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株高0.5-1米;根莖淡黃色。葉片披針狀橢圓形或線狀披針形,長20-37厘米,寬4-6厘米,葉面無毛,葉背無毛或被稀疏的長柔毛,頂端尾尖;葉柄長0.5-1.7厘米或無柄;葉舌膜質,2裂,長0.3-1.2厘米。穗狀花序橢圓形,長5-7厘米;總花梗從沒有到長達17厘米,被長圓形鱗片狀鞘;苞片覆瓦狀排列,橢圓形,紅綠色,具紫脈;花萼長2.5-3厘米,一側開裂;花冠管較萼為長,裂片披針形,長2.7-3厘米,寬約7毫米,淡黃色;唇瓣卵形,3裂,中裂片長2.5厘米,寬1.8厘米,中部黃色,邊緣白色,側裂片長1.3厘米,寬4毫米;花葯、藥隔附屬體各長1厘米。果倒卵形,熟時裂成3瓣,果皮裡面鮮紅色;種子黑色,被白色假種皮。花期:8-10月。
穗狀花序自根莖生出,有柄,長6~9厘米,鱗片覆瓦狀排列,卵狀橢圓形,外部苞片橢圓形,內部披針形,膜質;花大,淡黃色或白色;花萼管狀,長2.5~3厘米,篦形分裂;花冠管狀,裂片披針形,唇瓣倒卵形,基部左右各有1小裂片;雄蕊1,藥室向外伸延成一長喙;退化雄蕊2;子房下位。蒴果卵形,成熟時開裂,果皮內面鮮紅色。種子黑色或暗褐色,被有白色或灰褐色假種皮。花期夏季。本植物的葉(蘘草)、花穗(山麻雀)、果實(蘘荷子)亦供藥用。
地理分布
在我國湖北、四川、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和貴州等地均有生長,屬於耐蔭性植物,野生多,現已有大量栽培。
藥用價值
根莖性溫,味辛。溫中理氣,祛風止痛,消腫,活血,散淤。治腹痛氣滯,癰疽腫毒,跌打損傷,頸淋巴結核,大葉性肺炎,指頭炎,腰痛,蕁麻症,並解草烏中毒。嫩花序、嫩葉可當蔬菜。花序可治咳嗽,配生香榧治小兒百日咳有顯效。
【化學成分】根莖含α-蒎烯、β-蒎烯、β-水芹烯。
【炮製】《雷公炮炙論》:"凡使(白蘘荷),以銅刀刮上粗皮一重了,細切,入沙盆中研如膏,只收取自然汁,煉作煎,卻於新盆器中攤令冷,如乾膠煎,刮取研用。"
【性味】辛,溫。
①《別錄》:"微溫。"
②《藥性論》:"味辛,有小毒。"
③《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辛淡,無毒。"
【功用主治】活血調經,鎮咳祛痰,消腫解毒。治婦女月經不調,老年咳嗽,瘡腫,瘰癧,目赤,喉痹。
①《別錄》:"主瘧。"
②陶弘景:"主諸溪毒、沙虱輩,亦云辟蛇。"
③《唐本草》:"根:主諸惡瘡。根心:主稻麥芒入目中不出者,以汁注中。"
④《本草圖經》:"乾末水服,主喉痹。"
⑤《綱目》:"赤眼澀痛,搗汁點之。"
⑥《貴州民間方藥集》:"通經活血,又可鎮咳祛痰。外用可拔毒,消瘡腫。"
⑦《四川中藥志》:"治老年咳嗽,氣喘(鹽吼),虛性白濁,婦人血寒經冷及月經不調。"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研末或鮮者搗汁。外用:搗汁含漱、點眼或搗敷。
【採收儲藏】宜於夏、秋季採收,洗淨,颳去粗皮,鮮用或曬乾用。
【宜忌】《本經逢原》:"忌鐵。"
常用選方:
① 治指頭炎:蘘荷鮮根莖加食鹽少許,搗爛外敷。(《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② 治頸淋巴結結核:鮮蘘荷根莖二兩,鮮射干根莖一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③ 治喉口中及舌生瘡爛:酒漬蘘荷根半日,含漱其汁。(《肘後方》)
④ 治卒失聲,聲噎不出:搗蘘荷根,酒和,絞,飲其汁。(《補缺肘後方》)
⑤ 治雜物眯目不出:白蘘荷根,搗,絞取汁,注目中。(《聖惠方》)
⑥ 治傷寒及時氣、溫病,及頭痛、壯熱、脈大,始得一日:生蘘荷根、葉合搗,絞取汁,服三、四升。(《補缺肘後方》)
⑦ 治大葉性肺炎:蘘荷根莖三錢,魚腥草一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⑧ 治月信滯:蘘荷根,細切,煎取二升,空心酒調服。(《經驗方》)
⑨ 治跌打損傷:蘘荷根莖五錢至一兩,水煎服。或曬乾研粉,用黃酒沖服,每次三至五錢。(《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⑩ 治吐血,痔血:蘘荷根一把,搗汁三升服之。(《肘後方》)
⑾ 治婦女產後吃鹽過多的鹽吼咳累:陽藿,裝入豬大腸內,燉服。(《四川中藥志》)
⑿治療蠱毒。餘外婦姊夫蔣士,有傭客,得疾,下血;醫以中蠱,乃密以蘘荷根布席下,不使知,乃狂言曰:“食我蟲者,乃張小小也。”乃呼“小小亡”雲,今世攻蠱,多用蘘荷根,往往驗。蘘荷,或謂嘉草。《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