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清末
中國長久以來漢族都占有絕對多數的人口,但經過蒙元、滿清等外族政權高壓統治,傳統漢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清初統治者長期針對漢族士紳製造文字獄,以及實施薙髮制度,嚴重削弱漢族的民族意識,到了清中葉以後,滿漢兩族之間的衝突已經甚少,甚至被滿清統治階級自己刻意淡化,絕大多數漢人對於統治者為滿人一事已不甚在意。不過隨著清朝統治的日漸衰弱,首先在太平天國起義中,滿漢問題開始再度抬頭。到了1890年代以後,排滿興漢思想更是再度大興。明末遺老的著作成為當時人的重要思想資源。例如原本並不著名的王夫之的著作在清末被重新發現,成為當時知識分子們的重要讀物。許多革命人士更是藉反清復明思潮來鼓吹革命,最著名的反清宣傳著作如鄒容的《革命軍》等對年輕的革命參與者們造成了很大影響。雖然一些革命家如孫中山在種族革命之外強調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改革,但清末革命最主要的源動力仍是排滿、反滿、興漢的思潮。
民國時期
辛亥革命令滿清覆滅後,中國卻仍然分裂,軟弱的孫文德口號迅速從“驅除韃虜”轉為“五族共和”。再加上日軍侵華、國共內戰等,興漢運動亦因社會動盪而被擱置。
當代
![漢朝](/img/a/e11/wZwpmL4MzM3ITOxkDO2U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5gzL1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中國共產黨作出官方定義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共有56個民族,包括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民族國家在政治學上的常見做法——將民族的定義放在一個較廣的範圍上,用來阻止內部的分離主義運動對其民族國家屬性的質疑。一般情況下這樣的定義並不影響一個國家民族國家的特徵。由於施政時宣傳過分強調國家是一個集合了56個民族的總體,而忽略了人數的不同和“正統”思想,造成了許多掌權人士理解為當民族文化、利益衝突時,漢族作為平等地位的多數派民族要依照中國式的禮貌做出讓步。政府宣布了民族平等的政策,大體上是基於維護少數民族的利益的考慮,例如,因為少數族裔的母語多不是漢語,而升學考試往往是用漢語進行的,在很多地方少數民族在此方面受到照顧。
再者,相繼經歷過滿清壓迫統治、西方文化衝擊以及文化大革命後,曾經在全國占壓倒地位的漢族傳統價值觀破壞嚴重,中國試圖建立一個將共產主義作為理想的價值觀體系也難以實現,新的價值觀也屢遭壓制,導致了中國大陸地區人民追求的喪失。漢族為中心的文化體系也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衝擊。雖然這在很多已開發國家地區也很常見。但是,在中國這則顯得更表面化和僵硬:由於某些民族的漢化程度較高,他們看來與漢人沒有任何區別,特別是居住在城市中的居民更是如此,國家仍然規定這些少數民族可以享受高於漢族的優惠,這種僵硬的民族政策變成了一個類似製造特權階級的做法,造成了部分漢族人的不滿。同時,因為實際操作中,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要求漢文化在一些已占領的領域自動讓位,這使一些漢族民眾覺得無法忍受。目前的情況是:即使在政治學中大多數現存的國家被看作是“民族國家”,部份的漢族人也已經基本上認為自己的國家是剝離民族觀念的公民國家而非民族國家,由於互相的不認同,地域取代了民族的觀念,漢族身份對於他們來說已無任何意義,相反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越來越多的漢人將自己的民族屬性更改為少數民族。
漢本位者通常會為某些為當代服務的歷史觀感到擔心,認為過分強調民族融合論會消磨國人的道德,使國人缺乏族群認同,進而使國家缺乏向心力。他們傾向於單一民族國家,認為國家政權必須為漢族所掌握,非漢族掌握政權的國家不能稱之為中國。他們害怕當國家的居民中大部分否認其民族認同,那國家的合理性就成了問題。於是漢本位思想於近年再度興起。
主張
漢本位者認為向元或清的征服者投降並提供幫助和向日本的征服者投降沒有任何區別,因為侵略者都來自異族文化並且對漢族人進行屠殺,同時實行一定程度上的奴化政策,使得漢族文明被破壞,從而導致中國的落後。他們認為要讓中國再次興盛,必須全面復興漢文化。他們主張復興因歷史因素而不正常消亡的漢族傳統文化,例如漢衣冠、傳統祭祀、禮儀、風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