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盧書院

宋寶慶三年(1227),松谿縣人在湛盧山朱熹讀書講學的“吟室”(湛盧精舍)舊址,建湛盧書院。歷來置有學田資助生徒,稱膏火費。清乾隆時,有膏火費生20名,其中生員14名,童生6名。

宋寶慶三年(1227),松溪縣人在湛盧山朱熹讀書講學的“吟室”(湛盧精舍)舊址,建湛盧書院。元至正十六年(1356),書院遷城內文公祠,至正二十二年,朝廷賜額仍名湛盧書院。明正統十三年(1448)毀於兵災,其後屢建屢毀。嘉靖十五年(1536)復遷於湛盧山麓址,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建。乾隆十五年(1750),城南的石壁禪寺改為書院,也以湛盧書院為名,與湛盧山麓書院並存。道光末,山麓書院荒廢。城內湛盧書院廢於清末,民國18年(1929),以其址充作湛盧國中校舍。
書院山長多由名儒擔任。元時山長為楊時七世孫楊纓,其後為羅文諒和清代江南進士楊棟、連江進士孫讓、長樂進士陳祖謙等人。
書院學生按考試成績分正課生(文生月課),副(附)課生(童生常課)。書院首要功課是朱熹的《四書集注》和試貼詩,其它尚有《大學衍義》、《朱子全書》等導經課,《文章正宗》、《御製詩》等文藝課,《歷代名臣奏議》等史論課。
湛盧書院歷來置有學田資助生徒,稱膏火費。清乾隆時,有膏火費生20名,其中生員14名,童生6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