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甸傣族鄉

灣甸傣族鄉

灣甸大石城,又稱老緬城,相傳是古代緬王的城堡,其山頂的平坦抹去的是緬王暴斂傣族人民的歷史。清涼的古潭之水,流淌的是灣甸27代土司管制時期與中華文化的歷史情結。斷地脈山的故事驗證的是諸葛孔明南定邊疆轉戰於怒江兩岸的民間傳說。勐波羅河上的鐵鏈之橋,連線了古城保山與緬甸夷方商貿的古驛道。馬棒山的傳說勾起了人們對灣甸神奇的諸多遐想。 居住著漢、傣、回、苗、彝等16種民族,是全縣3個民族鄉之一。海拔608米至2056米,年平均氣溫22.3度,年降雨量1100毫米,森林覆蓋率62%,常年基本無霜,屬低熱河谷立體氣候,素有“天然溫室”之稱。整個地形呈北高南低走向的狹長壩子,枯柯河自北向南穿境流過,界牌山居中將整個壩子截為上甸和下甸兩大部分。耕地主要集中在枯柯河東西兩岸,沿河從小街子至大城。適宜種植甘蔗、茉莉花、玉蘭花、反季蔬菜、香料煙、熱帶優質林果和早、中、晚三季水稻。有耕地面積21243畝,人均耕地1.79畝,林地275598.4畝。該鄉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

基本信息

概況

美麗富饒的灣甸壩美麗富饒的灣甸壩

灣甸傣族鄉位於昌寧縣西南部,距縣城79公里,處兩市三縣結合部。地理位置為東經99度18分至28分,北緯24度20分至37分。東與更戛鄉接壤;南以鎮康河為界;西與施甸縣連線;北與雞飛鄉相連;國土面積314平方公里。轄5個村民委員會,50個村民小組。居住著漢、傣、回、苗、彝等14種民族,是全縣3個民族鄉之一。現有農戶3056戶,有鄉村人口13458人,其中農業人口12679人,勞動力842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7361人。海拔608米至2056米,年平均氣溫22.3度,年降雨量1100毫米,森林覆蓋率62%,常年基本無霜,屬低熱河谷立體氣候,素有“天然溫室”之稱。整個地形呈北高南低走向的狹長壩子,枯柯河自北向南穿境流過,界牌山居中將整個壩子截為上甸和下甸兩大部分。耕地主要集中在枯柯河東西兩岸,沿河從小街子至大城。適宜種植甘蔗、茉莉花、玉蘭花、反季蔬菜、香料煙、熱帶優質林果、桑和早、中、晚三季水稻。有耕地面積31463畝,人均耕地2.48畝,林地278301.8畝。2008年全鄉經濟總收入7560.3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66元。該鄉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

人文地理

寨心標誌寨心標誌

灣甸,古稱“勐啞”,傣語。勐,地方或壩子之意;啞,兩河(姚關河、卡斯河)相匯之意。地形巧合的是:上甸為姚關河與卡斯河匯入地,下甸為鎮康河與灣甸河匯入地。“勐啞”反映出地形特徵。

唐代時,蠻名稱“細賧”,意為小壩子或盆地。
元代時,稱灣甸,“灣”,河流彎曲之意,“甸”,古代指郊外的地方,元時稱小於縣級政區的區地或壩子、盆地為甸。
勐啞,傣語自稱,即上甸之意。勐哈,傣族自稱,即下甸之意。
灣甸,系漢語,因傣族聚居,置灣甸傣族鄉。
灣甸鄉境兩邊高山坡地,山麓之間為狹長河谷壩區,壩區中部橫一界牌山,海拔1103米,自然地把灣甸壩為為上甸、下甸。鄉境最高海拔為薄刀山,海拔2056米;最低海拔為灣甸河與鎮康河匯合處,海拔608米。鄉域平面似成人頭部側面,眼、鼻、臉部明顯,經絡清晰。
灣甸鄉交通便利,資源配置條件優越,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速度快,人民安居樂業。
近幾年來,灣甸鄉借西部大開發的優勢,真抓實幹,在農業結構調整、畜牧業發展上闖出了一條具有灣甸特色的新路。

文化教育

灣甸傣族鄉有電影、電視廣播等設施。建有中學1所,在校生523人;鄉完小5所、社小2所,在校生1127人。在傣族村寨中的緬寺內還普及傣文,由緬寺長老、佛爺任教,多以佛經為主。

基礎設施

柏油路 柏油路

灣甸傣族鄉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集鎮有路燈。鄉內水利設施主要有:芒回水庫、七•一渠、上東溝、下東溝、三•七溝、新村溝,集鎮供水主要以灣甸自來水公司配供。電力設施:建有35kv變電站1所,5個行政村全部開通10kv輸電線路,自然村全部通電。道路交通設施:全長56km的卡灣縣際柏油路穿境而過,上甸至大城15km彈石路;建有姚關河大橋、大花橋、章東河橋、芒膽河橋、弄戛河橋、永甸大橋、小街子大橋、芒黑河橋、新城鐵索橋;全鄉所有自然村已通公路。通訊設施:駐有電信所1個,5個行政村都實現光纜化,通電話的自然村29個;建有移動、聯通、小靈通、致富通信號塔9座,鄉域內通訊十分方便。電視設施:駐有廣播電視站1個,有線電視管理站1個,行政村開通閉路電視4個,有線電視用戶達1000多戶;有線電視網路覆蓋區外建有衛星地面接收機1481多戶,電視覆蓋率達95%。鄉內建有車站1個、綜合農貿市場3個、金融服務網點1個、白糖廠1個、水泥廠1個、煤礦1個。灣甸靈泉水廠、傣安紅磚廠、源茂公司、豐泉彩板瓦廠、灣甸自來水公司、興農公司、興茂公司、新源公司、彩虹大酒店、金龍賓館、灣甸果蔬公司、興茂鴻生木業有限責任公司、大城紅磚廠相繼在灣甸落戶。全鄉共擁有汽車51輛,拖拉機169輛,機車近3000輛。全鄉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0258畝,有效灌溉率為96.17%,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0258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39畝。

到2008年底,全鄉建有沼氣池農戶46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609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47戶。全鄉有30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36個自然村已通電;有36個自然村已通路;有21個自然村已通有線電視;有36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2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鄉農戶住房以磚混、磚木、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86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84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32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24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歷史沿革

灣甸,蠻名細賧,傣語稱“勐雅”,意為平坦的壩子,早在漢武帝平雲南諸夷時期,傣族的先民就居住於此。元世祖忽必烈平雲南後,細賧內附,改名灣甸。自元朝中期設土司官自治起至民國十九年(1930年),灣甸土司統治529年,歷27任土司,灣甸古代經濟一直持續著以物易物的原始經濟形態。土司官對本族同胞的壓榨可謂窮凶極惡,人民生活赤貧,加之氣候惡劣,醫藥衛生缺乏,人的平均壽命不足30歲。1933年昌寧建縣,灣甸全境劃入其內;1950年,昌寧和平解放,金孔雀展翅飛回灣甸,傣鄉人民從此走上了幸福的康莊大道。

800多年的年輪沉澱了灣甸傣家人的發展歷史,同時也演繹出了豐富的傣族文化,在現代人的記憶里,傣鄉就是蔥綠的大自然、水的世界,就是鳳尾竹的代名詞,就是白鷺的家園,就是人們和諧生存的天堂。轄區內9座風格各異、具有東南亞建築風格的佛寺正在講述著鳳凰涅槃的傳奇。跳躍於貝葉與棉帛間的傣族文字是傣族先民智慧的結晶,保護與開發並重成了民間文化傳承人共同面對的話題。以活動強化傳統是民族民間體育文化活動得以傳承發展的重要方式。

特色產業

大棚苦瓜大棚苦瓜

灣甸,是滇西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屬低熱河谷立體氣候,常年基本無霜,氣候較炎熱,素有“天然溫室”之稱。境內耕地大多分布在枯柯河東西兩岸,沿河從小街子至大城,土壤屬淤積型紅壤混合質。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土地資源,為發展各項產業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一是充分利用當地資源,樹立“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轉”的發展理念,規模化種植以大辣椒苦瓜茄子四季豆為主的冬早反季蔬菜,目前全鄉蔬菜種植面積已達9000多畝,蔬菜產業已成為灣甸的一大亮點。其次是在鞏固好傳統產業的同時,大力推廣種植香料煙,香料煙產業在灣甸已從無到有,種植面積已達1850畝。另就是加大甘蔗種植力度,使甘蔗產業穩中有增,目前種植面積已達34700畝,農業產量達15.3萬噸。再就是擴大西瓜種植規模,提高優質品率,增強市場競爭力,使西瓜種植面積連年保持在2000畝以上。

資源環境

全鄉有耕地總面積31463畝(其中:田10402畝,地21061畝),人均耕地2.48畝,主要種植水稻、包穀、甘蔗、蔬菜、水果、香料煙等作物;擁有林地278301.8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408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11畝,主要種植泡核桃、橙類、甜柿、芒果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3353畝,其中:養殖面積209.8畝;草地17686.5畝;荒山荒地66959.4畝,其他面積63236.3畝。有森林、藥材、水利、煤礦、石礦、砂礦、溫泉等資源。灣甸常年基本無霜,土地肥沃,素有“天然溫室大棚”之稱,反季兩季蔬菜超5000畝,西瓜、香蕉、芒果、甜橙、荔枝呈規模發展,其肉嫩、皮薄、汁甜、味香,在全國盛名遠揚,灣甸果蔬公司加大試驗、示範和推廣促進了周邊縣、鄉的果蔬發展,加速了灣甸的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旅遊開發

灣甸傣族鄉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民族鄉,按原始風貌對村寨進行保護開發,弘揚民族文化,豐富內容,引導農戶發展庭院經濟和手工藝製作,開展民間文藝活動,向外界展示淳樸的民風民情,體現民族文化內涵;依託項目建設,進行村寨整治,引導和幫助農民完善村寨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綠化美化村寨環境,維修改造住房圈舍,整治村寨環境衛生,形成布局基本合理、設施基本配套、功能基本齊全、環境較為整潔、村貌總體美化、社會治安良好、民族特色濃郁、展現田園風光、融合現代文明的新村寨;支持、引導開展傳統節日、慶典、祭祀、娛樂、競技活動以傳承傳統文化;以節慶為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獨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動,鼓勵穿戴民族服飾參加節日活動;發展生態蔬菜種植 修建大棚,開辦農家樂,開發出住傣家驛站房,品傣族小吃,嘗新鮮的蔬菜,體味田園之旅的快樂的鄉村旅遊模式;開展生態環境建設,對進入轄區內新開發的30米大道進行綠化美化,栽種鄉土樹種,標識古樹名木,適當路段建設整而化一、氣勢恢弘的景觀大道,加強對自然地形地貌、森林植被、水體、自然景觀及古蹟遺址等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加快民族文化活動廣場建設,完善集鎮功能建設,提升其使用功能,大興廣場文化,廣泛開展民眾性體育活動,增強人民的體質和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社會保障

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收入分配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關係到維護人民民眾的切身利益,關係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因此,灣甸鄉十分重視農村社會保障工作,參與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等保障、保險工作得到穩步推進。2008年全鄉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94人,占人口總數的2.18%;享受低保638人,占人口總數的4.74%;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人數11630人,占人口總數的91.73%。 

歷史文化

灣甸這片有著八百多年歷史的熾熱土地,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集傣族少乘佛教文化、回族清真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及各族節日文化的精華於一體,潑水節、火把節、打鞦韆、打陀螺、婚嫁中的搶親,勞作中的對歌是傣鄉的一朵奇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