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柳條邊

清代柳條邊,,因是在用土堆成的寬、高各三尺的土堤上植柳條,故又稱柳條邊。柳條邊是清廷為維護“祖宗肇跡興王之所”、“龍興重地”而修築。

清代柳條邊

釋義

是一條用柳條籬笆修築的封禁界線。又名盛京邊牆,柳牆、柳城、條子邊。遼河地區和吉林部分地區,是滿族貴族的發祥地。遼河平原的肥田沃土絕大部分是旗地,不容其他民人染指。為了保護滿洲皇室之“龍興重地”和獨占東北的經濟利益,限制各族人民往來,清統治者在盛京、寧古塔和內蒙古幾個行政區的分界線上修築了柳條邊。柳條邊的修築辦法,是先用土堆成寬、高各 3 尺的土堤,堤上每隔 5 尺插柳條 3 根,各根柳條間再用繩子連結橫條柳枝,即“插柳結繩”。土堤的外側,再挖掘深壕,以禁行人越渡。柳條邊有老邊、新邊之別。老邊又稱盛京邊牆,建於遼河流域,南起鳳凰城(今遼寧鳳城)西南,北到開原附近的威遠堡,再折而轉向西南,直到山海關與長城相接,長約 1950 余華里。是順治初年到十八年(1661)完成的。吉林地區的柳條邊修築時間稍晚,故稱新邊,是從威遠堡向東北方向修到法特哈(今吉林市北法特)。

歷史

康熙年間,由於戶口繁生,邊內旗地不足,又擴展柳條邊。在柳條邊上,初設 21 個邊門(即關卡),展邊後改設 20 個,盤查過往行人,凡進出邊門進行生產的各族居民,必須持有證明,從指定的關卡驗證進入,否則就以私入禁地論罪。清統治者修築柳條邊還有一層深意,企圖藉此禁止漢人進入滿族聚居區,防止滿族漢化,保持滿洲的“國語騎射”習俗。邊內外的皇族圍場和人參、貂皮、珍珠等產地均為禁區,不許邊民自由出入,私自采捕。但是隨著各族人民不斷鬥爭及經濟、文化發展的實際需要,封禁界線漸被突破,到乾隆年間,柳條邊已形同虛設。清人楊賓著有《柳邊紀略》一書,可以參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