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靜宮

天靜宮

天靜宮坐落在老子故里安徽渦陽縣渦北街道鄭店村,是中國偉大思想家、哲學家、道教鼻祖老子的誕生之地。天靜宮始建於東漢延熹八年(165年)初稱老子廟。因漢桓帝夢老子降於殿廷,乃頒旨在老子故里,建廟祭祀,命陳國丞相邊韶撰《老子銘》碑文。北宋賈善翔《猶龍傳》、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南宋謝守灝《混元聖紀》、宋末元初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等史料對此均有記載。明朝明成祖朱棣曾在此養兵,未發跡時給老子許下願,後成功登基稱帝,依願擴大重修了天靜宮,輝煌後逐漸敗落。天靜宮現為國家4A級風景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天靜宮天靜宮

天靜宮始建於東漢延熹八年(公元165年),蓋因桓帝夢見老子降於殿廷,乃頒旨在此立祠祀奉,始稱老子廟。

曹魏黃初三年(222年),老子廟進行大規模修繕。

隋開皇元年(581年)奉敕修繕。

乾封元年(666年)二月,唐高宗自泰山前來此朝謁,上尊號“尊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欽賜廟額為“太清宮”並尊此廟為祖廟。

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宋真宗至此,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撰《御製朝謁太清宮並序》。

天禧二年(1018年),奉敕重建,翰林學士盛度撰碑。

明永樂元年(1403年),燕王朱棣登基,派人將渦陽天靜宮廟宇重新翻蓋、重塑了老君爺金身。明壽州方震孺撰《天靜宮重修碑》。

清朝末葉至民國時期,天靜宮因兵匪劫掠,於戰火之中,損毀殆盡,狼籍不堪。

解放前,軍閥混戰,國民黨軍渦北區分隊尹松的部下,竄據殘存殿宇,道教全真龍門派十九代道士鄭元修、二十代道士馬明德等拚死護廟,依然被毀。

1948年,天靜宮僅剩東側的東嶽天齊廟得以保存。

建國初期,天靜宮被改作學校。

1991年,安徽省考古所對天靜宮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天靜宮遺址考古發掘小結》顯示,天靜宮考古發掘出一座完整的宋代“老君殿”基址。

1993年5月28日,台灣道教學院教授、馬炳文道長;香港道教學院院長、香港青松觀觀主候寶垣道長;香港譚兆慈善基金會長譚兆三位大德善士籌資興建天靜宮。

2007年,亳州市人民政府和安徽省文化廳在渦陽天靜宮成功舉辦“中國·渦陽首屆老子文化節”。

規模格局

建築規模

天靜宮占地三千多畝。其以眾多的殿堂為主體建築群,殿堂周圍附帶有長廊、綠化地、會仙橋等。老君殿、三清殿、靈宮殿、天師殿、重陽殿、財神殿、元辰殿、老祖殿、慈航殿、呂祖殿、東嶽廟等十餘座殿堂己相繼展開和完成。

建築格局

天靜宮天靜宮
天靜宮的整體格調的基礎也是“無為”,天靜宮全局分中路和東、西三路。走進中路,天靜宮以一條中軸線貫穿,在該中軸線上,前後分別為山門、靈官殿、老君殿以及三清殿。天靜宮的西方,從前到後依次為老祖殿、元辰殿、財神殿以及重陽殿。天靜宮的東面從前到後依次為客堂、呂祖殿、慈航殿以及天師殿。在山門和靈官殿之間為會仙橋。會仙橋長9米,寬兩米。橋下為許願池,池東西長18米,南北寬2米,深4米,供香客和遊人許願。老君殿東有東嶽廟、聖母殿、流星園及九龍井。西有講經堂及藏經閣。道路交叉錯綜,從每條路出發都能到達各個殿堂。天靜宮中的長廊群全長為1800餘米,高為3米,寬2.5米,頂部呈人字形,敷灰筒瓦。長廊有數百對廊柱,均為紅色的。長廊隨地勢起伏,遠看像是拔地而起,它將宮中的殿堂連為一體。

景觀景點

老君殿

老君殿是天靜宮的主殿,按照道教祖庭的規模及宋代規制修復,九脊重檐,東西長47米,南北深28米,殿高23.75米,立於2米高的崇台上,堪稱道觀第一殿。殿內屹立老子、尹喜、東華帝君三尊青銅像,其中老子像高5.5米,重6000千克,為國內最大的老子銅像。

三清殿

主要供奉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正中間的是元始天尊,他左手虛拈,右手虛捧,象徵著世界的原始狀態;他的左邊是靈寶天尊,手中捧著一個陰陽鏡,象徵著世界剛剛走出混沌時的狀態;右邊是道德天尊,手裡拿著一把畫有陰陽鏡的扇子,象徵著世界被創造最初的狀態。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徵,三清殿也進一步闡述了道教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哲學思想。

文物遺存

流星園

1991年2月,發現古流星園遺址,出土“古流星園”和“老子故里”古石匾額各一塊;關於流星園,許多志書上都有記載,即“有星突流於園,老子因而降誕”等。九龍井是歷史的見證,它環列於流星園中,這兩大與老子生地密切相關的景觀,皆在渦陽太清宮被發現,為老子出生於此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後人將老子誕生處稱之為“流星園”,卻是載入史冊的事實。渦陽縣不僅勘查出流星園舊址,且出土“古流星園”石匾額一塊,還有“老子”殘額半塊,所缺部分顯然是“故里”二字,這些都是鹿邑太清宮所沒有的,正因為這兩大景觀為它處所沒有,故稱之為標誌性景觀。

九龍井

1992年8月,九龍井在古流星園遺址周圍相繼出土,其中一眼為春秋時期的瓦圈井,共17層,其餘八眼曾在漢、宋時修整過,印證了“萬鶴翔空,九龍吐水,以浴聖姿,龍出之處,因成九井”的古籍記載;九龍井的來歷亦與一個神話傳說有關。《正統道藏·猶龍傳》云:老子降生時“萬鶴翔空,九龍吐水,以浴聖姿,龍出之處,因成九井。在原流星園址,共發現九口古井,已清理其中一口,而且其中有一眼井是春秋時期的瓦圈井。瓦圈井是通過中國科學院用碳14測定為春秋時期,這口井稱之為是“天下第一井”,其他8口井中有3口經漢代修整過,其餘5口在宋代曾重新修築,現在為亳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孔子問禮碑

古碑高1.5米,寬0.5米,厚0.2米,右上角殘缺,但圖像依然清晰。正面圖像為三層,其中上部圖像為三人站立;中部圖像為兩位主人,左一人為側面,跪坐,雙手向前高舉,作拜見狀,右一人為正面,坐相;下部為一盛器,顯示了拜見的禮物:雁、鯉魚各一雙,乾肉一束等,碑的背面為龍形圖案。孔子曾讚嘆老子為“猶龍”,而碑的背面恰好為龍。碑的正面上面三人,應該是孔子隨行的學生。該石碑現存於渦陽老子博物館(東嶽廟)內。

文物價值

天靜宮天靜宮
文化:天靜宮作為道家祖庭,老子出生地為傳播了道家文化。渦陽天靜宮自漢以後,歷代帝王均頒旨修葺,規模漸大。天靜宮作為中華文化的物質載體,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了老子的“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的人文思想,激勵更多人關注老子、關注老子文化、使老子文化思想發揚光大。同時天靜宮作為對台交流基地,為大陸和台灣的友好交流起到了橋樑和紐帶的作用。

建築:天靜宮台基遺址、九龍井、問禮碑的發掘與史書記載相吻合,其中九龍井其中一口春秋瓦圈井,被譽為天下第一井,獨特的構造為古井研究提供了實例,天靜宮遺址所發掘的瓦當,屋脊神獸都代表著漢代建築最高水平。天靜宮的原址復建再現了天靜宮的輝煌,也成為中國道教第一宮觀。

人文歷史

天靜宮天靜宮
據明朝正野兩史考證,公元1368年,明朝皇帝朱元璋一統江山,建大明改元洪武定都奉天(今南京),朱元璋生有26個皇子,除第九子和第二十六子早亡外,至其立國前共存二十四個兒子,因其馬皇后所生太子朱標作事優柔軟弱,翁貴妃所生的四皇子朱棣英勇神武,朱元璋有意立為皇儲,遭馬皇后反對。

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身體虛弱多病,朝中大事全由馬皇后處理,所以馬皇后利用這個機會,以分封諸王屏藩皇室為藉口,夜封十王,把朱元璋二十四個皇子中,其他貴妃所出的九個皇子一個皇孫分封成藩王,其中把朱元璋最為看好的、翁貴妃所生的英勇神武的四皇子朱棣,封成燕王,並與國舅馬蘭、京營殿帥駙馬韓金虎串通一氣,假傳聖旨,令其領三千人馬既時離開京城,掃蕩北元殘餘。

馬皇后令燕王(朱棣)掃北,表面上名正言順,實則是想把四皇子燕王(朱棣)趕出南京,以清除太子朱標身邊的對手,聖旨難違,燕王(朱棣)叩別皇宮,領著三千人馬,離開京城,說是三千人馬,其實是老的老、小的小,老的不能騎馬、小的拿不動刀槍,面黃肌瘦,皆是病夫,甲仗不全,器械短缺,裝備不整,毫無戰力,怎么掃北,就是想至燕王(朱棣)於死地,這燕王(朱棣)領著三千老少不齊的人馬,根本無法作戰,離開京城後,便在渦陽屯田養兵。。燕王(朱棣)在渦陽屯田養兵近十年,招兵買馬,糧草豐足,京城帶出三千人馬中的老兵死了,年齡小的也長大了,軍威勢力大增,揮兵北進時,燕王(朱棣)跪在老君像前許了個願,說本王如果掃北成功,有朝一日能登上帝位,便給老君爺翻蓋廟宇、重塑金身。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後,燕王(朱棣)在向北掃滅元朝殘餘勢力的過程中,勢力逐漸發展壯大,雄居北京。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標病死後,朱元璋、馬皇后便立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儲。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駕崩,朱允炆(即建文帝)即位後,便對二十五位雄踞全國各地當藩王的皇叔厲行削藩。 因為燕王(朱棣)實力最強,又有圖謀,未敢向他動手,決定先削去了周王、齊王的藩位,剪去燕王(朱棣)的手足,然後向燕王(朱棣)開刀,在洪武三十一年八月至第二年(即建文元年)元月不到一年時間裡先後削去了周、湘、齊、代、岷五個親王的爵位,廢為庶人。

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六日,燕王(朱棣)因削藩刺到了自己的痛處,撕下了假面具,為了萬世矚目的帝位,也為了自保,揭竿而起,擒殺了北平路指揮使謝貴,布政使張丙,一場奪帝之戰拉開了大幕。

燕王(朱棣)起兵為證明行動的正義,引用朱元璋的《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作為理由,說齊泰、黃子澄是奸臣,須加誅殺。自稱舉兵為“靖難”,所以後世史書稱這場王室內部的奪權鬥爭為“靖難之役”。

經三年多“靖難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元月十三日,燕王(朱棣)率兵從北平(今北京)打到南京城下。降將打開金川門,迎朱棣進城,燕王(朱棣)榮登皇位(即永樂大帝),就這樣一場為時四年的叔侄奪帝大戰,以燕王(朱棣)的全勝而結束。

燕王(朱棣)登上了權力的巔峰後,不忘在渦陽天靜宮許下的願,便派人將渦陽天靜宮廟宇重新翻蓋、重塑了老君爺金身。這段緣份使得渦陽天靜宮名聲鶴起,成為當時顯耀一時的道教祖庭。

當時的明王朝歷代皇帝均對永樂皇帝的發跡地——天靜宮興建有加,至明朝末葉天靜宮仍規模宏大,建築輝煌,布局恢廓,風光秀麗,環境清幽,海內無匹,宮觀蔚為壯觀,老君殿居中,高大崇隆為宮中主殿。其東有天齊廟、問禮堂,南有流星園、聖母殿、九龍井,西有太霄宮、玉皇殿,北有三清殿等。此外,靈官堂、誦經堂、鐘樓、井亭、客房、道士舍、庖、庫庾、廄,無不畢具,楹柱有一百多個,廟地三千畝,食業數千人,宮中殿閣林立,松柏交翠,莊嚴肅穆,氣勢非凡,堪稱中華道觀之最。而鹿邑的老子在當時並沒有修建。

到了清朝末葉至民國時期,天靜宮因兵匪劫掠,於戰火之中,損毀殆盡,狼籍不堪。解放前,軍閥混戰,國民黨軍渦北區分隊尹松的部下,竄據殘存殿宇,道教全真龍門派十九代道士鄭元修、二十代道士馬明德等拚死護廟,至1948年,僅剩天靜宮東側東嶽天齊廟得以保存,解放後改作學校。此後天靜宮興建有加。

為了紀念一代哲人老子,弘揚道家文化,搶救和恢復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擴大與世界文化交流,在港、澳、台和海外重德尊道人士的鼎力贊助下著手修復天靜宮,於老子則為紀念聖地,於道學則為研究中心,於道教則為一景點。經過數年努力,老君殿、三清殿、靈宮殿、天師殿、重陽殿、財神殿、元辰殿、老祖殿、慈航殿、呂祖殿、東嶽廟等十餘座殿堂己相繼展開和完成,天靜宮又復屹於古相大地,重現昔日風采。天靜宮建築群是主體標誌性建築,老君殿、道觀中軸線上的靈觀殿、三清廟等殿堂的建築。老君殿是天靜宮的主殿,按照道教祖庭的規模及宋代規制修復,九脊重檐,東西長47米,南北深28米,殿高23.75米,立於2米高的崇台上,堪稱道觀第一殿。殿內屹立老子、尹喜、東華帝君三尊青銅像,其中老子像高5.5米,重6000千克,目前為國內最大的老子銅像。

帝王朝拜

東漢延熹八年(公元165年),蓋因漢桓帝劉志夢見老子降於殿廷,乃頒旨在此立祠祀奉(始稱老子廟),並派人前來朝拜。

唐宋諸多帝王曾多次躬臨渦水之濱,恭謁老子降誕聖地。唐高宗於乾封元年(666年)二月,自泰山前來此朝謁,上尊號“尊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

宋真宗於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八月一日,“以來春親謁亳州太清宮”,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宋真宗至此,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撰《御製朝謁太清宮並序》。

建文四年(1402年)元月十三日,燕王朱棣率兵從北平(今北京)打到南京城下。降將打開金川門,迎朱棣進城,燕王(朱棣)榮登皇位(即永樂大帝),就這樣一場為時四年的叔侄奪帝大戰,以燕王(朱棣)的全勝而結束。燕王(朱棣)登上了權力的巔峰後,不忘在渦陽天靜宮許下的願,便派人將渦陽天靜宮廟宇重新翻蓋、重塑了老君爺金身。這段緣份使得渦陽天靜宮名聲鶴起,成為當時顯耀一時的道教祖庭。

文化交流

老子廟會

廟會盛況廟會盛況

渦陽老子廟會是紀念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道教鼻祖老子。老子廟會起於唐代,唐文宗開成五年(840年)庚申敕老子誕日(二月十五日)為降聖節,此後信眾雲集,廟會日久成形。老子廟會從起源至今,保留了民族、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的原生態,以其獨有的內容和基本特徵及其傳承歷史,在中國廟會文化中具有獨特性,發掘、搶救和保護老子廟會,對於擴大老子文化在民間的影響,對於傳承老子文化,豐富、完善中國廟會文化內涵,研究、推動中國廟會文化傳承和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珍具有重要作用。為弘揚老子文化,宣傳老子故里,打好老子品牌,豐富民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渦陽縣將在該縣渦北街道鄭店——天靜宮舉辦老子廟會。

渦陽縣老子廟會恢復於1998年,已成功舉辦數屆老子廟會,每屆老子廟會都吸引眾多遊客和海內外道教信徒前來觀光拜謁,首屆老子廟會遊客超過30萬人,對推動老子文化的傳承和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老子傳說故事

2014年11月11日,《老子傳說故事》被列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對台交流

2016年12月2日,“尋道渦陽”道家文化交流暨安徽省對台交流基地揭牌儀式在天靜宮舉行。

旅遊信息

門票信息

優惠政策

A.免票政策:兒童身高1.2米以下免費;軍人、殘疾人、記者等憑有效證件免票。

B.優惠政策:兒童身高1.2以上學生憑學生證購景區優惠票(上述優惠政策,需到景區自行購買)。

溫馨提示

①預訂門票為景區內參觀。

②門票當天有效,出園需入園,請再次購票。

③為保證取票、入園順利,預訂時請務必填寫真實姓名、手機號碼等信息。

交通信息

自駕路線

合肥:蚌合高速——滁新高速——濟廣高速——亳蚌高速——S202

南京:寧洛高速——蚌寧高速——合徐高速——宿登高速——S202

鄭州:連霍高速——隴海立交橋——濟廣高速——亳蚌高速——S307——S202

武漢:滬陝高速——濟廣高速——亳蚌高速——S308——S202

菏澤:濟廣高速——亳蚌高速——S307——S202

盤點安徽旅遊景點

微百科:安徽百科

安徽省位於華東腹地,跨長江、淮河中下游,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河南, 南鄰江西,北靠山東。

更多安徽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微百科:安徽百科

亳州旅遊景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