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火星地圖](/img/7/222/nBnauM3X4gTN0YzN2MjMwMDM4ITM0QzN0ADOwADMwAzMxAzLzIzLz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這一地圖的製作使用了“火星奧德賽”上搭載的熱輻射成像系統(THEMIS)獲取的大約21000幅圖像。該設備是一種多光譜紅外相機。自從8年前 THEMIS系統開始工作至今,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位於坦帕的火星空間飛行中心,以及位於加州帕薩迪納的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們便一直緊密合作,進行這份地圖的製作。
這些圖像經過精心校準和處理,被拼接成了一張巨大的合成圖像。用戶可以任意轉動或放大地圖。放大到最大時,你可以看清火星表面直徑100米的物體。儘管火星表面很多地方有更高解析度的圖像,但這張地圖無疑是迄今最為精確的火星全球圖。
“我們將獲取的圖像導入由美國地質勘測局提供的控制點程式,整個THEMIS相機系統的光學校準都是由他們進行的,”菲利普·克里斯坦森(Philip Christensen)說。他是THEMIS系統的首席科學家,同時也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火星空間飛行中心主任。“這種方法讓我們得以將地圖誤差控制在幾個像素之內,並由此得到了這張迄今最精確的火星全球地圖。”
![火星地圖](/img/5/95e/nBnauM3X4cDMxQzM5MjMwMDM4ITM0QzN0ADOwADMwAzMxAzLzIzL4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所有這些努力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火星探索變得容易,變得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進來,”克里斯坦森說。“我們試圖在普通公眾和宇航局的行星科學數據系統之間搭建一個親切友好的互動界面,而這需要大量費時費力的數據收集、校對和歸檔的工作過程。”
火星奧德賽探測器於2001年4月發射升空,當年10月抵達火星軌道。2002年2月在軌測試完成正式轉入科學工作階段。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負責飛船測控,洛克希德馬丁空間系統分公司丹佛工廠為項目主承包商,負責飛船的實際建造工作。宇航局行星科學數據系統由宇航局總部的科學任務董事會提供資金,負責整個宇航局行星探測項目、天文觀測和實驗室獲取數據的歸檔和分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