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塔文化

潮汕地域三面靠山一面臨海,雖然古代交通不便,但仍阻擋不了中原文化的影響。

簡介

塔原來是印度供奉佛骨、佛經的一種建築文化,東漢時傳入我國,最早為洛陽白馬寺的大方塔,據有關記載:潮陽市靈山寺中的大顛祖師塔建於唐代長樂四年(公元七八九),塔肥大,塔形高二點八米,底直徑一點八米,是採用七十八塊規格花崗岩石砌築而成的,以一片計算精密鼎狀拱石當塔蓋,是大顛和尚圓寂的墓地。

歷史

宋代開始,中原建造的塔不再流行肥胖塔體,而是興建修長的塔形!據有關記載:一棉城練江畔的文光塔始建於宋鹹淳三年,明代崇幀八年(公元一六三五)重建,塔體修長呈八角,為補山川的風景塔,塔高四十二米,是七層樓閣式塔。塔原名為一千佛塔,修造時邑人吳仕訓見“興工之夕,有光互空為日星,上下鹹以文昌盛之兆”,故把它改名為“文光塔”。

潮州市韓江東岸的鳳凰塔,據有關記載:“風凰塔建於萬曆年間(公元一五七三至一六一九),修長玲攏,八面石磚,高四十六米,空心七層,塔頂是萬斤銅葫蘆壓頂”。塔建成時潮州知府郭子章概括了塔的氣勢,寫下塔聯:“玉柱擎天鳳起丹山標七級,金輪著地龍皤赤海鎮三陽”。清代不少文人墨客也為鳳凰塔寫下許多讚美的詩篇。

潮汕的塔雖不多,但潮汕的塔在不同時代的不同塔體都與中原塔建築文化一脈相通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