癸觚上的紋飾符號;殷墟1001大墓神紋原始瓷器。

圖五一、商周時期璜形或雙勾形的神紋:1、湖北江陵荊南寺遺址出土的硬陶片;2—4、二里頭出土的三期硬陶片;5、上海博物館收藏盤龍城文化銅斝的紋飾;6、上海博物館收藏殷商時期的 觚紋飾;7、山西曲沃北趙春秋時期晉侯墓銅鳥尊的翅紋。

圖五二、湯商時期夔紋符號:1、湖北江陵荊南寺遺址出土的硬陶片;2、二里崗遺址出土的硬陶片;3、二里頭遺址出土的三、四期綠松石龍面的紋飾分析;4、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扁足鼎足紋;5、北京故宮收藏圓鼎陰刻線紋的局部分析;6、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銅觚紋飾。

圖五三、殷商時期夔紋符號:1、上海博物館收藏的 觚紋飾;2、北京故宮收藏的正鼎足紋;3、殷周青銅器上夔形和璜形的陰刻線紋;4、上海博物館收藏圓壺的陰刻線紋。

圖五四、婦好墓出土的玉質長尾鸚鵡。

圖五五:1、殷商禮器扉棱;2、安陽出土獨立的一件扉棱單元;3、天津博物館收藏西周厲王時期的克鎛。

圖五六:寶雞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的西周晚期的編鎛。

圖五七、上海博物館收藏殷墟時期 父丁卣。

圖五八、晉侯墓出土的玉牌。

圖五九:1、殷墟郭家莊出土的小方鼎;2、成對尾刺龍交口構圖的發展。

圖六十、上海博物館收藏殷墟時期 簋的足紋。

圖六一:1、北京故宮收藏西周時期的杜伯 蓋;2、金文“神”字。

圖六二、春秋時期芮國金飾。

圖六三、成對夔龍構圖:1、台北故宮收藏殷商時期門祖丁簋的足紋;2、台北故宮收藏殷商時期 父癸簋的足紋;3、上海博物館收藏殷商時期戉箙卣成對夔龍飾帶;4、上海博物館收藏殷商時期竹斿卣的饕餮紋;5、上海博物館收藏西周早期川鼎的足紋;6、台北故宮收藏西周早期乳丁夔紋簋的足紋;7、上海博物館收藏殷商時期戈父丁簋的足紋;8、上海博物館收藏西周早期作冊嗌卣的腰紋;9、台北故宮收藏西周早期舟簋的口沿紋;10、西周早期琉璃河出土圍方鼎蓋的刻紋。

圖六四:1、西周晚期虢國墓出土的玉璜;2、西周中晚期芮國墓出土的玉璜;3、上海博物館收藏西周毛公方鼎的口沿紋;4、西周中晚期芮國墓出土的玉玦;5、西周晚期虢國墓出土的玉玦;6、殷墟1001號墓木器遺蹟。

圖六五、西漢早期馬王堆一號墓和三號墓出土的帛畫。

圖六六:1、南陽唐河電廠墓出土西漢晚期的畫像石;2、四川新津寶子山崖出土東漢時期的畫像石。

圖六七、山東沂南縣出土東漢時期畫像石。

圖六八:1、西周晚期晉侯M31墓出土的玉璜;2、西周晚期晉侯M113墓出土的玉璜;3、北京故宮收藏西周晚期的玉璜;4、養德堂收藏西周晚期的玉璜。

圖六九:1、石家河晚期肖家屋脊玉作坊出土的人面像;2、石家河晚期棗林崗出土的人面像;3、殷墟小屯發現石家河系統的玉器神人頭像;4-5、春秋早期黃君孟夫婦墓出土的玉牌。

圖七十:1、南陽唐河縣湖陽鎮墓出土西漢中晚期的畫像石;2、山東西張官莊墓出土東漢時期的畫像石。

圖七一、山東嘉祥東漢時期的武氏祠畫像石。

圖七二:1、四川郫縣出土一號石棺上的畫像石;2、四川合江縣出土四號石棺上的畫像石。

圖七三、西周晚期成對蟠龍交身:1、晉侯 壺蓋;2、頌壺蓋紋;3、晉侯方壺蓋紋。

圖七四、秦朝鹹陽宮殿空心磚。

圖七五: 1、春秋時期芮國金飾;2、春秋時期芮國玉環;3、上海博物館收藏西周時期仲 父鬲的器紋;4、殷墟婦好墓出土鳥負龍玉牌。

圖七六:1、上海博物館收藏西周早期斿父癸壺蓋;2、台北故宮收藏西周早期龍紋簋的器紋。

圖七七、西周早期作冊大方鼎。

圖七八:1、二里頭出土的陶片;2、上海博物館收藏戰國時期雙尾龍玉佩。

圖七九:1、上海博物館收藏殷商晚期銅觶的腰紋;2、殷墟出土中柱旋龍盂形器的足紋和口沿紋;3、殷墟出土白陶罐的口沿紋;4、台北故宮收藏殷商時期銅簋的足紋。

圖八十:1、石家河、盤龍城文化的神面紋(據台北故宮收藏的玉圭);2、良渚玉器上的刻紋。

圖八一、史語所收藏禮器上的饕餮紋。

圖八二、據張光直先生夔龍圖和獸頭圖的類型。

圖八三、殷商時期的饕餮紋:1、上海博物館收藏的 鼎;2、台北故宮收藏的融尊。

圖八四:1、上海博物館收藏殷商時期乳釘紋簋的足紋;2、震旦藝術博物館收藏殷商時期的玉龍;3、上海博物館收藏殷商時期 爵的器紋。

圖八五、上海博物館收藏西周早期的從簋。

圖八六、北京故宮收藏殷商時期的扁足 鼎。

圖八七、殷商時期的饕餮紋::1、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亞醜觚;2、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龍紋觚;3、殷墟侯家莊1400墓出土、史語所收藏的銅觚R1034。

圖八八、上海博物館收藏殷商時期的三層饕餮紋銅簋。

圖八九:1、上海博物館收藏殷商時期的三層饕餮紋銅簋;2上海博物館收藏殷商時期的 鼎。

圖九十、殷商時期的射女鼎(上海博物館和台北故宮各藏一件)。

圖九一、上海博物館收藏殷商時期 父丁鼎的饕餮紋。

圖九二、殷商方彝饕餮紋:1、史語所收藏R2067;2、上海博物館收藏的 父戊方彝。

圖九三:1、洛陽博物館收藏的西周方鼎;2、台北故宮收藏西周早期的銅簋。

圖九四、天蓋符號圖:1、河姆渡陶缽;2、良渚玉質頭飾;3、良渚神祕符號;4、荊門六合出土的玉虎面飾;5、襄汾陶寺出土的玉虎面飾; 6—7、台北故宮收藏龍山玉圭刻紋;8、春秋晚期曾侯乙墓出土銅鑊鼎的饕餮紋及其鼻形符號;9、殷商饕餮紋鼻形神杖;10、良渚文化玉翼形器。

圖九五:1-3、殷墟墓葬出土的獸面形飾;4、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匙。

圖九六:1、台北故宮收藏殷商時期的亞醜方彝蓋;2、山西出土西周早期的方彝蓋;3、信陽羅山天湖商周墓里出土的銅鼎銘文。

圖九七:長沙子彈庫楚墓出土河伯乘龍遊河帛畫。

圖九八:1、鄭州市人民公園出土殷商時期的銅鉞;2、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銅鉞;3、司母戊方鼎的鼎耳;4、琉璃河出土堇鼎的鼎耳。

圖九九:1、晉侯墓地81號墓所出土的玉佩;2、暫集軒收藏的玉佩;3、晉侯墓地63號墓出土的神人騎龍玉佩。

圖百、山西出土西周早期的匜鼎。

圖百零一、山西大同下深井北魏墓出土的兩件鎏金鏤空牌飾。

圖百零二:1-2、戰國早中期熊家冢墓出土的玉佩;3、良渚文化天神雙鳥玉佩;4、荊州院牆灣戰國楚墓出土的玉佩。

圖百零三、戰國早中期熊家冢墓出土的玉佩。

圖百零四:1、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朱地彩繪棺族擋繪飾;2、謝家橋西漢墓出土的漆翣。

圖百零五、太原金勝村戰國時期趙卿大墓出土的高柄香爐。

圖百零六:1、上海博物館收藏殷商時期饕餮紋簋的口沿紋和足紋;2、南越王墓出土的右夫人組玉佩;3—4、近代寺廟屋頂上“饕餮”構圖:3、廣東梅縣靈光寺大雄寶殿的屋頂;4、廣東梅縣道觀的屋頂。

圖百零七、山東地區出土、震旦藝術博物館收藏北魏時期的佛像。

圖百零八、山東地區出土、震旦藝術博物館收藏北魏時期的佛像。

圖百零九、台北故宮收藏的雙龍紋簋。

圖百十、美國弗里爾畫廊收藏殷墟時期的銅盉。

圖百十一、台北故宮收藏的明憲宗皇帝坐像。

圖百十二、北京禁城皇宮階梯通天道。

圖百十三、夔神饕餮在雲中(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戈鼎)。

圖百十四:1、廟底溝陶紋(據蘇秉琦先生的分析);2、半坡陶紋(據發掘報告的分析);3、馬家窯陶紋結構(據石興邦、謝端琚、嚴文明先生的分析)。

圖百十五:1、二里頭和馬橋陶紋對照(據許宏分析);2、馬橋陶豆的紋飾;3、馬橋陶鴨形器的紋飾;4-5、馬橋兩把黑灰陶觶;6、馬橋黑灰陶的器蓋;7、二里頭帶夔紋陶片。

圖百十六:1、福泉山遺址101號墓出土良渚陶豆的飾帶;2、福泉山遺址65號墓出土良渚雙鼻壺的圖案;3、福泉山遺址65號墓出土良渚文化的陶鼎;4、福泉山遺址出土崧澤時期的陶壺;5、崧澤遺址59號墓出土的陶豆。

圖百十七:1、崧澤遺址95號墓出土的陶豆;2、桐鄉市博物館收藏崧澤文化的陶豆;3、江蘇寧鎮咎廟遺址出土鏤口紋的豆把;4、浙江湖州出土崧澤文化的陶杯;5、鄭州洛達廟遺址出土二里頭文化的陶豆;6、夏家店下層大甸子遺址713、806等號墓出土的陶紋飾帶。

圖百十八:海青浦區大盈鎮寺前村遺址出土的陶壺。

圖百十九:1—3、胡家屋場遺址出土皂市下層文化中期的鏤孔紋陶器:1、低足豆;—2、圓足盤;3、罐耳;4—6、湯家崗遺址白陶圈足盤的足紋飾帶。

圖百廿、大溪文化晚期屈家嶺文化早期的陶器:1—2、三斗坪遺址出土的彩陶片;3、澧縣夢溪三元宮遺址出土的中期彩陶片; 4—9、劃城崗遺址出土的陶器:4、早一期的彩陶罐; 5—6、中一期88號墓出土的簋;7、中一期63號墓出土的簋;8、中一期88號墓出土的鼎;9、中二期33號墓出土的豆。

圖百廿一、長江中游鏤孔飾帶:1、京山屈家嶺出土晚期的瓶形器;2、江西湖口史家橋遺址出土的豆柄;3—4、江西靖安鄭家坳遺址出土的陶豆。

圖百廿二:1、石家河鄧家灣出土的鴨形器;2、二里頭出土的鴨形器;3、馬橋出土的鴨形器。

圖百廿三:1、鄧家灣祭祀區出土屈家嶺時期的筒形偶像;2、屈家嶺文化器蓋;3、石家河文化周索狀堆紋陶壺;4、二里頭出土的周索狀堆紋陶壺;5、王家嘴出土盤龍城三期的周索狀堆紋陶缸。

圖百廿四、袋足陶鬹、盉:1、石家河文化陶鬹;2、石家河文化晚期袋足陶盉;3、良渚文化陶鬹;4、蘇北花廳遺址出土的良渚文化陶鬹;5、三星堆出土的帶袋陶盉;6、二里頭二、三期出土的袋足陶盉。

圖百廿五:1、二里頭遺址出土帶眼形符號的硬陶尊;2、江陵荊南寺遺址出土帶眼形符號的硬陶片;3、路家河遺址出土二期硬陶上的眼形符號;4、豫中賈湖遺址出土龜甲上的眼睛符號;5、新砦二期器蓋上的龍面圖;6、二里頭出土的綠松石眼形器;7-8、石家河文化玉質神人頭像;9、金沙遺址出土的銅眼睛形器。

圖百廿六:1、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銅牌;2-3、三星堆遺址真武倉包包祭祀坑出土的銅牌。

圖百廿七: 1、三星堆禮器上的夔神符號;2、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銅鳥;3、三星堆銅面具。

圖百廿八:1、三星堆銅殿頂部;2、上海博物館收藏殷商時期銅觶上的明紋;3、殷墟R2058肩瓿形器的飾帶;4、三星堆銅人座上的飾帶。

圖百廿九、江河中原盤龍城二、三期帶彎形神紋的陶片:1、湖北宜昌遺址出土;2、荊南寺遺址出土;3、秭歸大沙壩遺址出土;4-5、三峽庫區長府沱遺址出土;6、駐馬店遺址三期出土;7、洛陽皂角樹遺址出土;8-9、澠池縣鄭窯遺址出土。

圖百卅、江河中原盤龍城二、三期帶璜形神紋的陶片:1、荊南寺遺址出土;2、汝州李樓遺址出土二期的紡倫; 3、駐馬店遺址三期出土。

圖百卅一:廣富林文化陶器:1、一期圈足盤;2、三期印紋硬陶片;3、一期良渚類型的鬹;4、二期石家河類型的鬹;5、一期良渚類型的盉;6、二期良渚類型魚鰭形足鼎。

圖百卅二、江西地區出土相當於盤龍城時期的帶神紋硬陶片:1—2、湖口縣下石鐘山遺址出土;3、新余市拾年山遺址出土;4、清江地區出土;5、德安米糧鋪黃牛嶺遺址出土;6—9、德安米糧鋪豬山龍遺址出土;10—11、德安蚌殼山遺址出土;12、德安陳家墩遺址出土;13、德安、永修界牌嶺遺址出土;14-16、九江神墩遺址出土;17-18、小張家遺址出土吳城文化一期;19—22、吳城文化一期。

圖百卅三、石家河文化孫家崗遺址出土背上帶夔形扉棱的玉龍。

圖百卅四、新乾大洋洲祭祀坑出土青銅器上的神紋:1、銅豆(標本42,“神明紋”);2、方鼎(標本12);3、小鬲腰部飾帶(標本35);4、三足提梁卣(標本49)。

圖百卅五、杜金鵬先生對照二里頭文化銅牌和夏家店下層文化陶鬲的紋飾。

圖百卅六:1、秭歸柳林溪遺址大溪文化晚期的神紋彩陶片;2、劃城崗遺址出土大溪文化晚期的彩陶罐;3、劃城崗遺址出土大溪文化晚期的陶片紋飾;4、京山屈家嶺遺址出土早期的朱繪黑陶;5、馬橋遺址出土的陶觶;6、馬橋遺址出土的黑陶飾帶;7、馬橋遺址出土的小盆;8、夏家店下層大甸子遺址1201號墓出土的陶紋飾帶;9、夏家店下層大甸子遺址866號墓出土的陶紋飾帶;10、夏家店下層大甸子遺址1150號墓出土的陶紋飾帶;11、夏家店下層大甸子遺址1115號墓出土的陶罐。

圖百卅七:1、石家河人頭像;2、山東兩城鎮出土的玉圭;3、三星堆出土的神面具;4、夏家店下層大甸子遺址761號墓出土的陶鬲紋飾;5、夏家店下層大甸子遺址371號墓出土的陶罐紋飾。

圖百卅八:1、夏家店下層大甸子遺址827號墓出土的陶罐紋飾;2、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館收藏的殷商時期神人蹲坐圖像銅鼓。

圖百卅九、殷墟西北崗出土的觶形器R1075。

圖百四十:1、殷墟西北崗出土的卣形器R1072;2、殷墟西北崗出土的四分形頂面蓋R1101。

圖百四一、上海博物館收藏殷周之際的鳳紋卣。

圖百四二、上海博物館收藏殷商時期的舟辛方鼎

圖百四三、殷商時期小子省壺,蓋上和器身上的飾帶。

圖百四四、殷墟武丁時期花園莊東地54號墓出土的玉刀。

圖百四五:1、上海博物館收藏西周早期的鄂叔簋;2、北窯龐家溝西周墓出土、洛陽博物館收藏的銅觶雙夔鳳饕餮的腰紋。

圖百四六:1、上海博物館收藏西周早期的鳳紋銅簋;2、陝西岐山縣青化鎮丁童村出土的西周早期外叔鼎的鼎耳。

圖百四七、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龍虎尊。

圖百四八、三星堆祭祀坑出土龍虎尊紋飾的拓片。

圖百四九:1、 方鼎

圖百五十、山東壽張縣梁山出土、天津博物館收藏西周康王時期太保方鼎。

圖百五一、湖南石門出土高領卣的扉棱。

圖百五二、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四虎銅鎛。

圖百五三:1、山東營縣西大莊西周墓出土的鉤件;2、山東營縣西大莊西周墓出土的 轄;3、荊州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的夾紵胎漆盤。

圖百五四、四川新津寶子山崖東漢墓雙鳳石函的石刻。

圖百五五、南越王墓出土如意形的玉金器:1、龍虎頭八節鐵芯玉帶鉤;2、龍虎並體玉帶鉤。

圖百五六、四川東漢墓畫像石:1、龍虎戲璧的刻石;2、雙鳳戲璧的石刻;3、雙鳳戲幣的石刻。

圖百五七、四川綿陽石室墓雙鹿戲璧的石刻。

圖百五八、殷墟1004號大墓的鹿方鼎。

圖百五九、殷墟1004號大墓的牛方鼎。

圖百六十、美國亞洲協會藝術博物館收藏的殷商亞 相父乙卣。

圖百六一:1、上海博物館收藏殷商時期的水牛紋扁壺;2、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殷商時期的水牛紋觚;3、上海博物館收藏殷商時期的水牛紋中鐃;4—5、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白石雕立牛;6、安徽安慶市望江縣汪洋廟遺址出土的薛家崗文化陶質牛頭。

圖百六二、彭縣竹瓦街遺址出土西周中期的牛紋銅罍。

圖百六三、甘肅靈台縣白草坡遺址出土的西周牛紋銎戟。

圖百六四、北京故宮收藏殷商時期的友尊(九象尊)

圖百六五、殷商九象尊和四象觚的大象造型。

圖百六六:1、寧鄉月山鋪出土商代大銅鐃上的成對象紋;2、殷墟出土方彝足上的雙象饕餮紋。

圖百六七、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館收藏西周中晚期的楚公 鍾。

圖百六八、洛陽西工區邙山鎮馬坡村出土、日本神戶白鶴美術館收藏西周早期的青銅器:1、士上卣;2、士上尊的腰部。

圖百六九、遼寧省博物館收藏西周早期的 簋

圖百七十、北京房山縣琉璃河黃土坡村209號墓出土的伯作乙公簋。

圖百七一、隨州安居羊子山出土、隨州博物館收藏的鄂國銅尊。

圖百七二、隨州安居羊子山出土、隨州博物館收藏的鄂國銅卣(正面)。

圖百七三、隨州安居羊子山出土、隨州博物館收藏的鄂國銅卣(側面)。

圖百七四、隨州安居羊子山出土、隨州博物館收藏的鄂侯方彝(正面)。

圖百七五、隨州安居羊子山出土、隨州博物館收藏的鄂侯方彝(側面)。

圖百七六:1、石鼓山3號墓出土方座簋的器座;2、陝西眉縣馬家鎮楊家村出土天盂的器耳;3、陝西郿縣馬家鎮李村窖藏出土西周中期的 方尊;4、奈良國立博物館收藏西周早期銅簋的口沿紋。

圖百七七、河北邢台市葛家莊西周早期墓出土的象首龍虎紋鉞。

圖百七八、上海博物館藏西周早期的象首獸紋鉞。

圖百七九、陝西扶風縣法門鎮齊村窖出土、扶風縣博物館收藏的西周厲王 簋。

圖百八十、殷商青銅器龍角與幼蟲角的比較。

圖百八一:1、上海博物館收藏竹斿卣的口沿紋;2、河南平頂山新華區薛莊鎮北滍村M242墓出土的柞伯簋。

圖百八二、殷商牛頭像禮器:1、牛首罍的上半紋;2、牛首尊肩上的牛頭;3、牛首尊肩上的牛頭;4、牛首盉的耳紋;5、 尊肩上紋;6、牛首尊肩上紋。

圖百八三、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收藏西周早期的 伯雙耳四方座簋。

圖百八四:1、上海博物館收藏殷商時期方罍的肩紋;2、上海博物館收藏殷商時期四羊乳釘瓿的肩紋。

圖百八五、台北故宮收藏的亞 方尊。

圖百八六、湖南常寧縣出土豕首方尊的肩部。

圖百八七、殷商觥:1、冉 觥;2、 父乙觥;3、上海博物館收藏的 父乙觥;4、陝西省扶風縣法門鎮上康村出土的 馭觥蓋。

圖百八八、殷商觥:1、婦好觥;2、示貯觥。

圖百八九、新乾祭祀坑出土的扁圓虎足鼎(標本14)。

圖百九十、三星堆銅鳥。

圖百九一、三星堆一號祭祀坑出土的嵌綠松石銅虎。

圖百九二、據傳自寧鄉出土殷商時期的虎食人卣。

圖百九三、美國華盛頓弗瑞爾藝廊收藏的青銅象尊。

圖百九四、新鄉博物館收藏殷墟時期的白陶大象。

圖百九五、婦好墓出土的石刻象(標本551)。

圖百九六、湖南醴陵獅形山出土、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青銅象尊。

圖百九七、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雙羊尊。

圖百九八、日本根津美術館收藏的雙羊尊。

圖百九九、湖南寧鄉出土、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四羊方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