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書院

涵江書院

涵江書院位於福建莆田涵江紫璜山上,為孔氏後裔讀書之處,同時建孔廟。


涵江書院位於福建莆田涵江紫璜山上。
唐敬宗李淇寶曆二年(826),孔子41代孫孔仲良來莆田任縣令,後死於任上,其子孫遂定居在涵江紫璜山麓,後這裡便稱為“孔里”。
南宋淳佑11年(1251),興化知軍楊棟和涵江鎮鄭雄飛在紫璜山上創建涵江書院,為孔氏後裔讀書之處,同時建孔廟。金定4年(1263),知軍徐直諒向朝廷請匾,理宗皇帝親書“涵江書院”四個大字賜之,並刻在高2.5尺寬11.2尺的厚石板上。
元成宗鐵穆耳大德十一年(1307),總管呂君政擬修涵江書院,曾濤曾寫一篇《興化路修涵江書院記》。同年秋天,上饒人徐汝楫任涵江書院山長,他多方籌劃,復得呂君政的捐俸倡導以及鄉賢和諸生的樂助,改築殿址高六尺余,檐楹榱桷等按體制修建,於武宗海山至大二年(1309)春動工,同年九月落成。
涵江書院在明代曾經多次修葺:洪武十三年(1380),同知趙亨修一次;永樂四年(1406),通判孫日文、董彬重修一次;正統間主簿唐禮以及景泰間鹽運判周詢等也先後修葺過。成化元年(1465)興化府知府岳正在原涵江書院和孔廟的地址上,合併附近的“三真君殿”,重建涵江書院和孔廟,其規模遠大於前。
《興化府志里圖考》載,涵江街上的“涵江書院”牌坊就是岳正所立的石坊。它是摹刻理宗所書的“涵江書院”四字於石坊上,並立在臨大街之處的,使這條大巷直通涵江書院及孔廟而稱“石坊巷”。此坊毀於“文革”之中。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陷莆時,涵江書院及孔廟被焚毀;清順治十年(1653),鄭成功派遣大鎮王大振率兵攻涵江,此院又被其兵所毀,到康熙元年(1662)才重建。
宋、明朝代的涵江書院原址(即舊時的“正學門庭)“,因迭經兵禍,到康熙元年重建時,已不見其址。依照孔廟建築體制,孔廟下只有石階(即現存的著名49階)和泮池。而泮池前的那座”正學門”是道光十五年(1835)建成的,可能是當時以為“正學門庭”原址已毀不見,特建此“正學門”以志涵江書院的所在。故涵江書院的建築物現只剩下一個“正學門”了,被列為莆田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