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陰岳飛紀念館

湯陰岳飛紀念館

湯陰岳飛紀念館是為紀念南宋民族英雄岳飛[南宋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而建立的紀念性博物館。位於河南省湯陰縣城內西南隅岳飛廟內。岳飛廟始建於明景泰元年(1450)春,經成化、弘治、正德[明武宗朱厚照年號]年間擴建,形成六進院落、90多間建築、4200多平方米的規模。

基本信息

簡介

湯陰岳飛紀念館湯陰岳飛紀念館
該館以古建築原狀,27尊塑像及現存的明、清時代近200塊碑碣石刻為主要陳列內容。碑碣中,除岳飛所書《與通判書》《出師表》《墨莊》等石刻外,多為創建、重修廟宇碑記和後人拜謁岳廟時所書鐫的詩文歌賦。其中明人董其昌、王越、陳以勤和清乾隆的碑刻為上乘之作。1982年,該館先後將東西廡及寢殿闢為《岳飛史跡陳列》《岳飛手書碑刻陳列》室,作為該館的基本陳列。
該館734冊,拓片388張,照片1251張,有關資料20餘份,國內外書的作品600餘件。岳飛廟,原名精忠廟,後也稱“宋岳忠武王廟”,是後人為紀念南宋抗金名將、我國著名民族英雄岳飛而建。岳飛(公元 1103-公元1142),字鵬舉,宋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人。20歲從軍,32歲擢節度使,累官至太尉、宣撫使、樞密副使。堅主抗金,曾四次舉兵北伐。紹興十一年遭投降派秦檜高宗殺害。年39歲。
岳飛廟址位於湯陰縣城內西南街,始建年代無考,今址是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重建,以後歷代屢有增建,逐漸成為一處完整的古建築群。現有面積4000 多平方米,殿宇建築近百間。座北朝南,外廊呈長方形。臨街大門為精忠坊,面西,木結構,斗拱型制九踩四昂重翹。坊之正中陽鐫明孝宗朱佑樘賜額“宋岳忠武王廟”,兩側八字牆上用青石碣分別陽刻“忠”、“孝”兩個大字。字高1.8米,遒勁端莊,格外醒目,過精忠坊為山門,座北朝南,三開間式建築,兩側扇形壁鑲嵌有滾龍戲水浮雕,門前一對石獅分踞左右。山門檐下一排巨匾,上書“精忠報國”、“浩然正氣”、“廟食千秋”,是當代書法家舒同、楚圖南、肖勞的手跡。山門對面為施全祠,內塑施全銅像,對祠前秦檜、王氏、万俟張俊王俊五奸黨鐵跪像呈鎮壓之勢。拾級入廟,古柏蒼勁,碑碣林立,東有肅瞻亭,西有覲光亭,儀門前兩道高大的碑牆把這裡闢作東西兩個小院。穿過御碑亭,便是岳廟之主體建築--正殿。該殿面闊五間18.30米。進深三間11.60米,斗拱型制為五踩重翹重昂,硬山式建築,高10米。體態穩重,氣勢恢宏。殿門楣上懸有五塊巨匾,分別是“乃武乃文”、“故鄉俎豆”、“忠靈示泯”、“百戰精威”、“乾坤正氣”。其中“百戰神威”和“忠靈未泯”為清帝光緒和太后慈禧所題。正殿中央為岳飛彩塑坐像,高丈余,英武魁偉,正氣凜凜。上懸“還我河山”貼金巨匾。坐像兩側鑲嵌張愛萍將軍題寫的楹聯“朱仙鎮血戰喪敵膽,風波亭長恨遺千秋”。四周牆上,懸掛著國內現代著名書畫家頌揚岳飛的書畫墨寶,內容多樣,各具物色。大殿兩側的東西廡中,現為岳飛史跡陳列室。
大殿後院,是寢殿、岳雲祠四子祠岳珂祠孝娥祠。寢殿內陳列著著名的書法珍品《出師表》石刻。人們常在這裡流連忘返,欣賞讚嘆其精湛的書法藝術。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對文物的保護管理工作。1952年11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返應變途中路過湯陰,專門停車察看了火車站的“岳忠武王故里碑”,詢問岳飛廟的情況,做了有關岳廟保護方面的指示。1958年,湯陰縣建立岳飛紀念館。

內景

湯陰岳飛紀念館湯陰岳飛紀念館

岳飛廟全稱“宋岳忠武王廟”,始建於明景泰元年(1450年),後世多有修葺。現存精忠坊、山門、施全祠、儀門、肅瞻亭、覲光亭、御碑亭、正殿、賢母祠、八公祠張憲祠、岳雲祠、四子祠、孝娥祠、岳珂祠三代祠等。

精忠坊又名欞星門。整體為木製結構。雄偉奇特、瑰麗壯觀,兩旁扇壁牆之上,分別嵌有“忠”、“孝”石刻大字。額坊上鐫刻著“宋岳忠武王廟”。

山門古樸端莊,門兩側青龍蟠壁、雄獅威踞。山門上懸“浩然正氣”、“精忠報國”、“廟食千秋”三塊巨匾。

施全祠石壁鑲嵌著“盡忠報國”朱紅石刻大字。祠內懸“宋義烈將軍施全祠”橫匾。施全像位於中央,頭戴兜鍪,身著鎧甲,手舉利劍,對奸臣秦檜和其妻王氏、万俟、張俊、王俊跪像呈鎮壓之勢,五跪像個個蓬頭垢面,袒胸露臍,反縛雙手。施全原是小軍官,因對秦檜謀殺岳飛極為仇恨,行刺秦檜,未中被縛遇害。施全像左側是悄悄埋藏岳飛屍體的獄卒隗順塑像。施全祠兩側耳房內,有岳飛部卒牽馬倚立的塑像。

肅瞻亭、覲光亭位於山門內東西兩院,是為拜謁岳飛的人們正冠整衣和觀花啜茗而建。御碑亭位於儀門與正殿之間,是為保護和貯放乾隆皇帝1750年秋為岳飛廟題的詩碑而建,雍容華麗,構造別致。正殿是岳飛廟的主體建築,巍峨莊嚴,氣勢恢弘,殿頂碧瓦鑲嵌,輝煌絢麗。殿內彩繪樑柱,甚為壯觀,岳飛彩塑坐像端居正中,英武魁偉,坐像上方懸“還我河山”貼金巨匾。

賢母祠原名寢殿。內置岳飛和李氏夫人塑像,現塑有岳母刺字組塑,並陳列了岳飛“還我河山”、“墨莊”、“出師表”等碑碣。

八公祠位於正殿東側,原是紀念為岳飛辯誣鳴冤的韓世忠、何鑄、李若朴等人而設。現闢為周侗祠、宗澤祠、韓世忠祠、何鑄祠。

張憲祠位於殿西側,現闢為岳飛部將祠,塑有牛皋楊再興徐慶等十位岳飛的愛將。整個岳飛廟建築布局嚴謹,殿堂雄偉,亭閣秀麗,碑碣如林。現存的200餘塊明、清碑刻和東院的當代名人碑廊相映生輝,極富書法藝術價值。

陳列部分有《岳飛廟原狀陳列》《岳飛史跡陳列》《岳飛手書碑刻陳列》《歌頌岳飛書畫陳列》等。《岳飛史跡陳列》利用聲、光、電、電晶體、布景箱等現代技術,配繪畫、圖片、複製品等,展現了岳飛光輝燦爛的一生。

岳飛簡介

湯陰岳飛紀念館岳飛
岳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人,生於貧困農家,十分勤奮好學。19歲時,他投軍抗遼,其後因父喪而退軍還鄉守孝。欽宗靖康二年(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岳飛便再次投軍,開展了他抗擊金軍的戎馬生涯。
岳飛投軍後,很快便因屢立軍功而得到晉升。這時宋首都汴京(亦稱汴梁,即今河南省開封)被金兵重重圍困,岳飛隨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金兵。同年,金兵攻陷汴京,將徽、欽二帝擄去,史稱「靖康之難」,北宋至此滅亡。
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趙構登基,遷都臨安,建立南宋,是為高宗。愛國心切的岳飛上書高宗,要求收復失地,可惜被高宗拒絕,最後更被革職。岳飛並沒因此而放棄,改投河北都統張所靡下,在太行山一帶大破金人。不久後,他又重歸宗澤軍中,屢建奇功。
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由金將兀朮統領的金兵再次南侵,留守汴京的杜充率兵逃走,作為部下的岳飛只好無奈跟隨南下。秋天,改任建康留守的杜充再次不戰而降,金兵得以長驅直進,高宗被迫流亡。岳飛見形勢危急,於是率軍堅拒金兵,在牛頭山設下埋伏,大破兀朮,收復建康,迫使金兵北返,而岳飛亦因此聲名大噪,被升任為通州鎮撫使,並建立起抗金的軍隊「岳家軍」。
由於軍功顯赫,所以得到高宗嘉許,贈以寫上「精忠岳飛」四字的錦旗。紹興六年,已收復不少土地的岳飛決定再次北伐,但由於缺乏糧草和援兵,最後只好撤退。
紹興九年,高宗與金議和,令岳飛感到氣憤難當。第二年,兀朮再次南侵,岳飛奉命出兵反擊,在郾城大破金精銳鐵騎兵「鐵浮圖」和「拐子馬」,進駐朱仙鎮,惜宰相秦檜主和,連發十二道金牌命岳飛退兵。返京後,岳飛被解除兵權,其後更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誣陷而死。這一代愛國名將,死時只有三十九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