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博物院

游博物院

該文選自《漫遊隨錄》。1867年(同治六年),香港英華書院院長理雅各返國,王韜被邀同往。因此,王韜成為較早遊歷歐洲的文化人,如其所言:“余之至泰西也,不啻為前路之導,捷足之登。”1868年(同治七年)7月,王韜到達愛丁堡,遊歷了諸多文化名勝。“游博物院”就是寫於當時的一篇遊記。

作品信息

作品名稱:游博物院
創建年代:清代
作者:王韜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埃丁濮城中設有大書院[1],藏書數百萬冊,士人皆可入觀,惟不能攜取出外。每歲讀書子弟約一千四百餘人,學成名立而去者不知凡幾。慕君維廉[2],前在上海傳道者也,少亦嘗肄業於院中。近以給假旋英,家在利的,距城約六七里,聞余至,因來相見,遂與同游,偕往書院。
其日為考試期,掌院者於群學者中甄別其高下,取其優者立為牧師。其論學以論識各國之方言文字為長,而於臘頂、希百來上古之文,亦當貫通。知余為中國儒者,延往觀試。翌日即以其事刊入報章,呼余為學士,一時遍傳都下。
按英例,各省書院皆於夏間給假之會齊考試,甄別高下,品評甲乙。列於優等者,例有賞賚[3],如銀牌、銀表、紙筆、書籍,各種均值重價,以示鼓勵。顧所考非止一材一藝已也,歷算、兵法、天文、地理、書畫、音樂,又有專習各國之語言文字者。如此,庶非囿於一隅者可比。故英國學問之士,俱有實際;其所習武備、文藝,均可實見諸措施;坐而言者,可以起而行也。
余偕理君、慕君游博物院。動植飛潛,搜羅畢備:凡奇珍異物、寶玉明珠、火齊木難之屬[4],悉羅而致之。璀璨錯雜,光怪陸離,無不瑰色內含,寶光外露。他若山嶽之所蘊藏,淵海之所產貯,俱收並蓄,以供覽觀而備察核焉。院中有一幾長丈余,黝黑滑澤,光可以鑒,叩之,其聲鏗然。慕君曰:“此何木也?”司院告以礦煤琢成,然諦觀之,亦不能辨。其餘凡石之自礦中出而內藏金銀銅鐵者,無不一一品第分別之。司院者皆一一指示,且曰:“聞今中國山東境內,其山礦產金甚夥。苟掘取之,國家可以致奇富,足用增課,於兵食國餉兩有所濟。惜官民皆疑以為多事也。”
有埃及古棺,植土為之,而頗堅緻,斂屍以白布周裹之,雖已歷千年,而布色猶隱隱可辨。所有駝、鹿、象、豹,系三千餘年以前之物,軀幹高大雄偉,迥異尋常。有鯨魚骨一具,懸於空中,其巨過於海舶十數倍。
其最難製造者,為海中塔燈,用以遠照行舶。四周皆用玻璃,一面則令發光至遠,一面則令收光返照,此亦光學之一端也。所鑄大炮,從尾入藥,而用機器轉鐵以塞炮尾之門,既速且固。其法之便捷精通,無以逾此。炮膛內多用螺絲槽紋,使彈之去路徑直不斜,能破空氣阻力。倘我國仿此鑄造,以固邊防而御外侮,豈不甚美?惜不遣人來英學習新法也。司院為講制炮之法,亦甚精微,並論子母炮各圖說。余問以可有制御炮彈之術否?則笑曰無之;其謂以柔制剛之法,亦未必盡然。司院者長髯偉貌,議論風生,亦一博識之士。索餘一名片,曰:“謹當寶藏之,為異日重見左卷[5]。”
余之至埃丁濮也,主於紀君家。每蒞訪友人之舍[6],悉皆倒屐相迓[7],逢迎恐後。名媛幼婦,即於初見之頃,亦不相避。食則並席,出則同車,觥籌相酬[8],履舄交錯[9],不以為嫌也。然皆花妍其貌而玉潔其心,秉德懷貞,知書守禮,其謹嚴自好,固又毫不可以犯乾也。蓋其國以禮義為教,而不專恃甲兵;以仁信為基,而不先尚詐力;以教化德澤為本,而不徒講富強。歐洲諸邦皆能如是,固足以持久而不敝也。即如英士,雖偏在北隅,而無敵國外患者已千餘年矣,謂非其著效之一端哉!余亦就實事言之,勿徒作頌美西人觀可也。

注釋

[1]埃丁濮:愛丁堡。
[2]慕君維廉:WilliamMuirhead,英國來華的傳教士。
[3]賞賚(lài):賞賜。
[4]火齊:寶石名。班固《西都賦》:“翡翠火齊,流耀含英。”木難:寶珠名。
[5]左卷:應為左券,憑證的意思。
[6]蒞(lì)訪:到訪。
[7]倒屐相迓(yà):形容匆忙相迎接。
[8]觥籌:酒杯和酒令籌。
[9]履舄(xì):鞋。履舄交錯:形容賓客眾多。

作品賞析

該文選自《漫遊隨錄》。1867年(同治六年),香港英華書院院長理雅各返國,王韜被邀同往。因此,王韜成為較早遊歷歐洲的文化人,如其所言:“余之至泰西也,不啻為前路之導,捷足之登。”1868年(同治七年)7月,王韜到達愛丁堡,遊歷了諸多文化名勝。“游博物院”就是寫於當時的一篇遊記。他看到了中國教育的不同之處:“英國學問之士,俱有實際”,重視有用的自然科學,而“弗尚詩賦詞章”;他看到博物館收藏的各種礦石,便借英人之口,感嘆中國不能開掘礦產、使國家富強;看到英國鑄炮的新法,便忍不住惋惜中國“不遣人來英學習新法”,“以固邊防而御外侮”;接觸到英人待客的風俗,也對英國的“禮義”、“教化”表露出讚許之義、當然,這些議論感慨,在當時是有美化“夷狄”之嫌的。所以,作者特別說明:“余亦就實事言之,勿徒作頌美西人觀可也。”

作者簡介

王韜(1828~1897年),字蘭瀛,江蘇蘇州人,思想家,第一份中國人獨立掌管的報紙《循環日報》創辦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