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書齋

潮汕書齋

潮汕書齋是中國的一種古式建築,是舊時有錢人家提供給子孫讀書或供男人讀書、休息、會友和休閒的場所。多為庭院式。

潮汕書齋

“海濱鄒魯是潮陽”,自古以來,潮汕地區就有崇文重教的好傳統。據乾隆《潮州府志》載:“三陽及澄饒普惠七邑,閭閻饒裕……家有千金,必構書齋,雕樑畫棟,綴以池台竹樹。”1942年的《廣東年鑑》也提到潮汕一些家境富裕人家熏“住屋必有家廟及書齋”,書齋和家廟並重。

常見結構

潮汕平原古來住宅建築,多為庭院式,除了各種規格,如“四點金”、“下山虎”、“駟馬拖車”等住宅外,還有一種供男人讀書、休息、會友和小文娛的建築,稱為“書齋”。這種建築不同於普通住宅,但也是庭院式,有圍牆與大門,進大門便是庭埕或天井,正座是一正廳兩邊房,連著走廊或拜亭。庭埕或天井中常種花卉,宗族中的讀書人或族紳可以在這裡進出,清代常以這種地方辦起私塾,聘師教育族內少年兒童。(但私塾不一定辦在書齋,在祠堂中也有之。)書齋地方,不讓婦女居住,平時婦女也很少進入。雖是較文雅地方,然而在封建禮教中,男女活動界限分明,婦女除了尋人與問話外,也就不常進書齋了。
書齋,是舊時有錢人家提供給子孫讀書或供男人讀書、休息、會友和休閒的場所。在潮汕歌謠中,有不少是以書齋作為起興。如“正月開書齋,蘇英梅妃做冤家。鸚哥扼死盞扣破,逐出蘇英去外家。”又如“天頂一粒星,地下開書齋,書齋門,未曾開,阿奴哭欲食油堆”“挨阿挨,挨米來飼雞,飼雞叫�家,飼狗吠半夜……飼弟弟落書齋。”在以前,書齋在潮汕民居中確是常見。這種好學之風,應該是韓昌黎刺潮之後,提倡、鼓勵潮汕人讀書,自此蔚然成風。宋朝鄉賢王大寶尚書曾有“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的總結。及至明清,潮州的經濟成長促進了文教的發展,更有薛侃等一大批先賢致力於教育,儒家文化滲透到下層社會,追遠報本、榮宗耀祖的理念普遍為潮汕人接受。
據乾隆《潮州府志》載:“三陽及澄饒普惠七邑,閭閻饒裕,雖市鎮也多鳥革�飛。家有千金,必構書齋,雕樑畫棟,綴以池台竹樹”。未有學堂之前,子弟的啟蒙教育,都是延請名師在書齋課授。到了較高學段才到書院(鄉校)就讀。民國開始,隨著新學的興起,城鄉各地新型學堂、學校,逐漸取代了書齋。

儒雅的書齋名

民居設書齋足見潮汕人尚學的精神主流。因此,對一座書齋的命名,潮汕人可謂煞費苦心。《澄海學府拾史》中,錄有670名學生的家庭通信地址,其中有100個以上的住處是書齋。書齋名五花八門,如:亦是齋、思省齋、筆香書屋、心耕書屋、一心書屋、敬業書屋、書帶軒、陶陶軒、怡怡軒、亦好居、就正居、味餘別墅、紅鵝別墅、蔭餘別墅、仰止山房、漱玉山房、詠梅花莊、雨花吟館、藝蘭精室、蘭室、蓮花草堂、蕙碧精舍、一粟小廬、半園、勵園、臨溪深處、秀冬筱隱……無不體現了書齋主人獨特的審美情趣和嚮往追求,充滿了濃郁的文化色彩。有趣的是,有的人為了得到名人題寫的書齋名,不惜重金,如塗城村六聯金巷銀巷中間的“鳴鶴齋”,該軒是清代時蔡家祖宅,通過宗親的關係,請清代文華殿大學士蔡新題書。後蔡家外遷,賣給杜家,蔡家向買主提出:如要保存“鳴鶴齋”三個字,則要多付600光洋,如不願付600光洋,則門額三字要拆去。杜家向來重視讀書門風,有這樣知名的蔡新書跡,求之不得,答應留存奉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