渦陽天靜宮

渦陽天靜宮

安徽渦陽縣天靜宮坐落渦陽縣城北閘北鎮的鄭店村,距縣城中心五公里。是北宋時期神仙家假造的李母感星之所(李母指老子的母親。老子,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人),與老子出生地鹿邑太清宮同時並存的宮觀,北宋賈善翔《猶龍傳》、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南宋謝守灝《混元聖紀》、宋末元初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等史料對此均有記載。明朝皇帝朱棣在此發跡給老子許願,果登基稱帝,依願擴大重修天靜宮,使天靜宮達到歷史上最輝煌時期,後逐漸敗落。此宮南臨渦河,三面環繞武家河,北枕龍山之峰,可謂撫山枕水之地,鍾靈毓秀之鄉。天靜宮始建於東漢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始稱老子廟。蓋因桓帝夢見老子降於殿廷,乃頒旨在老子故里建廟立祠,祀奉老子。並命陳相邊韶撰《老子銘》碑。此後,曹魏黃初三年(222年),隋開皇元年(581年),都奉敕修建過,廟的規模漸大。李唐王朝,以老子為始祖,尊崇之極,屢加冊封,並尊此廟為祖廟,大興土木,隆重興建。

渦陽縣天靜宮

渦陽縣天靜宮(太清宮),是中國先秦偉大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道教鼻祖老子的誕生地、道教之祖庭。它坐落在渦陽城北的閘北鎮鄭店(正殿的諧音)村,距縣城中心五公里。此宮南臨渦河,三面環繞武家河(古之谷水),北枕龍山之峰,可謂撫山枕水之地,鍾靈毓秀之鄉。天靜宮始建於東漢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始稱老子廟。蓋因桓帝夢見老子降於殿廷,乃頒旨在老子故里建廟立祠,祀奉老子。並命陳相邊韶撰《老子銘》碑。此後,曹魏黃初三年(222年),隋開皇元年(581年),都奉敕修建過,廟的規模漸大。李唐王朝,以老子為始祖,尊崇之極,屢加冊封,並尊此廟為祖廟,大興土木,隆重興建。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太宗貞觀六年(627年)、高宗乾封元年(666年)、武周光宅元年(684年),曾相繼於此建設宮闕殿宇,其金碧輝煌,宏偉壯麗,不遜於帝王之都。玄宗天寶二年(743年)欽封此宮為太清宮。唐末毀於兵火,幾成廢墟。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至天禧二年(1018年)間奉敕重建,宮貌比唐時有加。翰林學士盛度撰碑。靖康之亂中,先遭兵劫,後遭火患,宮觀面目全非。金代雖屢加修建,與唐宋盛時相比,規模差之甚遠。元世祖以來,道教再度興盛,此宮得之新建,並根據道教教義易名為天靜宮。至順三年再次大規模敕建,天靜宮重現昔日巨觀。翰林學士張起嚴為此撰文立碑,碑文載入多種典籍方誌。明正德崇幀年間和清康熙八年均進行過裝修。時至乾嘉年間,尚稱殿宇弘深,規模整麗,中塑聖像,道氣清嚴。清末戰亂頻仍,殿宇日趨頹廢,始有"燒丹灶冷余荒草,問禮堂空剩石牛"之嘆。

歷史

天靜宮在唐宋鼎盛時期,規模宏大,建築輝煌,布局恢廓,風光秀麗,環境清幽,海內無匹。元、明兩代,宮觀尚蔚為壯觀,老君殿居中,高大崇隆為宮中主殿。其東有天齊廟、問禮堂,南有流星園、聖母殿、九龍井,西有太霄宮、玉皇殿,北有三清殿等。此外,靈官堂、誦經堂、鐘樓、井亭、客房、道士舍、庖、庫庾、廄,無不畢具。楹柱有一百多個。占地三千畝,食業數千人。宮中殿閣林立,松柏交翠,莊嚴肅穆,氣勢非凡,堪稱中華道觀之最。現在的天靜宮尚存有天靜宮、天齊廟、九龍井、老子娘墳等多處於老子有關的建築和遺蹟。天齊廟又稱東嶽廟、老子“老廟”,是元代天靜宮建築群舊址中保存至今、結構完好的地面建築。
為了紀念一代哲人老子,弘揚道家文化,搶救和恢復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擴大與世界文化交流,在港、澳、台和海外重德尊道人士的鼎力贊助下著手修復天靜宮,於老子則為紀念聖地,於道學則為研究中心,於道教則為天下祖庭。經過數年努力,老君殿、三清殿、靈宮殿、天師殿、重陽殿、財神殿、元辰殿、老祖殿、慈航殿、呂祖殿、東嶽廟等十餘座殿堂己相繼展開和完成,老子故里天靜宮又復屹於古相大地,重現昔日風采。天靜宮建築群是老子故里的主體標誌性建築,目前已完成了老君殿、道觀中軸線上的靈觀殿、三清廟等殿堂的建築。老君殿是天靜宮的主殿,按照到焦祖庭的規模及宋代規制修復,九脊重檐,東西長47米,南北深28米,殿高23.75米,立於2米高的崇台上,堪稱道觀第一殿。殿內屹立老子、尹喜、東華帝君三尊青銅像,其中老子像高5.5米,重6000千克,目前為國內最大的老子銅像,堪稱中華第一。九龍井是天靜宮建築群中的又一主要景觀,現已探明九龍井位於天靜宮圍牆的東側,其中一口井經考古鑑定,系春秋時期的“瓦圈井”,如今已修建了井亭,加以保護,九龍井堪稱中華第一,是老子故里在渦陽的有力佐證。
氣勢輝煌,堪稱華夏道觀之首的天靜宮今年擬上馬三期工程,三期工程重點建設內容主要是保護九龍井,恢復古流星園,再現老子出生時的情景。目前天靜宮按照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的標準,不斷完善各項基礎設施,提升服務功能,不久的將來,老子故里將成為亳州市、安徽省乃至全國的著名旅遊勝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