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腰帶焌具……(木板)見火即隱起,作龍、魚、鳥、獸之形,莫不悉備。”說明火畫起源很早。清初王士禎說,有武恬其人,能在竹箸上烙畫,而且能烙眾多的人物肖像,如凌煙閣功臣、瀛洲十八學士等,效果是“鬚眉意態,衣折劍履,細若絲粟,而一一生動”。這無疑是烙出的“工筆畫”。
火畫工具很簡單,就是鐵條燒紅,在木板、紙上“燙畫”。火畫的施藝範圍很廣,諸如案頭的文房用具、竹筷(有火畫,也有鐵模燙印的,如杭州“天竺筷”)等。從小擺設,到門、窗、立櫃、木櫥的板、扇上,都可燙畫。一些以木板代紙,烙鐵代筆的單幅或條屏,更可懸掛後作壁上觀,與傳統紙絹畫無異。
火畫既可作傳統水墨畫(清代及以前);又可作西洋畫。而且人像、山水、動物、花鳥、界畫,無所不能。
火畫的工具,雖然是金屬的烙鐵,但也可以勾、皴、擦、點;既可作中鋒,又能作側鋒、逆鋒使用,表現出毛筆與水墨的韻律與味道。
火畫既用火燙,就要掌握火候,下“筆”果斷;抑揚頓挫,輕重疾徐,來不得半點遲疑。火畫靠感覺,表現出“濃、淡、濕、乾、焦”的“筆墨”特色。
在我國東北,長白山和大、小興安嶺,盛產木材,因此在天津舉辦的歷屆民間藝術博覽會上,東北地區的民間藝術家,多以樹根雕與火畫參展,每有佳作。天津城鄉也有很多人致力於火畫藝術。在今天,如能出新,自然會煥發異彩的。
扇
火畫扇 與檀香扇,竹絲扇,綾絹扇並為中國四大名扇,產於廣東新會。
火畫扇製作精美,清秀典麗,永不褪色,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因用一種特製的“火筆”(現用“電筆”)在葵扇工作畫,故名“火畫葵扇”。
據說火畫扇始創於清代同治末年。當時,詩書畫風較盛,新會有位著名畫師叫陳晚,他將詩畫剪貼於玻璃扇上,但不牢固,一經受潮便會脫落。又發展用墨汁或顏料直接把詩畫畫在扇上,但也容易褪色,後將畫在扇面上的詩畫用香火烙焦,以顯示出詩畫來。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便開始使用鐵筆在爐火里燒紅,然後在扇面上烙詩畫。到1914年前後,劉怡記扇寮加工火筆扇時,工藝又有所發展,方法是選用薄玻璃扇兩柄,先將扇的脊骨和柄削去,然後合成一柄雙面扇。這樣,扇的兩面均可用火筆作畫。又把扇邊用彩色絲絨縫製,逐步發展成為三脊和五脊火畫扇,款色高雅,美觀大方。扇柄也有多種多樣的裝飾,有用竹製的。中有棕竹、佛肚竹、斑竹、籬竹之分。也有用象牙或藤條纏柄的。並用膠片作夾,明角作釘。其中的象牙火畫扇,裝飾華麗、名貴,是欣賞收藏的扇中精品,富豪之家多用之為互相饋贈的禮物,產品揚名中外。
扇的發展
火畫扇是新會畫師陳晚於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發明的,原為單支扇。民國初年,劉怡記扇寮又創製出雙脊、三脊、五脊(用兩柄、三柄、五柄葵扇交織成一炳)火畫扇,令火畫扇更加堅固耐用,其中的精品,常被富豪大亨及達官貴人所購。 新會火畫扇自陳晚首創後,傳授給趙仲衡,此後一直在趙氏家族內傳承。1957年地方國營新會縣葵業公司成立後,火畫扇第三代傳人趙源、趙文達被編入新會葵廠火畫車間當師傅。從1958年起,該廠陸續挑選了一批青年學習烙畫技術,其中學成的有趙榮光、廖惠林、莫長銀(女)等19人。從1980年起,又培養了第五代傳人何朝源、朱小芬(女)等7人。目前,新會仍從事火畫扇製作的僅有第四代傳人廖惠林和他的3個徒弟。
1952年,火畫葵扇被國家列為特種工藝品。1983年新會葵藝廠生產的三脊火畫扇,獲國家輕工業部授予“優質產品獎”,1990年又獲輕工業部頒“百花獎”。1986年,新會火畫扇、葵花籃等12件葵藝品被選送參加萊比錫國際博覽會。
由於新會火畫扇堪稱中華一絕,北京申辦奧運會成功後,中國奧組委曾派員聯絡新會,計畫訂做一批“福娃”火畫扇,以便在2008年北京奧運期間作為禮品及紀念品發售,奈原材料和人力不足,有關方面不敢承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