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山西博物院位於太原市汾河西畔濱河西路北段13號,前身為1919年創建的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此後屢次更名。1953年起稱山西省博物館。新館於2001年8月10日奠基開工,2004年竣工,定名為山西博物院,為國家“九五”重點建設工程,也是山西省建國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文化基礎設施,是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 山西博物院占地168畝,建築面積5.1萬平方米,總投資近4億元人民幣,珍貴藏品約40萬件。 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陳列以“晉魂”為主題,由文明搖籃、夏商蹤跡、晉國霸業、民族熔爐、佛風遺韻、戲曲故鄉、明清晉商等7個歷史文化專題和土木華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圓世界、瓷苑藝葩等5個藝術專題構成。 2018年10月11日,入選“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民國八年(1919年)10月9日,山西博物院的前身——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成立。

民國十四年(1925年)10月,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更名為山西公立圖書館。原館面積擴至9萬平方米。博物館成為圖書館的附設機構,館員13人,藏書也增至13萬餘冊。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0月,山西公立圖書館遵照省府頒發的《山西省民眾教育館組織規程》,山西公立圖書館原址及所有圖書物品,籌備開辦山西省立民眾教育館。

藝術中心內景 藝術中心內景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8日,太原淪陷。山西省立民眾教育館隨之淪落日軍手中,日軍接管省立民眾教育館後,將其更名為太原圖書館,附設於“山西文化保護會”,由日軍山岡部隊管理。之後又先後易手日軍舞兵團和山西陸軍特務機關代管。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2月,由山西陸軍特務機關移交偽山西省署。

民國三十年(1941年)1月,更名為山西省立新民教育館。日軍從全省各地掠奪書籍、文物等以充館藏,並且將一些珍貴文物、書籍運至日本。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勝利,閻錫山委任王仲元為接收委員,恢復省立民眾教育館館名。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太原解放前夕,閻錫山將兵工廠設於民眾教育館館址文廟,博物館工作被迫中斷。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省立民眾教育館由人民解放軍太原軍事委員會文教接管組接管,更名為山西省圖書博物館,下設博物部。

1953年9月,山西圖書博物館與太原文物館合併,更名為山西省博物館,人員編制增至70餘人。

1956年,山西省博物館按照地誌博物館模式陸續完成自然之部、歷史之部和社會主義建設之部的基本陳列,並對公眾開放。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博物館陳列和藏品被列為“封資修”或“四舊”受到批判,博物館事業遭到破壞。

1971年11月,博物館開始逐步恢復業務工作。

1992年,山西省委和省政府,決定籌建一座現代化新館。

1997年,山西博物館新館項目批准立項。

2001年,山西博物館新館奠基。

2004年,新館建成,定名為山西博物院。8月,陳列設計工程啟動。

2005年1月8日,“晉魂”陳列在新落成的館址舉行預展,廣泛徵求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9月26日,基本陳列“晉魂”正式向公眾開放。

建築布局

山西博物院占地面積1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1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0000平方米 。總平面採用了中國傳統的軸線對稱的構圖手法,東西軸線為主軸線,南北軸線為次軸線。4層高的主館位於主次軸線的交會處,形成對稱的格局。4座角樓襯托著主館。主館4層方正規矩,逐層向外斜挑,體現了古人“如鳥斯革,如翬斯飛”的審美取向。主館的主題形象,被賦予了“斗”和“鼎”的寓意,“斗”象徵豐收喜悅,“鼎”象徵安定吉祥。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外部空間設計採用傳統的院落組合手法,生成“太極中央,四面八方”之勢,融天、地、人、時空於一體,利用水池、疊水、雕塑、室外展品等景觀設計創造文化氛圍,中央大廳仿自應縣木塔。

陳列展覽

基本陳列

院藏“虞弘墓石槨”(圖2) 院藏“虞弘墓石槨”(圖2)

山西博物院基本陳列以“晉魂”為主題,由《文明搖籃》、《夏商蹤跡》、《晉國霸業》、《民族熔爐》、《佛風遺韻》、《戲曲故鄉》、《明清晉商》等7個歷史專題和《土木華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圓世界》、《瓷苑藝葩》等5個藝術專題構成。

文明搖籃:由遠古聖火和華夏之根兩個單元組成,展示出山西的遠古人類和文明。

夏商蹤跡:由大夏之墟、殷商重地和方國遺珍單元組成,清楚地表明晉南是夏文化的中心區域之一。

晉國霸業:晉南是晉國的始封地和中心區域,遺存豐厚。“曲村—天馬遺址”為晉國早期都城。“侯馬晉國遺址”是晉國晚期都城——新田,“鑄銅遺址”和“侯馬盟書”名揚世界。中部的“晉陽古城”則是晉國末期執掌政柄的趙簡子的政治軍事基地,後來成為趙國的初期都城。

民族熔爐:漢代起,北方各族就不斷與中原發生碰撞,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也隨之發生。魏晉南北朝,中原擾攘,漠北各族相繼崛起,雄據山西,馳騁中原。300餘年戰亂和苦難的同時,也促成了中國歷史上空前規模的民族大融合。

佛風遺韻:展示了山西古代的佛教雕塑作品,不僅有雲岡石窟和天龍山石窟,而且有鄉間古剎的各種佛像。

戲曲故鄉:展示了山西是中國戲曲的發源地之一,有著“中國戲曲藝術故鄉”的美譽。

明清晉商:明朝初年,山西商人以明朝北部邊塞巨大的軍事需求和“開中”鹽法的推行為契機,開始經營糧和鹽,漸漸崛起。

翰墨丹青:山西博物院藏數千件歷代書畫,從中選出的元、明、清三代的部分作品展出。

瓷苑藝葩:山西博物院收藏的北朝至明清瓷器中,以北方瓷器最具特色。有北朝青瓷、隋唐青瓷和白瓷,及宋代名窯瓷器等;山西是宋元時期北方重要的瓷器產地。

方圓世界:中國古代貨幣,以金屬鑄幣為主,產生於夏商,終結於清末。山西博物院館藏的中國古代錢幣,在一定程度上再現了中國古代貨幣產生與發展的歷史軌跡。

土木華章:中國古代建築是一個獨特的建築體系,它以土木結構為主體,將中國人的哲學思想和審美情趣巧妙地熔於一爐。山西素有“中國古代建築寶庫”的美譽,境記憶體歷代古建築18000餘座。

臨時展覽

展覽名稱 展館 展出時間
太行魂 故鄉情——蘇高禮油畫藝術暨捐贈作品展 山西博物院會展中心 2014-09-30—2014-11-09
於非闇書畫展 山西博物院四層書畫廳 2014-09-28—2014-11-23
中國風——清代廣東外銷工藝品展 山西博物院一層北臨展廳 2014-09-05—2014-11-09
唯善呈和——萬德書畫作品展 山西博物院會展中心 2014-08-18—2014-09-18
新安畫派書畫精品展 山西博物院四層書畫廳 2014-07-11—2014-09-11
深山尋古木——旅美藝術家王滿晟作品展 山西博物院藝術中心 2014-07-05—2014-08-01
多彩中華·我們共同的家——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特展 山西博物院會展中心 2014-06-14—2014-08-10
印度的世界——美國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藏印度文物精品展 山西博物院一層臨展廳 2014-04-29—2014-08-03
婁東畫派書畫精品展 山西博物院四層書畫廳 2014-03-28—2014-05-18
騰躍——甲午馬年展 山西博物院一層北過廳 2014-2-1—2014-2-27

館藏精品

山西博物院作為山西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中心,薈萃了全省文物精華,珍貴藏品約40萬件,其中一級文物400餘件 (截至2013年12月)。其中新石器時代陶寺遺址文物、商代方國文物、兩周時期晉及三晉文物、北朝文物、石刻造像、山西地方陶瓷、金元戲曲文物、明清晉商文物等頗具特色。此外,山西博物院的圖書館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基礎設備、設施完備,管理制度完善,院藏圖書計16萬餘冊,古籍11萬餘冊,其中善本888函、5043冊。

青銅器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獸形觥:商代,高21.5厘米,長24厘米,1976年靈石縣旌介村出土。酒器,整體狀如蹲獸。前有寬流,下承高圈足。蓋前端為龍首形,與上翹的流口扣合為頸,高浮雕粗角、尖耳,眉目突出,頸部起扉棱至蓋面中部;蓋後部作獸面,雙耳高聳;器腹前、左、右起扉棱,後有獸首形鋬。蓋部以雲雷紋襯托兩個獸頭,器身則以三條扉棱為中軸組成獸面主紋,口沿下飾昂首卷尾夔龍紋,圈足飾夔鳳紋,均以雲雷紋襯地。三層花紋。商代晚期青銅器精品。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鴞卣:商代晚期,高19.7厘米,口長徑12厘米,短徑8.6厘米,1956年石樓縣二郎坡村出土。盛酒器,形如兩鴞相背而立。蓋為雙鴞首,環目,尖喙,彎眉,蓋中央置四阿頂方柱鈕,飾雷紋。腹作雙鴞身,子口微斂,垂鼓腹飾捲曲羽翼紋。身下為四爪,兩兩相背。蓋腹相合,兩鴞昂首背立。
陶、瓷器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彩繪蟠龍盤:新石器時代,口徑40.5厘米,高8.8厘米,1984年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泥質黃陶,敞口,折腹,平底。內壁磨光,塗褐色陶衣,在其上以紅、白彩繪製蟠龍圖案。頭在外圈,圓眼,頭兩側突出如耳似鰭,張口露齒,長信外吐如麥穗。身向內卷,尾部在盤底中心,周身飾雙排鱗紋。該龍形實際以蛇為原型,綜合了許多動物的特徵為一體,表現出沉穩、神秘與威嚴,頗具禮器性質。屬廟底溝二期文化遺物。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彩陶罐:新石器時代,高45厘米,口徑35厘米,腹徑43厘米,底15.6厘米,1989年芮城縣金勝莊村出土。泥質紅陶,器表磨光。侈口,圓唇,短頸,寬肩,上腹突出,下腹內收,小平底,上腹部以黑彩繪以弧線和圓點等組成的花卉圖案。體型碩大,器形完整無缺。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典型遺物。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青釉托盞:北魏,通高6.7厘米,盞口徑9.1、足徑3.3厘米,托口徑15.3、足徑6.4厘米,1957年山西省太原市東太堡村出土。盞口微斂,圓弧壁,小餅足,足外撇,底略凹。托為淺曲腹,矮餅足,底內凹,施釉至下腹,托中心有托口。赭灰色胎,胎質較細。施青綠釉,密布大小不等開片。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青釉龍柄雞首壺:北齊,高48.2厘米,1981年山西省太原市北齊武平元年(570年)婁睿墓出土。盤口微敞,龍口銜唇,龍頸接腹,細高頸,鼓腹,與龍柄相對處有一雞首。兩旁各有三鈕,中間鈕下貼寶相花一朵;龍柄、雞首及六鈕下個垂束蓮、忍冬。腹部有棱,下貼四隻展翅鳳鳥。通體黃綠釉,有冰裂紋,釉面光亮,胎質略粗,呈淺黃色,質較堅。
玉器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龍紋玉環:西周,直徑15.6厘米,孔徑6.8厘米,1993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63號墓出土。兩面相同,刻兩條蟠卷龍紋。雙龍首尾相追於渦旋線和捲雲紋之間。雙龍之間的空間刻有捲雲紋。紋飾皆以雙鉤技法雕琢,墓主人為晉穆侯次夫人。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龍鳳紋玉圭形飾:西周,長10.3厘米,寬3.8厘米,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31號墓出土。置於墓主人腹部,已沁呈褐色。雙面刻有形制相同的鳳鳥紋和龍紋。鳳鳥有冠,彎喙,圓眼,展翅,尾羽上卷,蟠曲迴旋至鳳喙,鳳爪置於龍身;龍身蟠曲,卷鼻,臣字目,吻前有一穿孔,內嵌綠松石。紋飾多以斜切線和較細的陰線相配合的技法,勾勒雙線輪廓。
石刻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石雕柱礎:北魏,通高16.5厘米,底座邊長32厘米,柱孔直徑7厘米,1965年大同市石家寨村太和八年(484年)司馬金龍墓出土。其中一件柱礎為淺灰色細沙石質,方形底座,其上呈覆盆形,頂部高浮雕蓮瓣,中心有圓形插孔。周邊雕蛟龍穿行於群山之間。方座四邊淺浮雕忍冬紋和雲紋,方座四角上各有一圓雕伎樂童子,分別作擊鼓、吹觱篥、彈琵琶和舞蹈狀。柱礎底座四邊淺浮雕纏枝蓮,其間為伎樂人物。共出土4件,大小、紋飾略有不同,是漆畫屏風(木板漆畫)的插座。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石槨:北魏,高240厘米,長348厘米,寬338厘米,2000年大同市曹夫樓村太和元年(477年)宋紹祖墓出土。由109件雕鑿精細的青石構件拼裝而成。外形為懸山頂式殿堂建築,前設檐廊,面闊三間,一斗三升人字拱為所見最早。外壁雕多個鋪首銜環,內繪有舞蹈、奏樂人物。
書法、繪畫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張穆 行書“水落江南天地秋”詩清:紙本,縱130.5厘米,橫50厘米。釋文:水落江南天地秋,西風吹子過東州。試開圖籍尋佳處,便命舟車作勝游。愛古探奇亦可憐,錦囊玉軸不作錢。擬須跂馬江頭路,日日望君書畫船。 吉人姻世溝 戊申二月張穆。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楊篤 《<說文解字>序》四條屏之一清:紙本,縱168厘米,橫40.7厘米。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王含光 仿沈周山水清:紙,縱292厘米,橫55厘米。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梁檀 贈傅山山水清:絹本,縱79.5厘米,橫32.8厘米。 梁檀精於繪事,臨摹古人山水、人物、花鳥、蟲魚。此幅作品曾為傅山所鑑賞。
雜項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無終”三孔布戰國:通高5.4厘米,重7.3克,1986年襄汾縣出土。首、肩、襠、足均為圓形,在首及兩足端處各有一圓孔,面文“亡冬阝”釋“無終”,今地在河北省蔚縣境。背文“十二朱,十三”。屬戰國晚期趙國鑄幣,無終為趙國的地名。三孔布是戰國布幣中最珍罕的品類之一。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綜合性博物館]
侯馬盟書:春秋時期,1965-1966年侯馬市晉國遺址出土。在40多個祭祀坑內出土玉、石質盟書5000餘件片,絕大多數為圭形,最長者32厘米,另有圓形及不規則形。辭文多以朱筆書寫,少數為墨筆。文字可辨識者有656件,多則200餘字,少則10餘字。內容可分為主盟人誓辭、宗盟類、委質類、納室類和詛咒類等五大類。

舉辦活動

2014年5月31日,山西博物院舉辦“玩轉小長假”系列教育活動。通過展覽類、親子參與類、傳統節日類等不同活動的呈現,為觀眾帶來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小長假。

2015年3月5日, 乙未年元宵佳節,山西博物院開放的“北美洲原住民藝術展”等文化展。

2015年6月13日,中國第10個文化遺產日,圍繞“保護成果、全民共享”的主題,山西博物院結合館藏文物及展覽,推出“動物變辨辯”、“動物會匯繪”青銅主題活動,讓觀眾換個角度去認識文物、欣賞文物進而呼籲大家保護文物,保護珍貴文化遺產。

出版作品

專著

名稱作者出版社出版時間
《晉國史綱要》李孟存、常金倉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
《晉國史》李孟存、李尚師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
《晉國伯業研究》劉文強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7月
《晉國文化十八篇》衛文選延邊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晉國人物評傳》李孟存、李尚師延邊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考古報告、論文集、圖錄

名稱作者出版社出版時間
《三晉文化研究論叢》三晉文化研究會學術部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太原晉國趙卿墓》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文物出版社1996年12月
《天馬—曲村(1980-1989)》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著科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晉國奇珍—山西晉侯墓群出土文物精品》上海博物館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4月
《晉國趙卿墓》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文物出版社2004年6月

榮譽記錄

2007年,《晉魂》陳列入選“2005-2006年度全國十大精品陳列”。

2007年,山西博物院榮獲第七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2013年,山西博物院被國家文物局授予“2013年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

2014年在9月19日,第9個全民國防教育日,山西博物院等38處場所被命名為山西省國防教育基地。

服務指南

開放時間

9:00—17:00(16:00停止入館)。每周一、農曆臘月三十、正月初一閉館。

講解服務

主館一層大廳總服務台提供中英文講解服務。講解內容為7個歷史專題基本陳列。

交通信息

乘6、602、803、807、831、845、866路公車,漪汾橋西站下車,沿望景路南行約300米即到;乘865路公車,山西博物院站下車;乘69路公車,省博物院站下車即到;乘1、38、611、618、809、813、822、818、848、855、859、863、308路公車,迎澤橋西站下車,沿濱河西路北行約500米即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