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清真東寺

步入大門,為一院落,南側有沐浴室。 禮拜大殿經過維修,結構比較穩固,外觀莊嚴、肅穆,南北講堂為後期建築。 禮拜大殿外,有碑數通,碑刻記載了該寺歷史沿革,惜字跡已斑駁不清。

聊城清真東寺位於聊城市東昌府區樓東大街路北禮拜寺街(當地回族稱為小禮拜寺街),現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真東寺當地俗稱聊城小禮拜寺,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由東昌府守備白粼主持興建。該寺坐西朝東,占地24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60平方米,總體布局運用中國傳統設計手法,形成幾個封閉的院落,綴以花木,山石,使寺院環境更為生色。建築組合主次分明,協調對稱,嚴格遵循伊斯蘭教的禮儀制度,設計構思十分巧妙。聊城清真東寺大門東向,門堂掛有紅底金字“清真寺”的巨匾一塊。步入大門,為一院落,南側有沐浴室。禮拜大殿面闊五間,由前後殿兩部分組成,前部為單檐硬山頂,卷棚廊,後部為重檐歇山頂,兩頂勾連搭成。禮拜大殿內前後殿之間的提門上有阿拉伯文“泰斯米”橫匾一塊,中間後牆上滿設阿文經字罩格和百字贊木質匾。殿南山牆外建望月亭。亭前院落置花壇,院南有明代七架梁三開間楠木廳一座,稱“老廳”,又名誠信堂。老廳南面的院落里有古水井一口,井旁置花壇。老廳西面附下房一間,下房南北側各有圓門通第二進院落院落。現第二進院落早已毀。在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築形式上帶有濃厚的阿拉伯裝飾風格,形成了中國式伊斯蘭教建築的獨特形式,對於研究明清時期伊斯蘭教建築及宗教史具有一定價值。禮拜大殿經過維修,結構比較穩固,外觀莊嚴、肅穆,南北講堂為後期建築。禮拜大殿兩側為南北講堂。殿外正東還有一座二層邦克樓。此樓東面有對廳一座,現保存有阿拉伯經文的古瓷器和手抄本及各種印版的經典。
除此之外,院內古柏青青,配以南北講堂及古式大門,極顯莊重、肅靜。禮拜大殿外,有碑數通,碑刻記載了該寺歷史沿革,惜字跡已斑駁不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