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簡介
潘家大院建築奇特,整個大院平面呈長方形,三合式(沒有南房),院內面積足有兩到三個籃球場之大,房屋一字排開,北房多達30間,東西廂房各有10間。這種建築形式,風格酷似福建的方形土樓,在北方實屬罕見,在晉城更屬孤例。
明末清初,廣州西關的十三行,客商雲集。最有錢的潘、盧、伍、葉四大家族,將眼光越過珠江,選中了一江之隔的“河南”南華西,建別墅,起豪宅。而在十三行的眾多行商中,有一個歷史上最顯赫的家族——潘氏家族。從這個家族的第一位行商潘振承開始,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都在廣州對外事務上發揮著極重要的作用。
如今,在海珠區的南華西街還保存著潘氏建於1826年的居所,以及一街之隔的古老祠堂。
歷史財產
歷史上,廣州十三行商人,曾與兩淮鹽商、山西晉商一起,被稱為清代中國三大商人集團,曾是近代以前中國最富有的商人群體。事實上,在廣州十三行歷史上最顯赫的家族,當屬以潘振承為首的潘家。歷盡百年,真正貫穿於行商歷史。據一位當時在華經商的法國商人發回巴黎的《法國雜誌》的報導:“潘家每年消費值3萬法郎,一家的財產比起西歐一個國王的地產還要多。”
家族成立
潘氏家族的發家人潘振承出生在福建同安縣一個貧苦家庭,少年時給人當船工,壯年時由閩入粵,曾經去過3次呂宋(今菲律賓)。初到廣東的潘振承在十三行一位陳姓商人的商行里做事,獲得信任和全權委託。等到陳姓商人回鄉,他便開設了自己的第一家商行——同文行。
地產數量眾多
《法國雜誌》評為“世界首富”
潘氏家財到底有多少?無論是潘家的後人,還是專門研究十三行的學者都一直沒有獲得翔實的記錄。但據當年中外史冊的零散記載,亦可窺見一斑。據一位當時在華經商的法國商人發回巴黎《法國雜誌》的報導:潘家每年消費值3萬法郎,一家的財產比起西歐一個國王的地產還要多。而自潘家第三代潘正煒當家之後,財產總數累增至1萬萬法郎,而其廣及華北各地財產尚未計在其中。據了解,這是當時有史料記載的“世界首富”。
作為富甲一方的商人,潘家中西結合的別墅絲毫不遜色於今天西方億萬富翁的私家庭院。據了解,早在乾隆年間,潘振承就在廣州河南烏龍崗之西的一片河洲地開村立祠,建造極其豪華的潘氏家園“能敬堂”,定名龍溪鄉,現在南華西街中的“能敬堂”東至風光旖旎的漱珠涌,北接悠悠珠江水,以其規模宏大、雍容華麗的氣派,名噪南粵。這些極盡奢華的庭院中,處處種植著稀有的古樹、各種各樣的花卉等。此外,園子裡還養著鹿、孔雀、鸛鳥以及鴛鴦。正如廣州俗話說“鑊底都鑲金”。
隨十三行衰落
潘家式微第四代起再無後人行商
然而,這一群富甲天下的商人最後卻因為受到各方的壓力,紛紛破產。1780年,十三行內泰和行顏時瑛、裕源行張天球等四家行商欠外債380萬元。乾隆帝擔心拖欠銀兩被外夷恥笑,下令顏、張二人變賣家產充軍,全部債款照原本再加一倍償還,由其他行商分10年清還。
這種由行商共同承擔經營風險的連帶互保制度,從此成為官府治理行商的法寶。1814年,十三行商業疲軟,行商大多瀕臨破產。為避免替破產同行攤賠欠債,潘家後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寧為一隻狗,不為洋商首”。到1842年,五口通商之後,潘家繼“同文行”之後重新建立的“同孚行”主動停業。從第四代開始,潘家家族再無行商,倒是總共出過4個翰林、5個舉人,成了文化之家。
近現代
潘氏家族第八代後人目前仍生活在廣州——今年69歲的潘剛兒,他本人是華南理工大學機械系的退休教授。
如今的潘家花園,已是“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只有龍溪首約、龍溪二約、潘家祠道等地名,似乎提醒著,300年前一個十三行家族曾經的輝煌繁華。
據南華西街道的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潘家花園的西側(原廚房、住房、祖先廳、花局、四少婦廳等部分)約800平方米,分別於上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由海珠區教育局從潘家後人潘祝原手上徵用後拆除,被市33中作為教學樓用地使用至今。
而大院頭門、二門及包台、天井、青雲巷、祠堂中座、事後天井等占地637平方米的部分,於1956年被區房管局徵用,分別租給鑄字、模具、五金、印刷等4間工廠使用。其中,海珠區模具廠於1980年在祠堂中座、祠後天井等處增加了二、三樓,致使該處的布局遭到了破壞。經過區街有關部門的多次呼籲,上述4間工廠已於去年全部遷出,目前暫時由永興物業公司代管。
此外,大院另外700多平方米的房屋已出售給外人,原有建築布局遭到部分破壞,外牆風化比較嚴重,屋頂有漏水現象。據了解,與潘家大院相互呼應的潘家祠,位於南華西街福安社區,原占地面積近5000平方米,長70多米,在破“四舊”及“文革”期間被毀,門口一對石獅子已被移到海幢寺門口擺放。記者詢問過住在附近的街坊,許多老人家都表示這座院落已經長久沒有人打理了,破舊不堪,而很多年輕人則根本不知道這裡那段曾經顯赫輝煌的歷史。
中國最著名的莊院
蔡家大院 | 山西大院 | 喬家大院 | 渠家大院 | 申家大院 | 王家大院 | 常家莊園 | 曹家大院 | 李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