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作品名稱】淡淡的血痕中
【創作年代】1924年9月24日
【作者姓名】魯迅
【文學體裁】散文詩
【文章收錄】《野草》
作品注釋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九日《語絲》周刊第七十五期。
作者在《〈野草〉英文譯本序》中說:“段祺瑞政府槍擊徒手民眾後,作《淡淡的血痕中》”。
〔2〕“天之僇民”語出《莊子·大宗師》。僇,原作戮,僇風,受刑戮的人、罪人
作品簡析
《淡淡的血痕中》這篇文章,出自魯迅著名的散文詩集《野草》。大家對舉世聞名的“三·一八”慘案,我想,是不會陌生的。在一種憤怒的心境下,魯迅於短短的幾十天的時間裡連續寫下了《無花的薔薇之二》、《死地》、《可慘與可笑》、《記念劉和珍君》、《空談》、《如此“討赤”》等雜文和散文。到了四月八日,魯迅在避難的居處又寫了這篇充滿戰鬥的抒情散文《淡淡的血痕中》。
魯迅開門見山就指出,“目前的造物主,還是一個怯弱者”。造物主也就是自然界,一直在暗暗地製造著災難,製造著罪惡,給人類帶來無盡的痛苦。同時又害怕人類遭受痛苦覺醒後起來鬥爭,於是又想著法子讓飽受不幸的人類不斷地淡忘這種災難、罪惡、痛苦:
“他暗暗地使天變地異,卻不敢毀滅一個這地球;暗暗地使生物衰亡,卻不敢長存一切屍體;暗暗地使人類流血,卻不敢使血色永遠鮮穠;暗暗地使人類受苦,卻不敢使人類永遠記得。“
這一段文字的含義是深刻的。造物主可以暗暗地使天地發生自然的變化,卻不敢毀滅這個充滿不平和罪惡的世界;造物主暗暗地使生物逐漸走向衰老死亡,卻不敢長存一切屍體以作為殺人者的證明;造物主暗暗地使統治者任意屠殺善良的人類而流血,卻不敢使血色永遠鮮穠以喚起人民反抗;造物主暗暗地使被壓迫的人民受盡苦痛,卻又用時間的流駛衝去人們的記憶,不敢使人們永遠記得痛苦,而進行復仇的戰鬥。
魯迅不僅指出了造物主不斷地給人類製造災難痛苦而又害怕人類起來反抗的怯弱劣性,而且進一步指出了造物主還造就了一部分麻木的庸人:
“他專為他的同類——人類中的怯弱者——構想,用廢墟荒墳來襯托華屋,用時光來沖淡苦痛和血痕;日日斟出一杯微甘的苦酒,不太少,不太多,以能微醉為度,遞給人間,使飲者可以哭,可以歌,也如醒,也如醉,若有知,若無知,也欲死,也欲生。他必須使一切也欲生;他還沒有滅盡人類的勇氣。”
這裡的“人類中的怯弱者”當是那麻木的苟且偷生的人。這些人看見華屋的生活便將廢墟和荒墳給忘記了,隨著時光的流逝,也將過去的傷痛和血痕淡忘了,在一杯微甘的苦酒中生活著。他們可哭可歌、如醒如醉、若有知若無知、欲生又欲死。不問今年是何年,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不明人生真正意義今生是來做什麼的,他們糊裡糊塗地生活著。
魯迅先生的筆並沒有就此而止。在先生看來,這些庸人已將自己的麻木發展到了明知心有苦痛心有莫大的不該背負的委屈卻甘心隱忍這種苦痛酸辛的可憐可哀的地步了:
“幾片廢墟和幾個荒墳散在地上,映以淡淡的血痕,人們都在其間咀嚼著人我的渺茫的悲苦。但是不肯吐棄,以為究竟勝於空虛,各各自稱為“天之戮民”,以作咀嚼著人我的渺茫的悲苦的辯解,而且悚息著靜待新的悲苦的到來。新的,這就使他們恐懼,而又渴欲相遇。“
魯迅的筆是犀利的,對國民性的當爭不爭的劣性已揭示到了極點。明明心中有莫大的苦楚,可是卻藏在心中不肯吐棄,不僅不吐,反而還作退一步想,自己是“天之戮民”,應該隱忍才是。從來就沒有想到做一回主人。以前,我們說,一個人善於隱忍,是一個優點,可是像這樣忍,只能說十分可悲可哀罷了。如果所有的國民都是這樣麻木地忍著話,這個民族斷然是沒有希望的。
面對壓迫,面對流血,面對造物主無端地加在我們身上的傷痛,我們到底如何辦?魯迅從當時的現實中,從覺醒者的身上,看到民族的希望。他把目光轉向了屹立於人間的與庸人完全不同的叛逆的猛士,作者在熱情地謳歌:
“叛逆的猛士出於人間;他屹立著,洞見一切已改和現有的廢墟和荒墳,記得一切深廣和久遠的苦痛,正視一切重疊淤積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將生和未生。他看透了造化的反戲:他將要起來使人類蘇生,或者使人類滅盡,這些造物主的良民們。
造物主,怯弱者,羞慚了,於是伏藏。天地在猛士的眼中於是變色。“
這段文字,具有一種鼓舞人心的力量。從這段文字里,我們看到的是燃燒的大火,是亮閃閃的長劍,是正氣,是剛骨,是堅強,是人的希望。我們這個民族不能永遠偏處於陰暗潮濕的角落裡,我們每一個人都不需要佝僂,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挺直自己的腰身。我們不能將以前的痛楚完全淡忘而像乞兒那樣麻木地討生活!我們必須學會站立起來,正視一切深廣和久遠的苦痛,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新生活!
不論我們到了哪裡,不論在什麼時候,都不要忘了心中的痛!
作者簡介
魯迅
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為豫才。浙江紹興人,發表中國歷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1918年5月)始以“魯迅”為筆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國小語文課本等,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小說《祝福》、《阿Q正傳》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以筆為武器,戰鬥一生,被譽為“民族魂”、現代文學的旗幟,是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被喻為中國的托爾斯泰。毛澤東評價他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