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遺址
江蘇省
宜興窯址VI-78
簡介
宜興窯址位於江蘇省宜興市洑東鄉張橋村。自古被稱為龍窯,主要為唐中後期窯址遺存。現存有窯頭及中段部分,窯爐燒制青瓷,結構坡度陡、墊座高。產品主要有雙系罐、碗、缽、盤等。雙系罐具越窯風格。在漢唐時期產品有青瓷罐、盤口壺、碗、體、洗、盤、燈盞、瓶、盆等。宋代產品有盆、壺、罐、缽、缸和陶瓶等生活用品。明代是以紫砂陶器而聞名中外,產品有壺、杯、瓶、罐等,主要有各式的紫砂壺蜚聲世界,出現了供壽、時大彬、陳鳴遠等一批制壺名家。到了清代更是名家輩出,品種繁多:有紫泥、紅泥、黃泥、白泥、黑泥和花泥等,其著名匠師有楊懷仁、陳漢文、葛子厚、潘大和、吳月亭等。另外有葛明祥、葛源祥兄弟所制的宜均釉器也聞名於世。考古發掘證實宜興最早古窯址
寧杭高鐵沿線考古發掘證實宜興最早古窯址建於春秋時期。新街街道紫雲山寧杭高鐵建設工地上,近日發掘出的春秋墓墓址上方,與墓葬同時代的窯址遺痕透過紅色的土層,顯得特別清晰。據參與考古發掘的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田名利介紹,在同時代墓址上修建陶瓷窯址的現象,在我省還是首次發現。這一發現證實,宜興最早的古窯址建於春秋時期,填補了宜興陶瓷窯址實物研究方面的空宜興是陶的古都,擁有7000年的制陶史,境內已發現的古窯址有40多處,其中真武殿等六個古窯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宜興也因此成為國內擁有和保存古代陶瓷產業文化遺存最豐富的城市之一。此次發現的春秋時期古窯址(如下圖)長約5米,寬約2米,屬饅頭窯,保存十分完好。此前發現的宜興最早古窯址是位於丁蜀鎮南山北麓的東漢窯址,距今約2000年。田名利認為,春秋古窯址的發現,將宜興最早的古窯址建造年代提前了250年至800年。在這次考古中,還出土了一批六朝時期帶有宜興鮮明地方特色的青瓷器。如在紫雲山墓群里出土的六朝青瓷盤口壺,釉彩光澤度好、品相完整、工藝水平精湛。這說明,起源於西周的宜興青瓷,在六朝時期已經大量燒制。這兩項發現,對研究宜興陶瓷經濟及文化的演化變遷具有重要價值。此外,考古隊還在紫雲山附近發現了一批造型和工藝獨特的六朝墓群。如一男兩女三人並列合葬磚室墓,墓葬的券頂建造工藝獨特新穎,這在國內古墓考古中比較罕見。
據了解,這次文物發掘,是結合寧杭高鐵宜興段開工實施的。早在去年8月,南京博物院、無錫市文化遺產保護和考古研究所、宜興市文管辦組成的聯合考古隊,經調查發現,寧杭高鐵宜興段沿線兩側,分布著從春秋、六朝到明清時期的墓葬群,具有較高的文物研究價值。今年5月以來,聯合考古隊對該墓葬群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目前已出土春秋和六朝時期的古窯址、古墓群10多座,六朝時期的青瓷盤口壺等珍貴文物數十件。
田名利表示,寧杭高鐵宜興段雖然只占全長的三分之一,但卻擁有全線三分之二的地下文物藏量。宜興是六朝古都南京的周邊區域,這次考古也確證了宜興是僅次於南京的六朝考古重點區域。宜興市文管辦副主任黃興南也認為,這次考古將進一步豐富宜興作為中國陶都的文化歷史底蘊,有助於宜興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