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口窯址

源口窯址

源口窯址位於浙江省龍泉市雙平鄉源口村。窯址面積約4000平方米,窯床結構為龍窯,長約97米,有7條窯相互疊壓打破,有原料製備和製作成型的工場作坊,坯泥淘漂、沉澱、乾燥及儲放的池子,陶車坑,素燒窯等。窯場廢品堆積厚達10米。屬元代。產口質量可分精粗兩大類,種類多,釉色呈青綠,也有青中泛黃、泛灰等,多採用盞托形瓷質墊餅下加泥捏墊圈支燒。以刻、印花等各居多,有蓮瓣、花卉、雙魚、八思巴文等其碗類器皿外多刻蓮瓣。

概述

源口窯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元

公布時間:1989年12月12日

源口窯址位於龍泉市道太鄉源口村西北約3公里,土名杉茂林。1982年發掘。面積約4000平方米。龍窯長約97米。出土瓷器可分粗、細二類,器形有碗、高足杯、洗、盤、碟等。裝飾手法以刻、印花為主。題材有蓮瓣、花卉、雙魚及八思巴文。胎呈灰白色。釉色青綠,不少泛黃或青灰色。窯具有匣缽、碗形墊托和墊圈、墊餅。另外,還發掘了工場遺址4處,清理淘洗池12個、陶車坑10個、素燒窯爐4座以及房基和排水溝等遺蹟。

窯創燒於宋元之際,是元代龍泉窯青瓷生產的一處重要瓷場,產品種類繁多。1982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為配合緊水灘電站工程對該窯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龍窯長達97米,有7條窯床相互迭壓;制瓷作坊遺存4處;坯泥池子12個;拉坯修坯陶車坑10個;素燒窯爐4座,以及房屋殘基和流水溝設施等遺址多處。本次發掘是龍泉窯考古中前所未有的一次重要發現,為龍泉窯研究獲得最完整的資料。

龍泉青瓷始於南朝,盛於宋元,當地的哥窯,為南宋五大名窯之一。龍泉窯為燒制年代最長、窯址分布最廣、外銷範圍最大的歷史名窯。經文物普查,現已於龍泉境內發現歷代窯址350餘處。源口古窯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傳說

源口窯址“魚子紋”器物

宋代時,傳說浙江龍泉有章姓兩兄弟,分別設窯製作瓷器。這就是享有盛譽的哥窯弟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哥窯的特點是釉層晶瑩,如玉似冰。釉面顯露紋片,間有大小紋片的叫“文武片”;形成細網眼的叫“魚子紋”;仿佛冰裂般的紋片叫“百圾碎”。《處州府志》稱哥窯的百圾碎“冠絕當時”。弟窯的產品胎骨厚實,釉層飽滿豐潤,釉色青碧柔和,有如翠玉,代表龍泉窯正色。粉青、梅子青更是膾炙人口,被譽為宋朝民窯巨擘。

泉青瓷源出五代。宋室南遷後,士大夫雲集杭州,出現了偏安的表面繁華,為了滿足上自達官貴人,下至庶民的需要,龍泉瓷工吸取了歷代名窯的優秀傳統技藝,燒制出精緻優雅的瓷器,把青瓷生產推向一個全盛時期,並且馳譽全球。那時甌江兩岸群窯林立,煙火相望,江上運瓷船舶往來如梭。

歷史發展

源口窯址出土的青瓷

從出土的標本來看,始於五代,盛於南宋和元,而衰於明,終於清代康熙年間,有近800年的燒瓷史。

龍泉以燒制青瓷而聞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產品風格受越窯甌窯婺州窯的影響,特徵與三窯的產品相似。胎質較粗,胎體較厚,釉色淡青,釉層稍簿。

北宋中晚期是龍泉發展的重要時期,並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胎體較為厚重,但造型規整,色由淡青轉為青黃,產品多生活用具為主,有碗、盤、杯、壺、瓶、罐等,在裝飾工藝上有刻花、劃花和蓖紋。圖案有花卉,飛鳥、魚蟲和嬰戲紋等。

南宋時得到空前的發展,龍泉青瓷進入鼎盛時期。這時,曾在唐和五代盛極一時的越窯青瓷業已凋凌,唯有龍泉青瓷質量顯著提高,馳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器就是在南宋龍泉窯中燒製成功而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頂峰。從窯址的瓷片來看產品有白胎(灰白)和黑胎厚釉兩大類。其中白胎青瓷約百分至九十幾,黑胎青瓷只是少量的,但質量很好,胎簿釉厚有紫口鐵足的特徵,與南宋郊壇下官窯瓷器有許多相同之處,這應是南宋紹興元年至紹興十九年時及其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南宋朝廷令地方州府為宮廷代燒的官窯瓷器。

南宋器型有碗、盤、盆、碟、盞、壺、罐、渣斗、水注、水盂、筆筒、爐、琮、投壺、瓶等應有盡有。

元代比宋時擴大了好幾倍。浙江省、甌江兩岸的窯址已發現有200多外,元代瓷器的特點是造型大多胎體厚重,除繼續生產宋時的器型外,創新品種有高足杯、菱口盤、荷葉蓋罐、環耳瓶、鳳尾樽等。質量不如南宋,胎質粗糙,釉面光亮者多,溫潤如玉者少,裝飾技法上有劃花、印花、貼花、堆花、鏤刻、點彩等。紋飾題材豐富,有雲龍、飛鳳、花鳥、魚蟲、八仙、八吉祥、雜寶等,個別有文字裝飾。

意義

源口窯址龍泉青瓷

源口窯址是屬於龍泉青瓷窯址中的重要一部分,對於研究著名的龍泉青瓷具有極大的意義和作用。龍泉青瓷始於南朝,盛於宋元,當地的哥窯,為南宋五大名窯之一。龍泉窯為燒制年代最長、窯址分布最廣、外銷範圍最大的歷史名窯。經文物普查,現已於龍泉境內發現歷代窯址350餘處。龍泉青瓷窯址是中國古代南方的著名青瓷窯址,主要分布於浙江省麗水地區及其周圍的武義、永嘉、文成、泰順等縣,其中以龍泉縣境內的窯址最為密集,已發現有300餘處。

龍泉青瓷創燒於北宋早期,盛極於南宋晚期,主要燒制盤、碗、壺等日用品和仿玉、仿銅瓷器及塑像等。產品製作工整,普遍使用了刻花技術,釉層較薄,釉色青中泛黃。龍泉窯發展至元代,開始普遍燒制大件器物,這是制瓷技術上的重大突破。明代中期以後,由於景德鎮制瓷業的發展,龍泉窯開始走向衰落。源口窯址等龍泉青瓷窯址的發現,為了解南宋龍泉青瓷的生產狀況、產品種類、制瓷工藝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