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鎮

涵江是個千年古鎮, 現為涵江區人民政府駐地。東南瀕興化灣,外有天然良港三江口,曾為福建省沿海五大港口之一。北界國歡鎮;西接國歡和白塘鎮;南鄰白塘鎮;東連三江口鎮。現劃分為涵東和涵西街道辦事處,鎮範圍擴大,東至卓坡村,西至蒼林村。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水,是生命的搖籃。涵江之“涵” ,為形聲字,從水,指水澤眾多、水波蕩漾。 宋代大文豪 蘇東坡在其名篇《石鐘山記》中, 用“涵淡澎湃” 形容 長江之水, 莆田三大河流——木蘭溪、延壽溪與萩蘆溪皆在此匯聚入海, 三溪六岸更有無數溝渠湖塘在平原上編織成千絲萬縷、千孔萬眼的銀色水網,堪稱福建沿海難見之水鄉澤國,涵涵焉,淡淡焉,澎澎湃湃焉,壯哉涵江!

“涵”字動詞解為:包涵、涵蓋、涵浸、涵潤、涵暢、涵養,蘊含“上善若水:之意,包涵者,包容也,涵江自古以來,有容乃大,能包容多元文化,兼收並蓄,並使之在碰撞交流中融合壯大,因此,涵江既有江的奔放,又有海的壯闊, 能在沿海的諸多古鎮中脫穎而出,贏得”小上海“、“福建威尼斯”、”僑鄉名鎮“等眾多美譽而引人注目。賢哉涵江!

唐時,這裡築涵排澇,故稱涵頭。宋時,隸屬莆田縣唐安鄉延壽里。明代,隸屬二區延壽里,稱涵頭市。清時,稱涵江市。民國時期,涵江鎮隸屬莆田縣第二區,並為區公所(區署)駐地。民國18年(1929年),劃分為涵東鎮、涵西鎮、孝義鄉、青年鄉、倉前鄉、霞徐鄉、延寧鄉、港頭鄉。後改為涵東、涵西聯保。民國29年, 涵東、涵西聯保併入涵江鎮公所,直至解放。新中國成立後,涵江鎮隸屬莆田縣第二區(涵江區),為區公所駐地。1950年10月,成立涵江鎮人民政府(人民委員會)。1958年10月以後,隸屬涵江人民公社、涵江區公所。1965年8月,恢復涵江鎮人民委員會(人民政府)。涵江建區後,1985年,改稱涵江街道辦事處。1993年1月,劃分為涵東和涵西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劃

涵東街道辦事處位於涵江鎮東半部,駐地灌頂坡。下轄7個居(村)民委員會:頂鋪、宮下、霞徐、新區(以上居委會)、涵東、涵中、卓坡。

涵西街道辦事處位於涵江鎮西半部,駐地豆菜弄。下轄8個居(村)民委員會:孝義、前街、青年、延寧、樓下、保尾(以上居委會)、涵西、蒼林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