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潮汕糜
潮人稱粥為糜,稀粥叫滒糜。“大躍進”時期,潮汕民間流傳著一個順口溜:“得罪書記上興梅,得罪炊事食滒糜”。那時公共食堂的炊事員權力確是不小的。鄭板橋所煮的“糊塗粥”,用潮州話來說,就是“滒飲糜”。潮汕大米粥也稱白糜。用大米混以其他糧食或食品的粥,都冠以摻入物的名稱,如番茨糜、菜糜、魚糜、肉糜,等等。這些糜,荒年可以療飢,豐年可以精心烹調為美食。“食大麥糜單皇帝話”則成了富有地方色彩的流行語。
粥在中國的歷史
中國人食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二百多年前的五帝時代。《周書》已有“黃帝蒸谷為飯,烹谷為粥”的記載。《說文解字》也有“黃帝初教作糜”之說。關於粥食,歷代典籍醫書記敘甚多,比較著名的專著,就有20多部。《禮記》中有“仲秋之月養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飲食”的記載。清人《老老恆言》載有粥方百種。《戒庵老人漫筆》記有“神仙粥方”,用於治療流行性感冒,屢試不爽。《普濟方》說:“米雖一物,造粥多般……治粥為身命之源,飲膳可代藥之半”。清光緒年間,黃雲鴿編寫的《粥譜》粥的品種多達247個。 近年問世的《美食米粥百例經典》收集流行的粥品也有240種。食粥之風,源遠流長,歷久不衰,地域寬廣,蔚為大觀。
關於食粥的故事,古籍也多有記述。有人以食粥為樂,有人以食粥為苦。清鄭板橋在給其弟的信中就活靈活現地陳述食粥之樂:“暇日咽碎米餅,煮糊塗粥,雙手捧碗,縮頸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然而,更多的寒士,廣大的貧民,長年累月餐餐吃稀粥、雜糧粥,有上頓沒下頓,確實也是一種苦日子。總之,食粥的苦樂,皆因人因事而異,而非因地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