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海豐縣公平鎮
城鎮簡介公平鎮位於廣東省海豐縣,是全國革命老區之一,是中國民俗文學鼻祖鍾敬文的故鄉,是廣東省中心鎮,廣東聞名遐邇的服裝專業強鎮,是與國際市場接軌的服裝產品開發、生產、銷售、出口基地,是海豐縣東北部黃羌、平東及鄰縣周邊鄉鎮的商品集散地。
這裡地理位置優越,距離廣州300公里,距離深圳207公里,距離縣城8.2公里,融入海豐縣城10分鐘車程的生活圈,省道242線穿城而過,交通便捷;這裡氣候溫和,四季常青,土地膏腴,物產豐富,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這裡的杉木山貨、花生、臘腸、大粒參、牛肉脯、印桃等土特產,飲譽海內外;這裡是福佬和客家兩大民系的交匯點,文化相融,造就這裡的人兼有福佬民系重“商”,和客家民系重“學”的特質。
公平鎮區域面積127平方公里,下轄23個行政村,7個社區居委,119個自然村,總人口10多萬人,其中外來人口3萬多人,公平鎮擁有各類服裝企業100多家,從業人員2.6萬多人,年產各類服裝5795.6萬件(套)。
今日公平,政通人和,百業興旺,市貌嶄新,群情振作,正煥發著無限的生機和活力,一個富強、文明、和諧的新公平正在悄然崛起。
今日公平,正在想方設法加快新一輪發展方式轉型升級的步伐,全鎮人民正在為打造活力公平、人文公平、和諧公平、清新公平,為實現公平新跨越、新騰飛而努力。
今日公平,是創業寶地,投資熱土,宜居靚城。
公平鎮位於海豐縣東北部,是古圩埠,唐朝元和年間(806~819),始成集市,南宋初年,公平舊圩日趨熱鬧,設立商行,物阜民厚,物價便宜,交易公平,固以“公平”為名。根據明代《海豐縣嘉靖志·城池》記載,公平圩是明代海豐縣七個墟之一。
清朝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公平新圩開市,海豐縣衙署名“日興市”,定每月每旬逢一、四、七為圩日,用於代替舊圩。由清朝初年起,公平就是粵東五縣交界山區的中心集鎮,是臨近五縣的山貨海產的中轉站,每逢圩日,五縣客商均來公平圩交易,形成了炭街、車街、布街、茶街、魚街、米街、油街、番薯街、糖街、菜街、鳥街、牛市、豬市、三鳥市、豆市等十二街四圩市,公平鎮在明清兩朝海豐縣的商貿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素有“一公平,二梅隴,三品清。”之說
公平屬於汕尾海豐管轄,汕尾說的是福佬話(與閩南語相似),而公平相鄰惠州和河源,惠州和河源說的是客家話,因此本地方言有兩種:一為福佬話、二為客家話。說這兩種方言的人數大概各占一半,但本地人一般都會說此兩種方言。
服裝產業是公平鎮的支柱產業,公平人民敢為人先,公道正義,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下,
興起了個體服裝加工的熱潮。服裝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壯大,使公平這個過去單一山區農業經濟弱鎮一躍成為海豐縣的民營經濟強鎮,形成了以服裝為主導,資源、技術、信息相對較強的產業優勢,產生了“簇群經濟”效應,成為頗具特色的服裝生產專業鎮。全鎮現有服裝生產企業168家,還有與服裝相配套的輔料、拉鏈、制線、包裝、塑膠、繡花、洗水等企業22家,日生產服裝能力達18萬件(套),服裝及其配套企業固定資產達9.6億多元,服裝生產從業人員3萬多人。服裝產品主要是男、女西裝、西褲、休閒系列,以廣州為行銷中心,銷往全國各大城市,還通過邊貿銷往俄羅斯、東南亞、中東、南非等國家和地區。服裝工業的發展拉動了商貿、服務等第三產業的發展,鎮內商飲服務個體私營企業達800多家,從業人員2500多人,使全鎮一、二、三產業得到同步協調發展。 .以品牌帶動產業升級
近年來,公平服裝企業逐步向集團化經營和品牌經營的道路發展。威文服裝有限公司員工有1800多名,威利、文時特、永興、百斯盾、古士旗、長興等服裝公司生產工人達600人以上,日生產能力分別高達1萬件以上。
服裝產品質量得到大大提高,如古士旗服裝有限公司的產品被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授予“中國公認名牌產品”,威文、百斯盾等16家服裝公司還獲得了ISO[9001]2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一些廠家的生產質量獲得了國內許多著名服裝企業認可,紛紛到我鎮委託生產加工。服裝企業的品牌意識、企業策劃觀念越來越強,如古士旗、威粵、百斯盾等20多個品牌聘請形象代言人,還有:如超爵、伊格斯丹、大流、爵仕鳥、遠東蘋果等服裝公司在國內國外的服裝市場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力,凱利來更是行業之冠,上中央電視台、廣東衛視、湖南衛視、鳳凰衛視等媒體做廣告。
今日的海豐縣公平鎮,正綻開朵朵耀眼的文明之花。近年來,該鎮以打造平安和諧公平為主題,科學統籌城鄉精神文明建設,廣泛開展創建精神文明活動,取得了喜人的成績,2007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廣東省文明鎮”稱號,最近,該鎮被中央文明委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村鎮”。
車行公平境內,巨幅服裝廣告讓人目不瑕接,座座廠房和幢幢洋樓,讓人感到一股蓬勃發展的熱潮滾滾涌動。近年來,該鎮堅持把發展地方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作為創建文明村鎮活動的重要載體。
該鎮發揮服裝產業優勢,大力發展鄉鎮工業,在工業不斷壯大的同時,大力實施科技名牌戰略,推進產業集群升級,推動服裝業全面提升水平,為當地農村富餘勞動力創造了廣闊的就業空間,拉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推進了城鎮化進程。目前,該鎮有民營服裝及配套企業160多家,從業人員近4萬人,2007年創工業產值30.15億元。現在該鎮擁有6個“廣東省名牌產品”、7個“廣東省著名商標”、1個“國家馳名商標”、5個國家免檢產品,有5家企業被評為廣東省十大女裝、男裝、休閒裝優勢企業,3家企業被國家農業部定為“全國鄉鎮企業創名牌重點企業”。同時,該鎮加強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引進項目發包土地,承包耕作。做好土地利用規劃,實施“易地開發”,僅去年就投入資金1100多萬元,加強農村農田水利和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開展了對村容村貌的整治,大力加快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2007年該鎮農村年人均現金收入4488元。
該鎮十分重視區位環境的文明形象,在推進經濟建設的同時,加強社會環境綜合整治,努力樹立環境優美的文明形象。
近年來,該鎮加大市容市貌和環境衛生的整治和管理力度。落實環境衛生專人包乾管理,確保沿街擺設和周圍環境的整潔有序。2007年,在“省衛生城鎮”檢查中,保持了“廣東省衛生城鎮”榮譽稱號。該鎮還重視城鎮總體規劃,近幾年先後完成了20.47平方公里的總體規劃設計成果和74.7公頃的金鵬工業新區和50.7公頃的銀苑行政商住小區詳細規劃。同時,抓緊推進原有工業區的配套和鎮內基礎設施的建設,抓好電、水、路、通訊等的更新、配套和擴容,增強發展載體,夯實發展基礎。此外,該鎮還致力打造平安祥和的社會治安環境,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完善鎮、村、組三級治安防範網路,加強治安巡邏、安全生產監督檢查,加大矛盾糾紛排查和調解力度,極大地提高了治安防範、治理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該鎮堅持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衡量文明程度的標尺,把努力提高公民素質貫穿於創建活動始終。在普法教育上,認真實施“五五”普法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和“愛國、守法、誠信、知禮”主題教育活動。在文化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上,鼓勵公辦、民辦教育齊驅並進。創辦了海豐縣唯一從幼兒教育到高中階段一體化的民辦英豪學校,為當地教育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建立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生產能手。該鎮注重把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舉辦各種文體活動,豐富民眾的文化生活。同時發揮各種協會的作用,讓文藝活動始終活躍在基層民眾的生產、生活中,全鎮上下形成鄰里團結、尊老愛幼、文明向上的社風、民風。該鎮日興社區老年協會還被授予“廣東省百佳基層老年民眾組織”。
該鎮在民營企業中開展以“文明經商、誠信經營、增強社會責任感”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引導民營企業老闆致富思源,積極為社會作貢獻,讓廣大企業老闆在賑災、資助貧困學生上學、辦公益事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揮積極作用。該鎮凱利來實業有限公司,以弘揚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緬懷我國民俗文化泰斗鍾敬文先生為主題,出資近千萬建設了占地180多畝的“敬文廣場”和生態公園,提升了公平的地區文化品位。
城鎮美譽和優惠政策
1、中國褲業之鄉
2、全國城鎮規劃、建設、管理試點鎮
3、廣東省省級專業鎮
4、粵東地區最大服裝生產基地
5、廣東省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
6、廣東省綜合改革試點鎮
7、廣東省技術創新試點鎮
8、廣東省城市化中心鎮
9、廣東省城鎮化集成技術套用示範鎮
10、廣東省文明鎮
公平水庫
公平水庫(Gōngpíng Shuǐkù)在海豐縣城東北11公里,黃江中上游。因建在公平鎮得名,是粵東地區最大的水庫,1960年建成,集水面積317平方公里,有效庫容3.83億立方米。大壩旁刻有已故黨和國家領導人董必武先生的題詞。
公平水庫是一宗綜合利用水資源的國家大型水庫.始建於1959年10月,地處海豐四大水系之一的黃江河中部,西連公平鎮,東鄰平東鎮,北接黃羌鎮.西距公平墟1公里,南距廣汕公路10公里,海豐縣城15公里,至汕尾市40公里.水庫工程直接捍衛著下游30萬人民生命財產和2萬公頃農田設施安全,擔負著汕尾市區、公平、可塘、赤坑等城鎮工業和30萬城鎮居民的生活供水重任。公平水庫設計灌溉農田面積14466.67公頃,現灌溉農田11200公頃,占全縣農田面積的40%;電力裝機容量3140千瓦,年設計發電量600千瓦時、水庫黨委、管理處下轄一個大型灌區、一個農村行政管理區、一座中型水庫、M宗小型水庫,現有人口2242人。建庫以來,對根治黃江河洪患,保護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海豐縣乃至汕尾市的工農業生產、經濟建設、人民生活諸方面充分發揮了重大的安全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公平水庫亦是公平鎮人民休閒養性之地,水庫庫面遼闊,水天一線,碧波蕩漾,魚躍鳥飛,被人稱為“淡水海”,早晚壩上清風徐徐,不遠處水浪滔滔,映著霞光,別有一番風味,因此有“不到水庫,枉來公平”之說。
水庫集雨面積317平方公里,占黃江河流域總面積的41.9%,占海豐北部山區丘陵面積的64%,攔截了過去洶如猛獸、孽虐海豐大地的羅水。黃江上游的東平河、南門河、松林河、黃羌河、西坑河匯集於一庫。大壩全長6147米,設計總庫容3.38億立方米,正常庫容1.63億立方米,年產水量4~7億立方十。60公里的總乾渠,猶如飛舞的銀緞穿山越嶺橫跨公平、城東、可塘、陶河、赤坑及至市城區的東沖、田乾、遮浪,蜿蜒伸進東南沿海地區。
名人精英
海豐縣公平鎮,舊稱石塘都公平日興市,上世紀80年代以前,管轄的地區包含今黃羌鎮和平東鎮,公平鎮自古以來興文重教,民風淳樸,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滋養了不少人才,這裡是個山海貨物集散、商賈雲集之地,早在唐朝元和年間,就已經聚商成市而聞名南粵,商貿的繁榮,更推動了人文的興旺,福佬文化和客家文化,在這裡匯集和交流,造就這裡的人海納百川、熔鑄包容的精神,自古就藏龍臥虎,名人精英輩出,被人稱“三不入”地方(文不入:文採過人;武不入:武功蓋世;“靈都”不入:江湖術士不敢輕易進入該地),清末民初有民謠云:“文出鍾敬文,武出劉亞梅”,可見藏龍臥虎,名人輩出非虛也,他們在歷史長河中,可謂星光燦爛,現略舉部分著名人物如下:
1、鄭少俊(國家特殊貢獻專家)
2、劉廷波(陸豐縣蘇維埃政府縣長、印尼棉蘭惠州會館主席)
3、鍾敬文(民俗學家、中國民俗學之父)
4、劉亞梅(南拳王 、30年代南拳三大領袖之一、其吞吐拳為文化遺產項目)
5、連家生(澳門書法家)
6、周鳳(女)(彭湃母親、1956年受毛澤東接見)
7、鍾超武(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海陸惠紫龍源六縣戡亂總司令)
8、姚恭(進士、山東省監軍道按察司副使、倡修公平舊墟城牆)
9、黃藻(舉人、官任山東蒙陰縣令、敕授文林郎)
10、蔡意東(聞名海陸豐的神巧名醫)
11、黃鼎臣(社會活動家、中國致公黨主席)
12、洪亞重(三點會首領、清末農民起義軍領袖)
13、鍾鐵肩(黃埔軍校出身、國民黨保全第七總隊總隊長兼陸豐縣長)
14、戴可雄(陸軍少將、廣東保全司令部督導、軍委高級參謀)
15、黃鳳倫(粵軍中將、 陳炯明部屬)
16、彭實戈(金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7、黃顯群(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三師師長)
18、黃坤城(國際散打季軍、08年奧運火炬手)
19、潘家懿(語言學家、方言學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20、賴賡颺(武舉人、官任江西省九江督府)
21、吳永銘(國家級城市規劃專家、工業布局研究專家)
22、陳天銓(舉人、浙江杭州府海寧縣知縣,敕授文林郎)
23、林景科(工程碩士、澳大利亞國家工程師)
24、蔡玉(女)(加拿大世界技巧錦標賽冠軍)
25、鍾國光(抗日陣亡將領)
26、楊其珊(中共第五屆中央委員)
27、戴國傑(和平解放海豐縣城的功臣)
28、黃崇育(衛星專家、中國空間技術高級工程師)
29、張河源(廣州軍區司令部炮兵參謀)
30、林覃吉(海陸紫蘇維埃主席、東江特委委員)
註:以上排名不分先後
來源:《中華民國名人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百科全書》、《海陸豐革命史料》、《海豐縣誌》 、《公平鎮志》 、《海陸豐進士舉人貢生錄》等
公平鎮小貼士:
公平服裝品牌:威文、瑪蓮露、百斯盾、卡軒娜、古士旗、文時特、金鳥來、遠東蘋果、超爵、爵仕鳥、AAK拉鏈等等。
公平特色小吃: 牛肉脯、小米、菜稞、印稞、稞條、鹹茶、菜茶、公平印桃、發稞
公平牛肉脯:是海豐公平特產,選用鮮牛肉,天然香料,白糖,大蒜,胡椒,汾酒等製成, 口感極佳,香,辣,同時保持了牛肉的原味,韌勁十足很有嚼頭, 口齒留香!是拌麵、湯、粥、下酒佳品,品味獨特的休閒小吃。公平牛肉脯採用祖傳製法,口味與眾不同。吃過讓你回味無窮!
公平特製臘腸: 不添加任何防腐劑,採用上等的五花肉加多種秘制調料製成後在陽光下曬制而成,其飄香的味道就能讓人垂涎三尺!吃過之後能讓你知道在外面買的那些臘腸與這裡的比較簡直無法媲美!
公平水庫: 公平水庫是一宗綜合利用水資源的國家大型水庫.因建在公平鎮得名。1960年建成。集水面積317平方公里,有效庫容3.83億立方米。大壩旁刻有已故黨和國家領導人董必武先生的題詞。
敬文廣場: 敬文廣場座落在風光綺麗的公平水庫旁,占地面積180畝,海豐縣最具規模的一個公園,主要是紀念我國民俗文學的一代宗師鍾敬文先生。
麒麟獅象舞: 麒麟、獅、象舞, 人稱之為“三才”(天、地、人),是公平鎮特有的動物舞蹈,象徵公平圩日興市各社團、族群和姓氏之間的團結包容、和諧相處的社會文化。獨特罕見的“麒麟獅象舞”已經入選海豐縣第二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海陸豐地區,只要有公平才舞“麒麟獅象”,因此名揚海陸豐。
公平“八音”:公平“八音”始於清光緒初年,是公平詹家兄弟興起來的。由於當時的“八音”演奏者(人稱“八音腳”)者是詹氏兄弟,故公平“八音”亦稱“詹氏八音班”。物換星移,“八音”一直是眾人所喜愛的民氏古曲演奏形式,在海豐地區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