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佩松(1903~)
正文
![湯佩松(1903~)](/img/2/6c4/nBnauM3X4QzM1kDO2ATMx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xEzL4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他長期從事細胞呼吸作用及光合作用的研究。1932年在植物中發現了細胞色素氧化酶;1948年發現葉綠體中存在碳酸酐酶;1956年他和同事發現水稻幼苗中存在的硝酸還原酶是一種誘導酶。1956年後他和同事系統地研究了水稻幼苗中的呼吸代謝,證明水稻中存在糖酵解、磷酸戊糖循環、三羧酸循環、乙醛酸循環等途徑。1965年他提出植物呼吸代謝有多條路線的論點。50年代他根據呼吸代謝的研究結果,提出了“濕潤育秧法”,為水稻生產作出了貢獻。
他對各種自然科學以及人文科學都有廣泛的興趣及造詣,因而能從多方面研究生物學的現象和問題,如1941年他和中國物理學家王竹溪合作,運用熱力學理論精闢地分析了細胞水分的運動。他重視教學,1950年創辦《植物生理學通訊》,1954年在北京大學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植物生理學專業,1956年組織了第一屆全國植物生理學教學討論會。
1975年他先後被美國植物生理學會和美國植物學會選為通訊會員,並任國際性學術刊物《光生物化學及光生物物理學》編委。1983年他應邀為《植物生理學年評》第34卷卷首撰寫了回顧性文章“抱負、現實與境遇”,記述了他所走過的科學工作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