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之道

溝通之道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溝通包括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語言溝通是包括口頭和書面語言溝通,非語言溝通包括聲音語氣(比如音樂)、肢體動作(比如手勢、舞蹈、武術、體育運動等)最有效的溝通是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的結合。

基本信息

溝通之道溝通之道

內容簡介

《溝通之道》所收論文有的是敏銳回應國內外學界爭議的論辯文章,有的是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以豐富比較文學研究理論方法的個人管見,還有的是作者深入貴州邊遠山寨、做“以空間換時間”的田野作業,並同理論與文本結合,從而對西方基督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學關係提供新發現、新資料和新認識的實學力作。

作者簡介

孫景堯,196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1993年在美國史丹福大學作比較文學博士後研究員,現為國家重點學科上海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和學科帶頭人、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內第一本比較文學學科理論著作《比較文學導論》的作者之一(與盧康華合著),也是國內最早開設這門課的教師之一。數十年來一直從事比較文學學科理論方法、基督教與中國文學文化關係研究,主要科研成果有:《簡明比較文學》、《溝通——訪美講學論中西比較文學》、《比較文學》(主編之一)、《西方服飾大全》(譯著)、《新概念、新方法、新探索》(譯著)和英文版的《文貝》(主編)等著譯21種,並獲省部級科研教學獎項多個。先後在廣西大學、蘇州大學、貴州大學任教,還應邀在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和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等校講學或任客座研究員和客座教授。

目錄

序:致讀者——我與比較文學

聞道章

對比較文學始於19世紀的質疑

20世紀國際比較文學界的三次論爭

比較文學的新一輪身份“漩渦”

——兼談“反民族主義”與“反歐洲中心主義”

“進一步、退兩步”還是再反思、再認知

——從美國對比較文學獨立學科性質的一種新說談起

“垂死”之由“新生”之路

——評斯皮瓦克的《學科之死》

巴斯奈特同誰“較勁”,又同什麼“較勁”?

——評《21世紀比較文學反思》中的歐洲中心觀

為“中國學派”一辯

論道章

試論可比性

跨文化影響研究的“有效化”

原動力的流向與結果之一

論伊安的口語文學表演實質和柏拉圖的誤斷

——對柏拉圖《伊安篇》的反思與認知

中美“說書”的比較研究

留得真愛在人間

——從中歐文學經典中的自然災難作品談起

真贗同“時好”

——首部中國文學史辨

中西比較文學研究方法探

探道章

“格義”與“況義”

中國近代的中西文學比較成分探

中西文化早期交往的複合媒介者:“扶南”的媒介特點與作用探

——兼論基督教文化最早入華的上限問題

成在此,敗在此:解讀唐代景教文獻的啟示

試談永曆王朝耶穌會士“適應政策”的乖舛與敗因

——從貴州安龍現存永曆太子和太后教名碑談起

借傳統之形與傳統之力弘傳“福音”之路

——論貴州安龍教區布依族村寨傳統對聯中的天主教因素及其啟示

貴州安龍現存天主教遺物考釋

附錄:書序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