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八音”

公平“八音”始於清光緒初年,是公平詹家兄弟興起來的。由於當時的“八音”演奏者(人稱“八音腳”)者是詹氏兄弟,故公平“八音”亦稱“詹氏八音班”。

概述

物換星移,“八音”一直是眾人所喜愛的民氏古曲演奏形式,在海豐地區廣為流傳。 傳統的公平“八音”以八種古老的民族樂器置稱,以洞簫和橫簫為一音(俗稱鳳凰簫),雲鑼、鈸仔、矮企、三弦、琵琶、月琴和提胡為主體組合演奏。由鈸仔指揮,鳳凰簫領奏,節奏感很強。古曲有《福建道》(福建頭)、《麻桃仁》(毛道人)、《浪淘沙》(兩頭沙)、《倒卷珠簾》、《柳青娘反》、《午馬》等。 公平“八音”不是鑼鼓樂,也沒有笛套,純粹是弦詩古樂。它不受潮州音樂的影響,演奏時,樂曲的結束句往往加奏與其同一調式(俗稱“串仔尾”)的短小樂曲,如:《雙清》、《五點梅》、《十板尾》、《五段仔》、《萬年歡》等,成了公平“八音”特有的風格。 公平“八音”是一種行樂,傳統的演奏活動,多是在更深月明時候,結班奏樂穿街過巷,有時也在街邊河畔漫步演奏,成群的愛好者“跟班”聆聽,熱熱鬧鬧。八種樂器演奏協調,曲調清麗明亮,音律悅耳動聽,引人入勝,故公平“八音”有“遏雲樂”之美譽。

景況

解放前後,公平“八音”班曾多次應邀到海城、汕尾、陸豐、大安、惠州、惠東、高潭等地演奏,頗受各地民眾的歡迎和喜愛。五十年代,公平“八音”班參加紀念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建立三十周年慶祝活動時,在縣城民眾夾道中演奏,在稱讚中前行。然而,在文革中,公平“八音”也難逃厄運,被當成“四舊”,“封資修”砸掉了,直至一九七八年冬,鎮文化站重新組織,“八音”才得以復興。一九八四年十月,縣舉辦了首屆民間藝術表演大會,“八音”班以座樂形式首次參加了演出,每首古曲演奏結束都博得全場觀眾的熱烈掌聲。這次演奏更受到上級領導和各界人士的高度讚揚。當時,縣城一位林先生即興賦詩以贈: “八音”古樂久沉埃, 藝苑老花今日開。 百卉爭妍該獨秀, 清風引得鳳凰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