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名稱
溫胃消濕丹
藥物組成
人參3錢,黃耆3錢,茯神3錢,巴戟天3錢,遠志1錢,肉桂3分,肉豆蔻1枚,益智仁5分,甘草5分,防風5分。
處方來源
《辨證錄》卷二。
方劑主治
寒濕結於胃,嘔吐不寧,胸膈飽悶,吞酸作痛,兩足亦痛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辨證錄》卷二。 寒濕結於胃,嘔吐不寧,胸膈飽悶,吞酸作痛,兩足亦痛者。 水煎服。
溫胃消濕丹
人參3錢,黃耆3錢,茯神3錢,巴戟天3錢,遠志1錢,肉桂3分,肉豆蔻1枚,益智仁5分,甘草5分,防風5分。
《辨證錄》卷二。
寒濕結於胃,嘔吐不寧,胸膈飽悶,吞酸作痛,兩足亦痛者。
水煎服。
濕溫的病因,是感受濕熱病邪。但濕熱病邪能否感人,感染後能否發病,還取決於脾胃陽氣的勝衰。如飲食不節,饑飽無度,過食生冷而損傷脾胃,則易內濕停聚。特別是在...
辨治原則 用藥禁忌 討論 濕溫病治療藥房濕熱病,一作濕溫。見於《溫熱經緯·薛生白濕熱病篇》。一年四季內均可發生,以夏秋為多見。臨床以始惡寒,後但熱,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飲為提綱。其病因感受...
濕熱病篇 作者簡介濕阻是指濕邪阻滯中焦,運化功能減弱,以脘腹滿悶,肢體困重,納食呆滯等為主要臨床特徵的外感病。古代又稱為“濕證”、“濕病”、“傷濕”。 濕阻之病,在江南、...
消癉,是一種疾病名。出自《靈樞·五變》、《素問·通評虛實論》等篇,是一種高消耗疾病。
消癉簡介 文獻論述 後世醫家論述 文獻記載溫病學是研究溫病的發生髮展規律及其診治和預防方法的一門臨床學科。也就是認識和防治溫病的學說。是一門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本詞條收集中藥方11...
繼河間(劉完素)、丹溪(朱丹溪)之學廣為傳播之後,明代時醫用藥每多偏執於苦寒,常損傷脾胃,克伐真陽,又形成了新的寒涼時弊。鑒於此,以薛己為先導的一些醫家...
形成背景 代表醫家介紹 溫補名方春溫是發生於春季或冬春之交的急性外感熱病。歷代醫家對春溫的認識不盡相同,但以伏邪溫病而論者占多數。冬受寒邪,至春而發的溫熱病。
詞語多義 概述 分類 病理 常見證型熱重於濕證由於濕和熱的偏盛不同,陽黃有熱重於濕和濕重於熱的區別。如濕熱蘊積化毒,疫毒熾盛,充斥三焦,深入營血,內陷心肝,可見卒然發黃,神昏譫妄,痙厥出血...
症狀和表現 本病的調護 病理因素 診斷治療 參考資料痰濕體質是目前比較常見的一種體質類型,當人體臟腑、陰陽失調,氣血津液運化失調,易形成痰濕時,便可以認為這種體質狀態為痰濕體質,多見於肥胖人,或素瘦今肥的...
簡介 引起原因 病例 分辨八種體質 1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