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琪[原交通部副部長]

潘琪[原交通部副部長]

潘琪,江蘇南匯(今屬上海市)人。武漢大學肆業。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豫鄂邊區抗敵委員會政治部宣傳科科長,新四軍第六支隊宣傳部部長,淮北行署調查研究室主任,中共淮北地委宣傳部部長,安東省教育廳、民政廳廳長。建國後,歷任鄭州鐵路局政治部主任,中南軍政委員會民政部、人事部、工業部副部長,交通部公路總局局長、副部長,第六機械工業部副部長,交通部副部長、顧問,中國公路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是中共八大代表。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潘琪(1917~1990)原名潘乃斌,筆名羅先河。原交通部副部長。江蘇省南匯縣惠南鎮紅光村人。生於1917年10月8日。父親潘世昌,家境殷實,自幼受良好教育,聰穎好學,品學兼優,國小和中學時在南匯全縣會考中多次名列榜首。1935年夏,未滿18歲的潘琪以優異成績考入武漢大學經濟系。

入大學後,大量閱讀英文版的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從而奠定了他走向革命思想基礎。其間,他曾寫過多篇論文和短評發表在《外交月刊》和《武大學生》等報刊上,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本質,於1935年12月參加在武漢的“一二·九”學生運動,在校內組織“武大青年救國團”、“讀書會”,參加全國學聯,從事著校內外抗日救亡工作。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潘琪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黨的領導下,他在校內舉辦“抗戰問題研究會”,先後請來周恩來、董必武等到校向同學們作報告,同時,他在校內還舉辦“游擊訓練班”,並自任大隊長,成立“游擊大隊”,將學校的抗日救亡運動推向新的階段。為了擴大抗日救亡運動的影響,他還自編歌詞,請冼星海譜曲,譜成歌曲《游擊軍》。這首歌曲,後來通過《大家唱》傳播出去,流傳於全國各地的抗日游擊隊中。

1939年,抗日戰爭進入了關鍵時刻,4月,潘琪受黨派遣去國民黨第84軍173師從事統一戰線工作。不久由於身份暴露,不得不於11月離開國民黨軍隊,轉而隨劉少奇奔赴華中敵後抗日根據地。到根據地後,潘琪歷任新四軍第六支隊宣傳部副部長、部長、淮北行署調查研究室主任、淮北區黨委第二地委宣傳部長、淮北行署教育處長等職。其間,他曾總結並推廣泗南縣中潼村國小校長夏陶然的辦學經驗,要求淮北地區各校走“夏陶然道路”,將學校教學與社會教育、生產勞動結合起來。這一經驗,後來經新華社播出後,很快在全國解放區得到推廣,推動了當時解放區的教育改革。

1945年10月,潘琪受命離開淮北去東北工作,先後出任安東省教育廳廳長、民政廳廳長等職。東北解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南下,1949年5月潘琪隨軍到達武漢,任武漢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教育處處長。

在中南地區工作期間,潘琪歷任鄭州鐵路局政治部主任,中南軍政委員會民政部、人事部、工業部副部長等職,1953年3月調至中央工作。任交通部黨組成員、公路總局局長、分黨組書記,1954年6月任交通部副部長,1964年任第六機械工業部副部長,1975年復任交通部副部長,1982年任交通部顧問等職。其間,潘琪的工作雖一度有短期的變動,而且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度因遭迫害而停止一段時間的工作,但是他勇挑重擔,為發展新中國公路事業所創造的業績,正如《人民日報》1996年2月9日以“交通部原副部長潘琪逝世”為題的文章中所說是“不可磨滅的”。

“我的身和心,都已交給了公路”,我“願為中國的公路事業站好最後一班崗”。這是潘琪逝世前兩個月寫給組織一封信中的一句話。1987年他離職休養以後,他對這一追求仍未有任何鬆懈,先後完成《改革我國交通的意見》、《中國公路交通史》、《交通運輸地理學》等書稿的編寫。由於潘琪在中國交通事業中的成就和造詣,1978年,在“全國科技大會”召開之後,潘琪特別關注公路科技發展問題,倡議成立中國公路學會,中國公路學會成立後,他連續兩屆(第一和第二屆)被推選為理事長,又先後被上海華東師大、西安公路學院等院校聘為客座教授。

1990年2月10日,潘琪病故於北京。

公路元老

1953年3月,潘琪任交通部黨組成員、公路總局局長、分黨組書記。1954年6月,潘琪任交通部副部長,主管公路等工作。  在擔任公路總局局長的一年多時間裡,潘琪領導公路總局制定出台了很多加強工程建設管理的準則和辦法,對1951年頒布的《公路工程設計準則(草案)》進行了修改和補充,並於1954年9月1日正式發布,從源頭上杜絕了公路工程的濫建和造成的浪費。  1954年6月,潘琪赴康藏公路水毀施工一線,幫助總結經驗,給予技術支持,保證了施工進度;  1954年12月25日,康藏、青藏公路正式全線通車,已任副部長的潘琪為《人民畫報》撰文稱這兩條公路為“兩條幸福的紐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