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級攻擊核潛艇

漢級攻擊核潛艇

漢級攻擊核潛艇中國海軍裝備的首種攻擊核潛艇,代號091型,西方稱其為漢級攻擊核潛艇。中國海軍迄今裝備有5艘漢級核潛艇,編號為401,402,403,404,和405。1990年代之前,這5艘潛艇均部署在北海艦隊,1990年代之後有2艘轉移部署到南海艦隊,以加強對南海和台灣的海上作戰力量。

介紹

1958年,中國首座原子試驗反應爐投入運行,第一艘仿製的蘇聯常規潛艇也已建成,於是決定發展核潛艇。當時確定的目標是彈道飛彈核潛艇,以獲得水下戰略打擊能力為優先,蘇聯後來毀約拒援,加上嚴重的經濟困難,核潛艇研製曾一度下馬,只保留了核動力等關鍵項目的預研。1964年核子彈爆炸成功後,核潛艇研製又獲得新的動力。1966年3月20日,中央專委決定核潛艇研製重新開工。同時根據專家的建議,決定先研製攻擊核潛艇再研製飛彈核潛艇,因此,中國當初研製漢級潛艇的主要考慮,是為研製飛彈核潛艇打基礎。為推動核潛艇的研製,中國在艦艇研究院專設核潛艇研究所,負責核潛艇總體設計,展開對核動力裝置,潛艇線型,耐壓艇體,空調系統,水聲,導航,通信等七大關鍵技術的攻關。同時,在全大陸組織協作安排,參加研製的有第一,二,三,四,五,七機部以及冶金部,石油部,建材部,科學院,海洋局等許多單位,動員人力超過10萬人。此外,還從大連,上海,武昌三大造船廠抽掉近3,000名職工,到遼寧葫蘆島建設核潛艇製造廠。經兩年努力建成核潛艇造船廠。
1968年10月,首艘漢級核潛艇在葫蘆島造船廠開工建造。1970年7月潛艇核反應爐啟動,12月潛艇下水,經過幾年試航後,1974年8月1日正式編入海軍序列,被命名為(長征一號)。因為配套的魚三型深水反潛魚雷遲遲未能研製出來,該艇長時間無法形成戰鬥力。魚三型魚雷直到1984年才研製成功。1988年4月至5月,在南海經過大深度潛水,水下全速航行和深水魚雷的發射等試驗,漢級潛艇才算完成全部研製過程。漢級核潛艇在某些方面亦相當突破,如採用水滴型艇體是國際先進技術,漢級核潛艇為單殼結構,外形短粗,艇體沒有很多明顯的開孔,與仿製的蘇聯常規潛艇明顯不同。潛艇水面排水量4,500噸,水下排水量5,500噸,配備一座15,000匹軸馬力壓水式核反應爐,水面最高航速12節,水下最高航速25節,最大潛深300公尺。裝備了當時中國最先進的電子與聲納系統,包括仿蘇的平面搜尋雷達,雷達告警器,作用距離達1萬公里的超長波收信機以及大功率超快速短波發信機等,以保證潛艇在遠洋活動。
聲納系統是採用大基陣技術的中頻主被動搜尋與攻擊艦殼聲納,後來還配備了仿製的法國DUUX5低頻被動聲納。這種聲納使用數位掃描顯示裝置,具有同時追蹤多個目標和引導魚雷或飛彈攻擊的能力。在武器配備上,裝有6具533mm魚雷發射管,使用魚三型反潛魚雷和魚一型反潛魚雷,共可攜帶18枚魚雷。
漢”級(091型)攻擊型核潛艇是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SSN),也是目前中國僅有的一級攻擊型核潛艇,共五艘,舷號:401、402、403、404、405。
首艇(401)首艇1968年在葫蘆島船廠動工,1971年4月開始系泊試驗,7月開始用核能發電,主機試車考核,8月15日開始海試。1974年8月7日交付海軍使用。後幾艘下水時間依次為1977,1983,1987和1990年4月8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