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丹霞記

(1)東粵:即廣東。 (16)津涯:水的邊岸。 袁枚(1716—1798),清代詩人。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游丹霞記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袁枚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甲辰春暮,余至東粵(1),聞仁化有丹霞之勝,遂泊五馬峰下(2),別買小舟,沿江往探。山皆突起平地,有橫皴,無直理,一層至千萬層,箍圍不斷。疑嶺南近海多螺蚌,故峰形亦作螺紋耶?尤奇者,左窗相見,別矣,右窗又來;前艙相見,別矣,後艙又來。山追客耶,客戀山耶?舛午惝恍(3),不可思議。

行一日夜,至丹霞。但見絕壁無蹊徑,惟山脅裂一縫如斜鋸開。人側身入,良久得路。攀鐵索升,別一天地。借松根作坡級,天然高下,絕下滑履;無級處則鑿崖石而為之,細數得三百級。到闌天門最隘,僅容一客,上橫鐵板為啟閉,一夫持矛,鳥飛不上。山上殿宇甚固甚宏闊,鑿崖作溝,引水僧廚,甚巧。有僧塔在懸崖下,崖張高冪吞覆之(4)。其前群嶺環拱,如萬國侯伯執玉帛來朝(5),間有豪牛醜犀(6),犁靬幻人(7),鴟張蠻舞者(8)。

余宿靜觀樓。山千仞銜窗而立,壓人魂魄,夢亦覺重。山腹陷進數丈,珠泉滴空,枕席間琮琤不斷(9)。池多文魚在泳游(10)。余置筆硯坐片時,不知有世,不知有家,亦不知此是何所。

次日,循原路下如理舊書愈覺味得。立高處望自家來蹤,從江口到此,蛇蟠蚓屈,縱橫無窮,約百里而遙。倘用鄭康成虛空鳥道之說(11),拉直線行,則五馬峰至丹霞,片刻可到。始知造物者故意頓挫作態,文章非曲不為功也。第俯視太陡,不能無悸,乃坐石磴而移足焉。

僧問丹霞較羅浮何如(12),余曰:羅浮散漫,得一佳處不償勞,丹霞以遒警勝矣(13)。又問:“無古碑何也?”曰:雁宕開自南宋,故無唐人題名;黃山開自前明,故無宋人題名;丹霞為國初所開,故並明碑無有。大抵禹跡至今四千餘年(14),名山大川,尚有屯蒙未辟者(15),如黃河之源,元始探得,此其證也。然即此以觀,山尚如此,愈知聖人經義更無津涯(16)。若因前賢偶施疏解,而遽欲矜矜然闌禁後人(17),不許再參一說者,陋矣妄矣,殆不然矣。

作品注釋

(1)東粵:即廣東。

(2)五馬峰:在今廣東省韶關市。

(3)舛午:違背、牴觸。惝恍:模糊不清。這裡是無法弄清楚的意思。

(4)“崖張”句:謂山崖突出,像張開高高的帷幕覆蓋遮蔽了僧塔。

(5)玉帛:瑞玉與縑帛。古時天子會諸侯,諸侯例獻玉帛為禮品。

(6)豪牛醜犀:形容山嶺奇形怪狀。

(7)犁靬:古代國家名。《漢書·西域傳》說,大宛等國獻大鳥卵及犁靬國表演幻術的人。這裡形容山形千變萬化。

(8)鴟張:像鴟鳥般張開雙翼。鴟,鷹的一種。

(9)琮琤:玉石碰擊聲。此形容聲音清脆悅耳。

(10)文魚:一種有斑紋的魚。又,鯉魚、金魚均又稱文魚。

(11)鄭康成:漢代鄭玄,字康成,高密人。著名經學家,遍注五經。虛空鳥道:即空間直線距離。

(12)羅浮:為廣東名山,橫亘增城、博羅等縣。風景秀麗,是道教第七洞天。

(13)遒警:此指緊湊。

(14)禹跡:大禹治水時,曾遍行九州,因稱禹所到處為禹跡。此句意為自大禹遍行天下以來已有四千餘年。

(15)屯蒙:《易經》二卦名,都是晦暗蒙昧之意。這裡指尚處於原始未開發階段。

(16)津涯:水的邊岸。此指盡頭,邊際。

(17)矜矜然:自負。闌禁:阻隔、限止。

作品賞析

丹霞即丹霞山,在今廣東省仁化縣。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暮春,袁枚到廣東去看望任肇慶知府的弟弟袁樹,專程去遊覽了仁化的丹霞山,寫了這篇遊記。

文章從去丹霞山路上寫起,描述水道縈迴在群山之中的迷離景況,為寫丹霞山的奇險作為鋪墊。正式寫月霞時,使用細筆,漸漸寫入,先通過正面描述,又通過夢“亦覺重”加以深化,最後又津津有味地寫從原路下山時的心情,眼、耳及思想多方面的反射與全方位介紹的結合,使丹霞山給讀者留下了強烈的印象。

袁枚的文章喜歡以議論作結,這篇文章末尾由游山的心得推廣到讀書上,指出名山大川被發現有早有晚,埋沒的一定很多;知識無窮盡,未被探索理解的也很多,因此不能局限於前人之見,為其所囿,要勇於開拓。這一點,在現代社會仍然很有意義。文章告訴讀者,任何事物在不同情況下,對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啟迪作用;就遊覽山水來說,就應該善於品味大自然的啟示,從遊覽中發現理與趣。

作者簡介

袁枚(1716—1798),清代詩人。字子才,號簡齋、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乾隆年間(1736—1796)進士,曾任江寧等地知縣,辭官後僑居江寧,築園林於小倉山,號隨園。論詩主張抒寫性情,創“性靈”說,對儒家“詩教”表示不滿。部分詩篇對漢儒和程朱理學進行抨擊,並宣稱“《六經》盡糟粕”(《偶然作》)。所作詩歌,多抒發其閒情逸緻。又能文,所作書信頗具特色。所著有《小倉山房集》及《隨園詩話》、《子不語》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