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二十世紀偉大指揮家系列從最具有傳奇色彩的指揮大師尼基什的1914年錄音開始,並在同一張唱片裡收錄了魏因加特納指揮的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的錄音和里查.史特勞斯作為指揮家演繹他自己作品的錄音。 我們將在這裡聽到主觀靈感派的尼基什和客觀原譜派的魏因加特納在音樂處理上的巨大區別。尼基什的指揮藝術被稱為是催眠術,他指揮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錄音是歷史上的首次貝多芬交響曲的錄音。而魏因加特納的貝多芬交響全集的錄音也是歷史上首次貝交全集的錄音。魏因加特納和布拉姆斯私交甚篤,他的布拉姆斯交響曲演奏被稱為是最接近作曲家本意的演繹。
在19世紀,作曲家們開始創作一些具有更豐富的表現力的作品。因此演奏的指揮者們就必須精通於把握那些日趨複雜的總譜的內涵,精通於如何將音樂闡釋得更具感染力。隨著單純打拍子的時代成為歷史,新一代的指揮家湧現出來,他們發展出一種清晰有效的指揮手勢,一門全新的詮釋藝術。"指揮的藝術"是一套16位管弦樂隊指揮大師的錄音精選集。
指揮家
Arthur Nikisch
Arthur Nikisch(1855~1922)出生於匈牙利,他既非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指揮家之一,也並非最早留下錄音的指揮,而是最早出生的對留聲機產生濃厚興趣的指揮大師。他死於電子管錄音技術引入前的三年,因此我們只能通過老的原聲錄音媒介去聆聽僅存的8件遺作(包括一套完整的貝5的首次錄音)。由於錄音技術的局限,管弦樂隊的氣勢有所降低,該版本還相應地對作品進行了重新編配。
儘管從錄音中很難充分傳達出Nikisch指揮藝術的微妙細節,但我們至少可以獲得一些感性印象,感受到他如何激發他的樂隊和聽眾,如何通過一種嚴謹,卻行之有效的精確手勢讓演奏取得輝煌生動的戲劇效果。他是個浪漫主義的即興詮釋者,依賴於瞬間的靈感,並在演出中及盡具有生動表現力的方式。從1895年直到逝世,他一直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Leipzig Gewandhaus)和柏林愛樂的指揮,並深刻影響了整個新生代的年輕同仁們。
Felix Weingartner
Felix Weingartner(1863~1942),相對於Nikisch,他力圖更客觀的呈現作曲家的意圖,儘可能的忠實於原譜。從這點來看他可以說是一種更現代的處理方式的締造者。作為李斯特的鋼琴弟子,他是個失敗的作曲家,但卻在眾多的樂團擔任指揮一職,這其中最重大的成就是從1908年開始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the State Opera)的三年中在馬勒作品上的成功。1908年至1927年他同時是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在1913年至1940年間,他幾乎是專屬於英國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為他們錄製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最早的貝多芬交響樂全集。在對勃拉姆斯作品的演繹上,他經歷了從青年時代的朦朧含混,到晚年的倍受讚賞。由於他對作曲家的深刻理解而使得他的指揮頗具權威性。他的指揮手勢十分清晰明了,或許嚴謹,然而同他的指揮風格相得益彰,富有表現力。
理察·施特勞斯
理察·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隨著年齡的增長也同樣成為了一個客觀的演繹者。他還發展出一種比其他任何指揮家都更為簡潔的指揮風格。他那種看似隨意的方式,加之在其晚年對排演的忽視的事實(尤其是對他自己的作品),曾一度使人懷疑他作為一個偉大指揮家的聲譽。然而在鼎盛時期,他能給予樂隊和觀眾無與倫比的震撼,被頻繁地邀請演出。他在莫扎特和華格納作品的演繹上享有盛名。錄音對他來說似乎不是特別重要,他花在錄音棚中的精力並不比音樂會上的多。有時他的錄音可能顯得有些有失水準,但通常它們都具有極佳的控制,自然真摯的情感,優雅的樂句和絕好的平衡感和清晰度。
1926年,Strauss來到倫敦,與經過擴充的蒂沃利劇院管弦樂團(Tivoli Theatre Orchestra)合作,指揮他的歌劇玫瑰騎士,這是一個電影版的新製作。首映的第二天,他來到Queen’s Hall指揮蒂沃利合唱團演出了電影版音樂錄音中的一組曲目,其中包括原歌劇總譜中所沒有的 Presentation March一節。
馬里斯 楊松斯
楊松斯作風嚴謹,對待排練演出極度認真,自稱“在向上帝借時間”的楊松斯,對音樂事業有著高度責任心和奉獻精神。他的音樂聽起來熱情洋溢、對比鮮明、自然流暢。他最擅長的是俄羅斯民族主義和浪漫主義中期到晚期的作品,同時,對於德奧系古典主義以及一些現代派的作品也很有建樹。很多指揮家在詮釋一部作品時,總會運用一些與眾不同的處理方式。而這些方式往往也會給後來的指揮家帶來靈感,被後來的指揮家所效仿。與眾多指揮家一樣,楊松斯在指揮時也會賦予一部作品自己的特點。比如眾所周知的“擰毛巾”處理,就是在樂句結尾處突然加速,瞬間將氣氛推向高潮的處理。此外,在突出節奏速度的對比變化上,以及對音色的處理上,也是楊松斯近幾年很顯著的特點。這些特點都是楊松斯受到穆拉文斯基和卡拉揚兩位大師的點撥,以及自己多年在樂壇上韜光養晦的結果。很多人喜歡將楊松斯和當今柏林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西蒙·拉特進行對比,說楊松斯是當代的富特文格勒,而拉特是當代的托斯卡尼尼。楊松斯對這個看法不敢苟同。富特文格勒一直是楊松斯最崇拜的指揮家,而楊松斯也一直以富特文格勒為自己的標桿。作為當今古典樂壇中流砥柱的指揮家,楊松斯指揮的音樂會場場爆滿,而被譽為“古典音樂的票房的保持者。
著名
指揮家是詮釋者,他必須是一個完美的音樂家,對於總譜的每一個細節有深入的理解,並具有把這種理解傳達給他人的能力。從而把樂曲塑造成一個統一的、令人信服的整體,演奏出最美妙的音色。
指揮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指揮家都有自己的個性和風格,同一個樂隊或合唱隊,在不同的指揮率領下,其表演風格往往有顯著變化。即使同一首樂曲,經不同指揮家的精心處理,也會呈現出不同的藝術效果。下面是世界著名指揮家的簡介。
小澤征爾(Ozawa Seiji,1935~)日本指揮家。指揮明快而充滿激情,善於使樂隊發揮潛力,形成輝煌的音口響效果。
門什(Charles Mtlnch,1891~u1968)法國指揮家。為本世紀法國最傑出的指揮家之一。演奏風格明快熱情,氣勢宏大,富於動力感。擅長指揮法、德作品。
馬塔(Eduardo Mata,1942~)墨西哥指揮家。指揮技巧精堪,節奏感敏銳。以指揮拉威爾的《達芙尼斯與克洛埃》、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三樂章交響曲》、《春之祭》,法雅的《西班牙庭園之夜》著稱。
馬澤爾(Lolin Maazel,1930~2014)法國指揮家。指揮風格明快,力度對比鮮明。他指揮的格什溫的《波基與貝絲》、普羅科菲耶夫的《羅米歐與朱麗葉》、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等深受好評。
馬克維奇(1gor Markevitch,1912~1983)義大利指揮家。指揮富於個性,以指揮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柴科夫斯基的交響曲、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著稱。
比徹姆(Thomas Beecham,1879~1961)英國指揮家。指揮莊重樸實,富於抒情性。以指揮海頓交響曲著稱。
切利比達凱(Sergin Celibidache,1879~1961)羅馬尼亞指揮家。指揮重視音樂內容,表現美而有深度。
瓦特(Edode Waart,1941~)荷蘭指揮家指揮曲目廣泛,技巧紮實,精力充沛。
瓦爾特(Bruno Walter,1876~1962)德國指揮家,指揮優美而富於歌唱性。以解釋莫扎特、布魯克納的作品具有獨到之處著稱,尤其擅長指揮馬勒的作品。
瓦爾維索(Silvio Varviso,1924~)南非指揮家。指揮風格具有鏇律美,富於戲劇性。擅長指揮威爾第以前的義大利歌劇以及從莫扎特到理查·施特勞斯的作品。
巴利羅利(John Barbirolii,1899~1970)英國指揮家。指揮風格穩健而細膩。
巴倫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1942~)阿根廷指揮家。指揮富於浪漫氣息。
布萊茲(Pierre Boulez,1925~)法國指揮家、作曲家、鋼琴家。現代音樂的最生要人物之一。
布洛姆施泰特(Herbert Blomstedt,1927~)瑞典指揮家。指揮客觀、完整,具浪漫氣息。
卡姆(OkkoKamu,1946~)芬蘭指揮家。指揮熱情而充滿朝氣。擅長指揮西貝柳斯的作品。
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1908~1989)奧地利指揮家,本世紀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指揮強調理性,樂曲處理細膩精緻,富於抒情性。指揮曲目廣泛,演出效果完美動人。
弗雷莫(Louis Fremaux,1921~)法國指揮家。指揮纖細、洗鍊,並富於動感。
揚松斯·阿爾維德(Arvid Jansons,1914~1984)前蘇聯指揮家。指揮熱情洋溢,具有斯拉夫民族特色,擅長表演俄羅斯古典樂曲與現代作品。
吉烏利尼(Carlo Maria Giniini,1914~)義大利指揮家。指揮嚴肅認真、穩健而富於激情,氣魄宏大。
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1867~1957)義大利人,音樂史上最著名的指揮家,從事指揮近70年,他強調忠實於原作,為本世紀強調客觀性的指揮風格的確立起了決定性作用。指揮節奏緊湊有力,力度變化幅度大,層次鮮明而音響豐滿,音樂表現的準確度極高。演出曲目包括近百部歌劇和為數眾多的管弦樂曲。
伊萬諾夫(Konstantin lvanov,1907~)前蘇聯指揮家。指揮豪放而富有力量,音樂形象鮮明。指揮曲目廣泛。
米特羅普洛斯(Dimitri Mitropoulos,1895~1960)希臘指揮家、鋼琴家、作曲家。
安切爾(Karel Ancerl,1908~1973)捷克指揮家。其指揮繼承了捷克民族音樂的傳統表現方法,又具有現代特點。
安賽爾美(Ernest Ansermet,1883~1969)瑞士指揮家。指揮敏銳,充滿魄力,表情生動。擅長指揮近代舞劇作品。
約胡姆(Eugen Jochum,1902~)德國指揮家。指揮明快、完整。指揮曲目以德國作品為主,尤擅長指揮貝多芬、勃拉姆斯、布魯克納的作品。
斯克洛瓦切夫斯基(Stanislaw Skrowaczewski,1923~)波蘭指揮家。擅長指揮現代音樂作品及蕭邦的鋼琴協奏曲。
奧曼迪(Engene Ormandy,1899~1985)美國指揮家。指揮曲目廣泛,不論大曲、小曲,甚至協奏曲,都有高水準的表現,指揮風格樸實細膩,強調尊重古典傳統。
富爾涅(Jean Fournet,1899~1985)法國指揮家。擅長指揮德彪西、拉威爾、柏遼茲等法國作曲家的作品。
富爾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1886~1954)德國指揮家。他要求樂隊隊員演奏時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指揮富於浪漫氣息。
普雷文(Andre Previn,1929~)美國指揮家、鋼琴家、作曲家。指揮風格文靜優雅、樸實親切。擅長指揮蕭士塔高維奇、拉赫瑪尼諾夫及20世紀的英國作品。
普里查德(John Pritchard,1921~)英國指揮家。指揮曲目廣泛,風格穩健。
蒙特(PierreMonteux,1875~1964)義大利指揮家。指揮舒展大方,對作品的理解頗有深度,被認為是義大利歌劇最正統的解釋者之一。
赫爾比希(Ganther Herbig,1931~)德國指揮家。指揮風格質樸,音樂形象鮮明。
蘇伊特納neilian(OtmarSuitner,1922~)德國指揮家。指揮自然灑脫,富有生氣,被認為是莫扎特作品最佳指揮之
克萊伯·埃里希(Erich Kleiber,1890~1956)奧地利指揮家。其歌劇指揮在語言節奏和歌劇演出效果的處理上頗具特色,並博得好評。
克萊伯·卡洛斯(Carlos Kleiber,1930~)奧地利指揮家。擅長指揮德國浪漫樂派的歌劇與德奧古典樂派的管弦樂曲。
克格爾(Herbert Kegei,1920~)德國指揮家。指揮風格穩健而富於動力。指揮曲目廣泛,擅長指揮現代作品。
克呂坦斯(Andre Cluytens,1905~1967)比利時指揮家。指揮風格簡潔,品位高雅。擅長指揮法國近代作品,尤其是拉威爾的樂曲。
克列姆佩雷(Otto Klemperer,1885~1973)德國指揮家。其指揮師承德國樂派,晚期更為穩健嚴謹。
克納佩茨布希(Hans Knappertsbusch,1888~1965)德國指揮家。擅長指揮後期浪漫樂派作品。尤其擅長批揮布魯克納的交響曲和華格納的歌劇。
里希特·卡爾(Karl Richter,1926~1981)德國指揮家。其指揮強調抒情性。演出曲目以巴赫作品為主。 近衛秀磨(Konoye Hidemaro,1898~1973)日本指揮家、作曲家。其指揮繼承了克萊伯的浪漫派風格,把在德國占主流的音樂欣賞趣味傳播到日本,被譽為日本交響音樂之父。
伯姆(Karl Bohm,1894~1981)奧地利指揮家。指揮風格繼承了19世紀維也納傳統,質樸嚴謹,強調忠實於作品內容。擅長指揮莫扎特、理查·施特勞斯、華格納、貝多芬與勃拉姆斯的作品。
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18~1990)美國指揮家、作曲家、鋼琴家。指揮純樸率直,富於現代氣息。上自古典樂派與浪漫樂派,下至現代作品與爵士樂,無不勝任,60年代後以指揮歌劇為主。
庫貝里克·拉斐爾(Rafaei Kubelik,1914~)捷克指揮家。指揮自然穩健,富於戲劇性。指揮曲目廣泛。
阿巴多(CIaudil Abbado,1933~2014)義大利指揮家。指揮明快流利,能準確表現不同作品的風格。他是當代指揮羅西尼、威爾第作品的最有才華的指揮之一。
阿諾索夫(Nlkolai Anosov,1900~1962)前蘇聯指揮家。指揮乾淨利落,節奏鮮明,具有時代特點。演出曲目包括浪漫樂派作品和現代作品。
英巴爾(Eliahu Inbal,1936~)以色列指揮家。指揮風格穩健,擅長指揮貝多芬及德奧浪漫樂派的作品。
范德諾特(Andre Vandernoot,1927~)比利時指揮家。指揮富於抒情性,是比利時有代表性的主要指揮家。
明興格爾(Karl Munchinger,1915~)德國指揮家。指揮穩健典雅,具有濃厚的德國傳統風味。指揮曲目以巴羅克音樂為主,同時指揮布里頓、欣德米特等現代作曲家的作品
圖爾諾夫斯基(Martin Turnovsky,1928~)捷克指揮家。指揮風格瀟灑,擅長指揮捷克近、現代樂曲。
岩城宏之(Iwaki Hiroyuki,1932~)日本指揮家。指揮富有激情和動力。指揮曲目較廣,包括古典和現代音樂。
迪圖瓦(Charles Dutoit,1936~)瑞士指揮家。指揮充滿活力和生氣。
肯普(Rudolf Kemp,1910~1976)德國指揮家。指揮繼承了德國音樂的傳統,節奏明澈,樂句清楚,表達嚴謹細膩。擅長指揮德國古典作品。
凱爾伯特(Josef Keilberth,1910~1976)德國指揮家。其指揮繼承了德國音樂傳統,表現力豐富。擅長於指揮德奧作品。
凱爾泰斯(Kertesz Istvan,1910~1973)匈牙利指揮家。其指揮繼承了匈牙利的傳統技法,明晰而富有表情。
羅威茨基(Witold Rowicki,1914~)波蘭指揮家。指揮曲目廣泛,擅長於演奏東歐作品和現代樂曲。
羅津斯基(Artur Rodzinski,1894~1958)波蘭指揮家,指揮富於動力性而充滿激情,是公認的俄羅斯現代樂曲權威指揮家。
羅傑斯特文斯基(Gennady Rozhestvensky,1931~)前蘇聯指揮家。指揮技巧卓越,具有敏銳的色彩感與柔潤的音樂性,以富有生氣的手段使樂隊音響達到均衡與協調,對作品時代風格的掌握恰如其分。指揮曲目廣泛,以指揮柴科夫斯基的三大舞劇,普羅科菲耶夫、柴科夫基、西貝柳斯的交響曲著稱。
姆拉文斯基(Evgene Mravinsky,1903~1988)前蘇聯指揮家。指揮剛毅果斷,氣魄宏偉,樂曲處理嚴密勻稱,樂隊音響層次分明,被認為是柴科夫斯基與蕭士塔高維奇作品的最權威的詮釋者。
拜尼姆(Eduard Van Beinum,1901~1959)荷蘭指揮家。其指揮注重傳統風格,穩健紮實,自然莊重。
保姆加特納(Bernhard Paumgartnet,1887~1971)奧地利指揮家。對莫扎特作品的研究享有盛譽。
科什勒(ZdenekKosler,1928~)捷克指揮家。指揮自然而熱情洋溢,富於民族特色。
科米肖納(Sergiu Comissiona,1928,~)羅馬尼亞指揮家。指揮富於戲劇性。
津曼(David Zinman,1936~)美國指揮家。擅長於指揮近、現代樂曲。
洛克倫(James Lorghran,1931~)英國指揮家。指揮曲目廣泛,音樂處理周詳、細緻、自然。
洛佩斯—科博斯(Jesus LopezCobos,1940~)西班牙指揮家。是活躍在國際樂壇上的西班牙當代最出色的指揮家。
施泰因(Horst Stein,1928~)德國指揮家。指揮生氣勃勃,曲目廣泛。
施托爾茨(Robert Storz,1880,~1975)奧地利指揮家、作曲家。指揮富於浪漫氣息。
費倫契克(Ferencsik Janes,1907—1984)匈牙利指揮家。指揮穩健有力,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
費多謝耶夫(VIadimir Fedoseev,1932~)前蘇聯指揮家。指揮充滿激情,明快有力,具有濃厚的民族氣質。
索爾蒂(Solti Geovg,1912~)出生於匈牙利的英國指揮家。指揮氣勢宏大,富於抒情性。以指揮貝多芬的交響曲、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等著稱。
萊汶(James Levine,1943~)美國指揮家、鋼琴家。指揮穩健優雅,曲目廣泛,被認為是多才多藝的指揮家。
萊特納(Ferdinand Leitner,1912~)德國指揮家。擅長指揮莫扎特、華格納、理查,施特勞斯的歌劇,以及布魯克納的交響曲等。
萊因斯多夫(Erich Leinsdorf,1912~)奧地利指揮家。指揮穩健有力,擅長指揮華格納、普羅科菲耶夫、馬勒和布魯克納的作品。
高克(A1exander Gauk,1893~1963)前蘇聯指揮家。指揮風格樸實穩健。
諾伊曼(Vaciav Neumann,1920~)捷克指揮家。指揮曲目廣泛,其中以斯美塔那、德沃夏克、耶耶切克等捷克作曲家的作品為主。
海廷克(Bernard Heitink,1929~)荷蘭指揮家。指揮穩健有力,指揮曲目廣泛。
桑德林(kurt Sanderling,1912~)德國指揮家。指揮明快而氣勢宏大,富於抒情性。擅長指揮前蘇聯作品與西貝流斯的管弦樂曲。
勒格納(Heinz Rogner,1929~)德國指揮家。指揮樸實無華,富於表情,具有德國傳統風格。
菲德勒(Arthur Fiedler,1894~1979)美國指揮家。指揮曲目以歐美古典名曲為主,兼及音樂劇選曲和流行歌曲改編曲等。
薩金特(Maicolm Sargent,1895~1967)英國指揮家。擅長指揮英國現代樂曲與北歐作曲家的作品
薩瓦利什(Woifgang Sawallisch,1923~)德國指揮家。指揮純正而生動。演出莫扎特與、貝多芬早期鋼琴協奏曲時,常身兼指揮和鋼琴演奏。
梅塔(Zubin Mehta,1936~)印度指揮家。其指揮感情充沛,富有現代氣息,樂曲處理乾淨利索。
塔爾米(Yoav Talms,1943~)以色列指揮家。指揮技巧紮實,表現穩健。
斯美塔契克(VaclaV Smetacek,1906~)捷克指揮家。指揮曲目廣泛,風格細膩而有個性。
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1882~1977)美國指揮家。指揮曲目廣泛,音響豐滿,富於激情。
斯維特拉諾夫(Evgeny Svtlanov,1928~)前蘇聯指揮家。指揮動力感強,色彩豐富鮮明,具有濃郁的俄羅斯風格特點。
豪澤(Alfred Hause,1921~)德國指揮家。早期以指揮探戈舞曲為主,後擴大指揮曲目到古典樂曲和通俗樂曲。
塞爾(Szell George,1897~1970)匈牙利指揮家。其指揮忠實於原作,樸實無華。指揮曲目範圍廣泛,擅長演奏德國古典樂派、浪漫樂派以及東歐民族樂派的作品。
滕斯泰特(Klfaus Tennstedt,1921~)德國指揮家。指揮曲目廣泛,尤擅長指揮馬勒的作品。
穆蒂(Riccardo Muti,1941~)義大利指揮家。指揮富於動力性。指揮曲目廣泛,其中以指揮柴科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等作品著稱。
戴維斯·科林(ColSn Davis,1927~)英國指揮家。指揮曲目廣泛,尤擅長指揮柏遼茲和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指揮風格穩健明晰。
戴維斯·安德魯(Andrew Devis,1944~)英國指揮家。指揮表情豐富,擅長指揮合唱曲。
西蒙·拉特爵士(SirSimonRattle,1955年1月19日)英國指揮家。現任柏林愛樂樂團的藝術總監和首席指揮。這位柏林愛樂的新任掌門人給這支古老的樂團注入了新的活力。
弗朗茲·威爾瑟-莫斯特(Franz Welser-Most,1960~)奧地利指揮家。是當今古典樂壇的新生代指揮家之一。
作用
統一不同樂器的演奏家控制整場的節奏,保持各樂器演奏者的的一致性。
指揮的作用 (轉)
在近代世界樂壇上,有許多傑出的指揮家,如卡拉揚、奧曼第、小澤征爾、伯姆等,都是譽滿全球,他們的地位甚至超過現代的作曲家、演奏家和歌唱家。這是什麼原因呢?演奏家和歌唱家固然有其令人欽佩的演奏演唱技能,在獨奏、獨唱時,常受到聽眾的讚揚和感謝,但是他們“指揮”的只是自己的樂器和歌喉。
而指揮家指揮的是一個龐大的樂隊,甚至加上合唱隊,這裡有各種不同的樂器,每個演員的表演個性和水平也各自相異,指揮家要把他們統一成一個和諧的整體,進而創造出千姿百態的音樂來,這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前期準備:對指揮家來說,音樂會上僅僅是他工作的匯報,大量的艱苦勞動都是在台下。
首先是讀譜、“聽譜”。這是指揮的特殊本領,即從總譜密密麻麻的音符中,用眼睛“聽”出十幾種樂器組合的音響效果來。這種本領聽來玄乎,但卻是真的。同時,指揮還必須具備廣博的音樂史知識,樂器法,研究作曲家的生平和思想,領悟作品的創作背景,區別各個時代、各個作曲家藝術風格的異別,並發揮自己的藝術想像力,以內心的聽覺,去體會樂曲的各種感情和內容,使作曲家的樂譜創作首先在自己腦子中變成活的形象。因而會出現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指揮家手下奏出不同的效果。
這以後就要從排練的角度再研究總譜:找出各個聲部鏇律線條的進行方向,分析各個段落的和聲氣氛和配器色彩,確定樂曲中速度力度的演奏分寸,還要以通貫全局的眼光掌握全曲的結構,設計音樂的基本情緒,哪裡應該緊張,哪裡需要鬆弛,哪裡層層鋪墊,達到高潮。指揮家還必須對各種樂器的性能有比較深入的研究,他要儘可能地發揮樂隊和演員的表演水平,以取得理想的音響效果。一個經驗豐富的指揮家,還具有一種先見之明,他能事先考慮到,哪些鏇律可能被其他聲部蓋沒,哪些段落在演奏演唱時會出現困難,哪些樂句在表現理解上可能發生差錯等等,這樣可以在排練時作為訓練重點。僅抗訴各項準備工作,幾乎包括了音樂學院全部學科知識,而要達到運用自如的精深境界,更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成就的。
排練階段:在排練廳里,指揮的工作遠遠不是打拍子,他要把自己對樂曲的內心感受傳達給每一個演奏者,不僅用語言,更是通過手臂、手指、眼睛、臉部表情和一切可以表現的指揮技術,與每個演奏員保持一種感情的交流。指揮的動作既要呈示作品的情感內容,又要起著引導演奏者的作用,他不但指導樂隊準確地演奏,還要激起他們音樂表現的激情,使他們始終處於一種渴望演奏的興奮狀態。指揮本生,卻既要激情的,又必須保持理智的,他憑藉非凡的音樂記憶力,準確的指示各個聲部的來龍去脈;他要有控制樂隊的能力,使每個演奏者都恰如其分地完成自己的職責;不僅要明確地告訴演奏員現在該做什麼,還要預示他們將要做什麼,使每個樂句的快慢和輕響、進入和消失都能在有準備的情況下有條不紊地進行。
演出階段:經過反反覆覆的排練,指揮者確信已達到預期的效果時,這才能進入音樂會的演奏。人們在音樂會裡所看到的,只是指揮家精神振作地率領樂隊全身心地投入於音樂中,完整地展示作品的全貌。
指揮,作為一門藝術,是近一百七十多年發展起來的,它的歷史不長,但迄今一直被公認為是一門最全面的音樂表演藝術。
中國
余隆、林大葉、湯沐海、高占全、 李心草、彭修文、彭家鵬 、陳燮陽等。
其他
在其它領城行業中把某個項目負責實施的人,也統稱為指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