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東寺

清真東寺

清真東寺清真東寺位於瀋河區市府大路東寺巷2號。始建於(嘉慶八年)(1803)。光緒十七年(1891)、1920年、1935年先後進行維修擴建,逐漸形成規模,占地2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900平方米。

基本信息

簡介

清真東寺清真東寺

清真東寺位於瀋河區市府大路東寺巷2號。始建於(嘉慶八年)(1803)。光緒十七年(1891)、1920年、1935年先後進行維修擴建,逐漸形成規模,占地2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900平方米。

結構

寺院坐西朝東,主要建築有大殿、望月樓、講堂、宣講所、沐浴室、殯殮室等。大殿為磚混結構,水泥牆面,正面辟三個拱券形門,是教徒進行禮拜的場所。殿前台階六級,台基上建抱廈。抱廈由四根水泥圓柱支撐,圓柱頂部希臘柱頭,上承陽台。大殿各是一重平面呈六邊形的望月樓,是傳統式的木構架建築,三重檐,攢尖頂。一、二層是青磚牆,無柱,開六角形花窗,第三層是木構架,梁枋彩畫,樓頂置新月一彎,高高聳起。該寺歷史悠久,保存較好,現為瀋陽市伊斯蘭經學院所在地。

瀋陽清真東寺

清真東寺位於瀋河區市府大路東寺巷2號。始建於(嘉慶八年)瀋陽清真東寺 ,占地2.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900平方米。寺院坐西朝東,主要建築有大殿、望月樓、講堂、宣講所、沐浴室、殯殮室等。大殿為磚混結構,水泥牆面,正面辟三個拱券形門,是教徒進行禮拜的場所。殿前台階六級,台基上建抱廈。抱廈由四根水泥圓柱支撐,圓柱頂部希臘柱頭,上承陽台。大殿各是一重平面呈六邊形的望月樓,是傳統式的木構架建築,三重檐,攢尖頂。一、二層是青磚牆,無柱,開六角形花窗,第三層是木構架,梁枋彩畫,樓頂置新月一彎,高高聳起。該寺歷史悠久,保存較好,現為瀋陽市伊斯蘭經學院所在地。

沔城清真東寺

,清真東寺

沔城清真東寺中國伊斯蘭教清真寺。位於湖北沔陽(今仙桃市)沔城回族鎮七里城。相傳始建於明洪武年間。據《沔陽州志》載:康熙年間,沔陽境內已形成“回漢雜居”局面。另據《馬氏宗譜》(銅柱堂本)記載:馬氏三世祖馬仲卿,於順治四年(1647)由西安“販毛布貿易湖廣。夫長驅至楚”,“至沔邑鳳凰台棲息。因七里城有清真寺,遂移茲土。買置房屋以落籍”。故該寺最遲當建於明末,是湖北境內最早的清真寺之一。寺門向東,呈“八”字形,兩座1米多高的石獅立於大門兩側,寺門之上高懸“古清真寺”巨幅匾額。屋頂築望月樓。高9米餘。大殿系雙重合檐宮殿式建築,正上方和兩側牆上的巨幅橫額為綠底金面的阿拉伯立體金字,上書“清真言”、“讚詞”和“祈禱詞”等。禮拜殿可容納千餘人同時禮拜。殿前遊廊與明五暗七的南北講堂相連,錯落有致。總面積約4500平方米,建築面積2682平方米。整個建築規模宏偉,布局嚴謹,樸素典雅。該寺歷經滄桑。於1941年被國民黨軍隊縱火焚毀。寺內所存《古蘭經》、聖訓抄本、經籍以及伊斯蘭教期刊和建寺以來各種碑刻等,亦遭破壞。

山界回族鄉民族村清真寺

清真東寺位於山界回族鄉民族村。建於清雍正五年(1727年),占地面積336平方米。坐西朝東,兩進兩廂四合院。牌樓面牆有山水、花鳥、動物泥塑,門額浮雕五龍拱聖。正中楷書陰刻“清真寺”,門聯為知名人士馬麟翼所撰並書:“為我國我民分責任;與同根同種振綱常。”禮拜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單檐硬山頂,築有弓背式封火牆。1991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臨清市慶祝清真東寺

位於臨清市城西衛運河東岸,與北禮拜寺隔路相對。是臨清三大名寺之一。始建於明成化元年(1465)。占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建築有大門、二門、。穿廳、正殿、南北講經堂、沐浴室等。正殿為宮殿式造形,殿頂呈凸安形,四角飛檐,門為落地格扇,殿內松木地板,懸阿文經字匾6塊,水彩各形阿文通天柱8根,尤為珍貴的是殿內至今保存30副綿紙壁畫,為國內同類建築中罕見。殿內聖龕兩側為阿文圓光,左側字意為:“你們進入穆斯林行列吧”,右側字意為:“你們進入主的樂園吧”。殿堂內雕樑畫棟,富麗堂煌。對廳面闊3間,進深2間,落地格扇,6門相連,8角2窗,前有門樓彩繪精雕,造形別致,上懸古匾3方,為“萬化朝真”、“一本萬殊”、“道有統宗”。整個建築融中國傳統建築藝術與伊斯蘭文化為一體,是不可多得的建築藝術精品。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營口清真東寺

營口清真寺是全國百座著名清真寺之一,也是遼寧省唯一一座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的清真寺。 營口清真寺百年滄桑。營口原有四座清真寺,即現在的營口清真寺(原稱營口清真西寺)、營口清真東寺、營口清真女寺、哈家清真寺。據《營口縣誌》記載:“前清嘉慶年間,內地回民即有遷移斯土者。鹹豐年間,來者眾,雖有清真寺,規模湫隘不堪。同治初年,天津總戍馬子文來營駐守,始於中區購地一段,擬重新修建,未果而去。馬子文(回族)為重新修建清真寺,他發動回族集資市錢1000吊,購買大車店一處(即現在營口清真寺地址),先請來一位老師傅(又稱四掌教),後請來一位阿訇,開始沐浴禮拜,給回族民眾料理民族事務。這便是營口最早的清真寺。 清光緒九年(1883年),總兵左寶貴翼長(回族)來營口統領練軍,籌辦海防,督修炮台。光緒十一年,左寶貴經過集資,在馬子文所購之地段,重建清真寺大殿五間,後殿樓亭一間,並修建大門和部分院牆,使清真寺初具規模,聘請阿訇趙瑞恆掌教。為方便回族學習文化,宣傳教義,在寺內開辦啟蒙國小,名曰“經書義學”,請回族秀才楊乃賡任教。左寶貴規定,以宰牛一頭捐錢250文作為寺院經費。對這段歷史,現藏於清真寺院內的《左寶貴功德碑》上有這樣記載:……同治年間,左冠廷軍門統領練軍來此,籌備海防,督修炮台。公餘之暇,目擊神傷,曾以儒教與吾教相互里表,意欲重修大殿,築修院牆,兼請儒師,設立義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