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級(091型)攻擊型核潛艇是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SSN),也是目前中國僅有的一級攻擊型核潛艇,共五艘,舷號:401、402、403、404、405。
首艇(401)首艇1968年在葫蘆島船廠動工,1971年4月開始系泊試驗,7月開始用核能發電,主機試車考核,8月15日開始海試。1974年8月7日交付海軍使用。後幾艘下水時間依次為1977,1983,1987和1990年4月8日。5艘漢級核潛艇都部署在北海艦隊。
基本資料
排水量:5000噸(水下)
主尺寸:長100米,寬11米,吃水8.5米
主機:核動力,渦輪-電力推進;1座壓水堆, 90兆瓦,單軸。
航速:25節(水下)。
編制:75名。
水上吃水:7.4m
潛航排水:4,500噸(艦號 401・402)、5,500噸(艦號 403・404・405)
極限潛深:通常200m/最大300m前後
全長:90.0m(艦號 401・402)、98.0m(艦號 403・404・405)
全寬:9.0m改型091級核潛艇模型正面特寫
葉軸:單軸螺鏇槳
水上極速:12節
水中極速:25節
飛彈:鷹擊-8-III型反艦飛彈
艇體結構:單層外殼
魚雷:6具533毫米首發射管。
聲納:Trout Cheek hull mounted active被動聲納、DUUX-5被動聲納(1985年安裝)
詳細介紹
長征1號
中國的第1艘漢級核潛艇“長征l號”全長為98米,寬10米,水上排水量4500噸,水下排水量為5000噸。“長征1號”由中國渤海造船廠於1967年開始建造,1970年下水,1974年8月竣工。由於後來潛艇發生放射性污染以及反應堆故障,中國對“長征l號”進行了大幅改裝,因此“長征1號”的實際漢級攻擊型核潛艇服役日期是大幅滯後了。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長征1號”核潛艇才正式編入中國海軍北海艦隊,並進入戰鬥值班。漢級(091型)核潛艇的艇體構造與日本、俄羅斯的潛艇頗為相似,採用的都是雙殼體結構。潛艇裝有世界各國通用的533毫米魚雷發射管6具,此外還裝有潛射型反艦飛彈USM YJ-82(C一802),乘員為75名。漢級核潛艇搭載的壓水型反應堆輸出功率為90兆瓦,相當乾12000馬力,其水下航度為25節。
長征2號
漢級的第2號艇很自然的被命名為“長征2號”,舷號402,也是南渤海造船廠製造。1974年開工,1977年下水,1980年1月竣工。“長征2號”與“長征1號”一樣,竣工後進行了大幅改裝,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才配署給北海艦隊。據稱,“長征2號”同樣出現過放射性污染問題,並且噪音非常大。目前“長征1號”和“長征2號”幾乎已處於癱瘓狀態,長年停靠在碼頭。
長征3號
漢級核潛艇的第3號艇“長征3號”舷號為403。從“長征3號”開始,中國漢級核潛艇的艇體被加長了8米,達到106米,水下排水量為5550噸。“長征3號”於1980年開始建造,1983年下水,1984年9月服役。因此,從“長征3號”開漢級攻擊型核潛艇始的漢級核潛艇實際上應該稱為漢級改進型。針對艇體加長了8米這一事實,西方曾經認為這是為了裝備潛射型反艦飛彈YJ-82的垂直發射裝置(VLS)。後來證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推測。“長征3號”與401、402號艦一樣,仍然只裝備水平發射的魚雷發射管。那么,中同的漢級核潛艇為什麼耍加長8米呢?對於這個問題,之所以加長是為r將核反應堆改裝成體積更大的型號,動力系統改為新的“核渦輪發電方式”,目的是為了解決噪音問題。中國的漢級核潛艇第1、2號艦主要是通過主渦輪直接驅動螺鏇槳,而“長征3號”以後的漢級潛艇加長8米,是為了搭載新型主發電機和電動機。將動力系統改為“核渦輪發電方式”,也就是說通過主蒸汽渦輪驅動發電機發電,通過產生的電能驅動主電動機,然後電動機驅動螺鏇槳鏇轉推動潛艇。這樣一來,由於是電子系統控制,潛艇就可以自由地改變螺鏇槳鏇轉速度,從而靈活的變更航速,並且因為沒有像減速器一樣的齒輪,噪音也可以明顯減少。縱觀¨前世界上的核潛艇,採用“核渦輪發電方式”的非常少,美英核潛艇全部都是採用通過渦輪直接驅動減速器的方式。惟一例外的是法國,法國的攻擊型核潛艇(紅寶石級)和彈道飛彈核潛艇(可畏級和凱鏇級)都是採用的渦輪發電方式。俄羅斯的核潛艇幾乎也全都是採用渦輪直接驅動的,只有已因老化而解體的“北極星”號核潛艇採用的是渦輪發電方式。
長征4號
漢級的第4艘艇是“長征4號”,舷號為404,1984年開始建造,1987年下水,1988年11月服役。自“長征3號”以來,漢級核潛艇已全部換裝了法國製造的DUUX一5低頻被動聲納。
長征5號
而漢級攻擊型核潛艇的第5艘,即最後1艘就是此次“侵入”日本領海的“長征5號”。
建造
中國海軍裝備的首種攻擊核潛艇,代號091型,西方稱其為漢級攻擊核潛艇。中國海軍迄今裝備有5艘漢級核潛艇,編號為401,402,403,404,和405。1990年代之前,這5艘潛艇均部署在北海艦隊,1990年代之後有2艘轉移部署到南海艦隊,以加強對南海和台灣的海上作戰力量。
1958年,中國首座原子試驗反應爐投入運行,第一艘仿製的蘇聯常規潛艇也已建成,於是決定發展核潛艇。當時確定的目標是彈道飛彈核潛艇,以獲得水下戰略打擊能力為優先,蘇聯後來毀約拒援,加上嚴重的經濟困難,核潛艇研製曾一度下馬,只保留了核動力等關鍵項目的預研。1964年核子彈爆炸成功後,核潛艇研製又獲得新的動力。1966年3月20日,中央專委決定核潛艇研製重新開工。同時根據專家的建議,決定先研製攻擊核潛艇再研製飛彈核潛艇,因此,中國當初研製漢級潛艇的主要考慮,是為研製飛彈核潛艇打基礎。為推動核潛艇的研製,中國在艦艇研究院專設核潛艇研究所,負責核潛艇總體設計,展開對核動力裝置,潛艇線型,耐壓艇體,空調系統,水聲,導航,通信等七大關鍵技術的攻關。同時,在全大陸組織協作安排,參加研製的有第一,二,三,四,五,七機部以及冶金部,石油部,建材部,科學院,海洋局等許多單位,動員人力超過10萬人。此外,還從大連,上海,武昌三大造船廠抽掉近3,000名職工,到遼寧葫蘆島建設核潛艇製造廠。經兩年努力建成核潛艇造船廠。
1968年10月,首艘漢級核潛艇在葫蘆島造船廠開工建造。1970年7月潛艇核反應爐啟動,12月潛艇下水,經過幾年試航後,1974年8月1日正式編入海軍序列,被命名為(長征一號)。因為配套的魚三型深水反潛魚雷遲遲未能研製出來,該艇長時間無法形成戰鬥力。
魚三型魚雷直到1984年才研製成功。1988年4月至5月,在南海經過大深度潛水,水下全速航行和深水魚雷的發射等試驗,漢級潛艇才算完成全部研製過程。漢級核潛艇在某些方面亦相當突破,如採用水滴型艇體是國際先進技術,漢級核潛艇為單殼結構,外形短粗,艇體沒有很多明顯的開孔,與仿製的蘇聯常規潛艇明顯不同。潛艇水面排水量4,500噸,水下排水量5,500噸,配備一座15,000匹軸馬力壓水式核反應爐,水面最高航速12節,水下最高航速25節,最大潛深300公尺。裝備了當時中國最先進的電子與聲納系統,包括仿蘇的平面搜尋雷達,雷達告警器,作用距離達1萬公里的超長波收信機以及大功率超快速短波發信機等,以保證潛艇在遠洋活動。
聲納系統是採用大基陣技術的中頻主被動搜尋與攻擊艦殼聲納,後來還配備了仿製的法國DUUX5低頻被動聲納。這種聲納使用數位掃描顯示裝置,具有同時追蹤多個目標和引導魚雷或飛彈攻擊的能力。在武器配備上,裝有6具533mm魚雷發射管,使用魚三型反潛魚雷和魚一型反潛魚雷,共可攜帶18枚魚雷。
發展
中國的核子動力潛艇研發始於1950年代後期,第一艘完成的就是漢級核動力潛艇(091型)401號艦“長征1號”。船體為典型的流線型、復殼構造。動力系統採用壓水反應爐一座,渦輪-電力推進方式。
由於401號與402號艦於航行時發現雜音,3號艦之後(長征3~5號)作出對應改良,船體增長8m。噪音音壓由401與402號的160-170db降至之後的140-150db(相當於美國長尾鯊級核潛艇,而美國洛杉磯級核潛艇為105-125db)。
把漢級潛艇船體再加長、加上潛射彈道飛彈(SLBM),就製成了夏級潛艇。
401與402號艦巳於2005年退役,其他3艦都作出了大量更新與改良,換上了新的聲納與消聲瓦等。
405艇作為PCMA改性矽橡膠粘結消聲技術改造實驗艇的身份進行過改裝(改型材料後來裝備在了093A艇與039A艇上),其噪聲明顯降低到125db的水平。實際也證明091艇實際在設計上依然保留有巨大改型與升級潛力。
服役情況
編號 | 船名 | 所屬 | 建造年份 | 下水 | 服役 | 退役 | 圖片 |
401 | 長征1號 | 北海艦隊 | 1967年 | 1970年12月 | 1974年8月 | 2005年 | |
402 | 長征2號 | 北海艦隊 | 1974年 | 1977年 | 1980年1月 | 2005年 | |
403 | 長征3號 | 北海艦隊 | 1980年 | 1983年 | 1984年9月 | ||
404 | 長征4號 | 北海艦隊 | 1984年 | 1987年 | 1988年11月 | ||
405 | 長征5號 | 北海艦隊 | 1987年 | 1990年4月 | 1990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