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潮人勤儉節約,但在游神方面的支出卻相當大方。好多村民,一年積蓄,到游神這幾天,遍請親朋,積蓄用盡。潮州舊志在記述游神賽會時稱:“鄉民斂金祭神,群飲於廟,分胙而歸。”更有“頭家”(大富戶),總想包起整個游神費用,但鄉民們並不買賬,因為大家都有一個明確目標——“營興”!在“營興”心理的驅使下,潮汕民眾對游神樂此不疲。
潮汕民俗很有意思,農曆十二月廿四日“送神”,老百姓想當然各路神仙上天庭述職,正月初四“神落天”,是述職完畢又回來就職。鄉民們讓神出來巡行,目的是提醒他們盡職護鄉保平安!這樣,從正月初五到二月十四日樟林營“火神爺”,是潮汕大地熱熱鬧鬧的“游神正二月”時段。
一到約定俗成的日子,即“老爺生”,各鄉村舉鄉一齊出動,操辦祭品和游神節目,有的村莊更為隆重,先貼告示,告明游神路線,然後求籤擇吉辰抬神出廟到鄉村街巷巡行,稱為游神,俗稱“營老爺”。游神方式各鄉各有特色,最普遍的是以帶梢葉的青竹竿掛燈籠為前導,燈籠上書寫有“合鄉平安”、“五穀豐登”等字樣。接著是馬頭鑼開路,後面依次是虎頭牌、高燈彩旗、彩標、花燈、塗戲、潮州大鑼鼓樂隊,最後是安有諸神塑像的老爺轎。一路上邊遊行、邊表演、邊放鞭炮,每過一重“柵門”,便燃放企腳銃。每次游神,還舉行演戲、燒煙花朵等遊樂活動。幾乎所有親戚朋友都一齊來看“老熱”,整個鄉村洋溢著喜慶歡樂的氛圍。
好多鄉村,日間游神,夜間還由精壯漢子抬著神轎在神廟附近主要巷道疾跑,俗稱安廟。抬轎漢子自願報名,但只有新婚不久或生男丁者才有資格。眾人隨轎後放鞭炮,燒煙花,稱為走安。走安之後,神像才入廟回殿。走安時,要迅猛異常,越快越好,一般跟著觀看的人,有時就是脫掉腳下木屐也難以跟上,潮汕人戲稱“摜屐綴唔著人走安”!
拖老爺
潮汕游神最著名的莫過於澄海鹽灶鄉游神,叫做拖老爺,堪稱世界民俗的奇觀!廟是鄉村古廟,祀的是潮汕最常見的神祇“三山國王”和“天后娘娘”,後來又增加了人稱顯外鄉的“水流神”,合共五位。
老爺轎游至老爺場時,各方硬漢爭相爬上老爺轎摔跤,互不相讓,以能拖倒老爺轎為幸,並從老爺身上揪下幾根鬍鬚,那一年四季將是興到堵唔綴(頂不住)!直拖扯至“老爺”焦頭爛額、面目全非為止。俗語“鹽灶神欠拖”即指此。
事關鄉里之興旺與臉面,鹽灶鄉民絕不接受第一轎“大老爺”被攔被拖,所以護轎漢子們絕對是全鄉最剽悍男兒群,那位立於老爺轎上揮舞香條的漢子怒目圓睜,口中發出“嗬、嗬”的聲音,凜然不可冒犯!
至於後面的老爺轎,被拖是無所謂的,因為,大家就是要“營興”!
與鹽灶游神最接近的要數潮州臥石鄉的游“三山國王”了。遊行結束時,將神像集中在空曠的地方,抱著神像狠狠一摔,這叫“舂老爺”。潮州俗語叫做:“臥石老爺,愈食愈驚”。
潮陽雙忠
潮陽雙忠民俗活動,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它源於紀念唐代張巡、許遠二公,體現了歷代潮陽人民對“忠義”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的推崇。許多有識之士都希望這種有著悠久歷史傳統民俗,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也希望像張、許二公的“忠義”精神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能在潮陽青少年一代的身上發揚光大。
每年的農曆二月,潮陽城區都會舉行雙忠聖王遊行隊伍在棉城遊行,隊伍中共有譽為潮陽“三瑰寶”的英歌舞隊、潮陽笛套音樂隊,潮州大鑼鼓隊、醒獅隊、麒麟金獅隊、標旗隊、武術隊、太極隊、炮囊隊、彩車隊等30多支隊伍,近萬人參加了這次大型文藝遊行。
“雙忠”到底是何人呢?據史書記載,唐至德二年(757)間,時任河南節度副使的張巡與睢陽太守許遠率領睢陽城(今河南商丘)軍民與安祿山叛軍展開了一場殊死的抗戰,死守睢陽達 10月之久。由於兵力懸殊,援軍不至,糧草斷絕,最終寡不敵眾,睢陽失守,張、許二人也為國殉難,這就是中國古代史上最慘烈的戰役之一的“睢陽之戰”。“安史之亂”平定後,唐肅宗下詔在睢陽立廟祭祀“雙忠公”。唐代以後,確立張巡、許遠信仰在官方祀典中的正統地位一直沒有動搖,歷朝還不斷地冊封、加封,不斷地強化,並演化成為“忠義報國”的楷模,成為官員、鄉紳用於動員百姓的信仰資源。
然而,這兩位“來自北方的神明”是如何來到遠隔千山萬水且之前毫無關係的粵東古邑潮陽的呢?據有關史書記載和專家分析,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宋熙寧年間(1068—1077),潮州府派軍校鍾英(潮陽人)帶貢入朝,途經河南睢陽,謁雙忠廟,遂請來雙忠香火至潮陽,後建東山“靈威廟”進行奉祀,此為當時潮汕第一個雙忠廟,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二是“雙忠”事跡播揚於潮陽,與韓愈之彰顯有關。韓愈曾作《張中丞後傳》,表彰“雙忠”精神。由於潮陽民眾特別敬仰韓愈,故在崇祀韓公時並祀“雙忠”,這是一個極富意義的解釋。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古邑潮陽需要“雙忠公”。因潮陽地處海濱,自古歷遭山賊、海盜、倭寇之患,張、許二公生前保國衛民,竭盡貞烈,神之蒞潮,正合民心所盼,是故理所當然地為潮陽官方和民眾所接受、所崇祀。尤其棉城,不僅形成了“文化聖地”——“東山祭祀中心”,還因為雙忠祠廟較多,民間進行了“統一安排”:東山的靈威廟是“雙忠”的總部,城隍前的雙忠行祠是“雙忠”的現場辦公場所,平和東的嶺東古廟是“雙忠”的家室,文光塔後的塔館後祠(後遷至城區西環路)是“雙忠”的書房,龍井的雙忠祠是“雙忠”的紀念館,真可謂“分工明確”,其它“神明”無法相比。
城隍老爺
潮汕出名的游神還有榕城的“城隍老爺出巡”,喬林村煙花火龍火鳳,山東圍游燈籠,炮台新寨村,石牌村的“做燈酒”,冠山賽大豬,達濠東湖鄉的“賽桌”,潮陽穀饒“祭將軍宴”,樟林“游火神”,店市的“聽古請丁”,南砂“游燈”,長美村的“格老爺”,港口村的“盪鞦韆”,貴嶼“彩街路棚”等等。
潮汕游神,雅俗共賞,文武並重,既體現“海濱鄒魯”文明雅致一面,也彰顯討海人粗獷強悍一面。
潮人務實也踏實,我們掛在嘴邊的是“小小生意會發家”,“銅錢出苦坑”,“欲嬤著克苦”,正二月游神,只是增添熱鬧氛圍,寄託幸福願望而已。我們敢於對神“動粗”,正是潮汕人大無畏性格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