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廣熟,天下足

湖廣熟,天下足是清代前期諺語。先是南宋時,民間出現“蘇常熟,天下足”諺語。語見陸游《渭南文集》 卷二·《常州奔牛閘記》。蘇,指蘇州;常,指常州。蘇常連稱,泛指蘇南一帶。此語,見葉紹聞《四朝見聞錄》 乙集、范成大《吳郡志》卷五·《雜誌》、吳泳《鶴林集》 卷三九《隆興府勸農文》等作“蘇湖熟,天下足”。湖,指湖州。此三州均在太湖流域。此諺語反映南宋時期該地農業生產發展較快,所產糧食甚多,除滿足本地需要外,還運銷廣大地區,以供民食。

基本信息

明代中期以後,蘇南浙北地區手工業商品生產與城鎮發展,買糧者增多;洞庭湖南北和四川等地糧食生產發展較快,穀米沿水路集中於漢口、岳陽、長沙等城市。清政府從這裡調運糧食,商人也從這裡採購糧食,運至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陝西、河南、山東、河北等缺糧地區。其中以運銷到江、浙地區的最多。於是,在長江中下游形成漢口、九江、蕪湖、蘇州等地著名米市。康熙在三十八年 (1699年) 六月戊戌日說:“諺云: 湖廣熟,天下足。江浙百姓全賴湖廣米粟。”乾隆 (1736—1795) 時,又有“湖南熟,天下足”的諺語。湖南是清代主要商品糧產地之一。從“蘇常熟,天下足”到“湖南熟,天下足”這一說法上的變化,是商品糧貨源地變化的反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