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佩松(1903~)
正文
中國植物生理學家、普通生理學家和生物化學家。湖北省浠水縣人。生於1903年11月12日。1917年入北京清華學校留美預備班學習,1925年到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植物學系學習;1928年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深造,1930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後在哈佛大學從事研究及教學 3年。1933年回國,任武漢大學生物系教授,建立普通生理學研究室。1937年抗戰爆發後,他負責籌建貴陽醫學院,並任生物化學系主任。1938年到昆明任清華大學農業研究所植物生理研究室主任。1946年任清華大學農學院院長。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10月後任北京農業大學校委會副主任委員。1952年調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員。1954年任北京大學生物系教授,主持植物生理教研室工作。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1956年組建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生理學研究室,並任該室主任。1962年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長,1979年任所長。現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北京大學生物學系教授。他長期從事細胞呼吸作用及光合作用的研究。1932年在植物中發現了細胞色素氧化酶;1948年發現葉綠體中存在碳酸酐酶;1956年他和同事發現水稻幼苗中存在的硝酸還原酶是一種誘導酶。1956年後他和同事系統地研究了水稻幼苗中的呼吸代謝,證明水稻中存在糖酵解、磷酸戊糖循環、三羧酸循環、乙醛酸循環等途徑。1965年他提出植物呼吸代謝有多條路線的論點。50年代他根據呼吸代謝的研究結果,提出了“濕潤育秧法”,為水稻生產作出了貢獻。
他對各種自然科學以及人文科學都有廣泛的興趣及造詣,因而能從多方面研究生物學的現象和問題,如1941年他和中國物理學家王竹溪合作,運用熱力學理論精闢地分析了細胞水分的運動。他重視教學,1950年創辦《植物生理學通訊》,1954年在北京大學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植物生理學專業,1956年組織了第一屆全國植物生理學教學討論會。
1975年他先後被美國植物生理學會和美國植物學會選為通訊會員,並任國際性學術刊物《光生物化學及光生物物理學》編委。1983年他應邀為《植物生理學年評》第34卷卷首撰寫了回顧性文章“抱負、現實與境遇”,記述了他所走過的科學工作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