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址分布
窯址坐落在南山與南河之間的一片台地上。東西長約 700米,南北長約 800米。湖田村南的三寶蓮,是著名的瓷石礦區,村西的馬鞍山,盛產耐高溫的粘土。五代、宋、元時期,窯址多分布在天門溝以南的豪豬嶺、劉家塢、望石塢、龍頭山和南河北岸。天門溝以北的窯嶺上、烏泥嶺、琵琶山、木魚嶺、何家墩等地,則以元、明時代的窯址為多。
![湖田窯址](/img/e/8a0/nBnauM3XyUDN4gDMwQTM5UDNxITM1AzM0YTMwADMwAzMxAzL0EzLw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五代時期的碗盤均採用“重合迭燒”法燒成,窯具僅有墊柱,未見匣缽。北宋早期採用仰燒法,窯具有匣缽、墊餅,不見墊柱。北宋中期出現復燒法,窯具有多級復燒墊盤。北宋晚期至元代早期,雖然還流行仰燒法,但復燒法已占優勢,流行復燒支圈組合式窯具,使芒口瓷產量增多。元代後期除一般粗瓷採用澀圈迭燒外,均以仰燒法燒造,窯具有匣缽,帶沙渣的粗墊餅,未見復燒器物。明代除一些青花碗、盤粗器採用迭燒外,90%的產品均為單件仰燒。
產品特徵
![湖田窯址](/img/4/5cd/nBnauM3XwMDOwYDO1QTM5UDNxITM1AzM0YTMwADMwAzMxAzL0EzL0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北宋產品全為影青瓷,胎質潔白。初期器釉色多泛黃,品種少,造型簡樸。中後期釉色多純正,晶瑩碧透,色質如玉,品種增多,有碗、碟、罐、盤、壺、瓶、爐、茶托、香薰、注碗、盒子、瓷雕及芒口器等。裝飾題材豐富,刻花器盛行,常見圖案有牡丹、篦紋菊、飛鳳、蓮荷、水波紋。
南宋產品仍以影青瓷為主,還有部分黑釉器。早期在品種、造型上與北宋後期相似,仍多刻花器,以牡丹、蓮荷、孩兒攀花、水波紋為主要題材,唯釉色的光澤透明度遜於北宋後期。中晚期主要盛行印花器,構圖趨向繁縟,層次較多,並出現人物故事題材。
元代產品有青釉、影青、黑釉、卵白釉和青花瓷。前期產品與南宋後期相似,但有大量的青釉、黑釉粗瓷,影青瓷較少。刻花痕深紋簡,印花多為蓮荷、菊花、梅花、獅子滾繡球等紋樣。後期產品以卵白釉瓷產量最大。南河南岸的劉家塢所產的折腰碗與小足盤,內壁紋樣間多印有“樞府”銘,並有五爪龍紋高足杯,應是當年的官用瓷。南河兩岸還盛產青花器,器形主要有罐、瓶、盤、高足杯等,尤以底厚胎重的大盤為多。釉為蘇麻離青料;裝飾繁縟華麗。釉里紅殘片雖有發現,數量極少。
明代產品主要有青花瓷和白瓷,產品以碗、盤、高足杯等日用瓷為多。青花裝飾題材以雲氣、樓閣、荷花、蘭竹、湖石為主,風格粗率、奔放。除一些青花碗、盤粗器採用迭燒外,90%的產品均為單件仰燒。早期青花在使用蘇麻離青釉料、器物造型以及器底多不施釉等特點上,與元代作風相似。出土物中有“正德”、“隆慶”紀年款銘的淺淡土青料青花器,當是湖田窯終燒期的遺物。
遺址保護
![湖田窯址](/img/9/b6a/nBnauM3X1IDN3UTNxYTM5UDNxITM1AzM0YTMwADMwAzMxAzL2EzLw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景德鎮窯
![湖田窯址](/img/b/76e/nBnauM3XwADNxkjM4UTM5UDNxITM1AzM0YTMwADMwAzMxAzL1EzLy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五代燒制青瓷和白瓷,產品以碗、盤類為主,青瓷釉色青中帶灰,白瓷釉色較白。採用支燒法,碗、盤器內和底有一周長形支燒痕。以勝梅亭,湘湖為主。陳朝時制瓷已有一定名聲。五代所燒白瓷,白度達到70%以上,透光度也接近現代標準。
![湖田窯址](/img/8/e8b/nBnauM3XzETM0YjMxgTM5UDNxITM1AzM0YTMwADMwAzMxAzL4EzL1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元代時開始燒青花瓷、釉里紅和其他品種,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同時還繼續燒制青白瓷。產品有梅瓶、玉壺春瓶、罐、碗、盤、匜、爐和高足杯等。元代著名製品有釉里紅、青花,所燒卵白釉器,色白微青,器內有“樞府”字號,人呼“樞府窯”。
明代時景德鎮已成為瓷都,青花瓷大大發展起來,被稱為“國瓷”,同時還燒有釉上彩、鬥彩、五彩、素三彩和各種單色釉瓷。
清代時燒瓷技術大大提高,品種有青花三彩、粉彩、琺瑯彩,還有各類象生瓷和仿玉石、木紋、漆、銅釉色等,都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