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由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主席安德魯·F·克雷皮內維奇執筆的《為什麼要運用“空海一體戰”?》報告中指出,美國軍隊在西太平洋和波斯灣的力量投送能力是美國介入重要政治經濟利益區的保證。由於中國人民解放軍(PLA)和伊朗***革命衛隊(IRGC)的發展,美國目前面臨著一個戰略抉擇:或者接受這種軍事平衡的消極轉變,或者探索抵消這種勢頭的途徑。由於這兩個地區基本上都是空、海領域,因此,空軍和海軍應該通過開發“空海一體戰”概念,探索武力投送的方式。由此可見,“空海一體戰”並非美軍心血來潮,而是自冷戰結束後,其綜合國際形勢與威脅而進行的一次必然的軍事戰略調整。美軍未來10年走向已呈兩極分化的趨向,地面軍種(陸軍、陸戰隊)發展重點轉向低端(lowend)戰爭,作戰目的是反游擊和反叛亂,即美軍目前面臨的挑戰。海軍和空軍除了繼續支持地面軍種應付當前的作戰需求之外,已開始著手考慮高端(highend)戰爭,這就是針對中國及伊朗的“空海一體戰”。
提出
“空海一體戰”(AirSeaBattle)的地位和產生背景與冷戰後期的“空地一體戰”(Air-LandBattle)有著異曲同工的味道,均是幫助美軍應對下一次對手實力接近的高強度局部戰爭。
“空地一體戰”理論是由曾在1977-1981年任陸軍訓練與條令司令部(TRADOC)司令的多恩·斯塔瑞提出的。斯塔瑞提出這一理論旨在開發一種新的陸軍作戰條令,應對在中歐地區由前蘇聯軍隊潛在的多梯次攻擊對美國和北約部隊施加的挑戰。斯塔瑞認識到,在對抗蘇聯第一梯次部隊的同時,也要打擊其第二梯次部隊。要實現這一目標,陸軍將需要空軍的配合。為表達出他所構想的條令性轉變,斯塔瑞稱該陸軍新作戰概念為“空地一體戰”。“空地一體戰”理論中關於“空”的一部分是要告訴空軍:陸軍認為,兩個軍種之間強有力的夥伴關係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空地一體戰”理論最終變成了“陸軍條令”而不是“空軍條令”,更不是“聯合條令”.1983年,空軍和陸軍領導人共同正式簽署了諒解備忘錄,以加強對“空地一體戰”條令的聯合執行。因此,空軍也很快接受了該思想,1984年,空軍將“空地一體戰”概念納入《美國空軍基本航空航天條令》。此後,空軍和陸軍之間的合作越來越多。同年,兩軍種又簽署了第二個備忘錄,圍繞“空地一體戰”中的“空--地作戰”採取31項特別措施。儘管他們成功地開發出了“空地一體戰”概念,並努力加以實施,但他們的合作還遠遠稱不上是“無縫”的。
早在1992年5月,時任驅逐艦艦長的現任美國歐洲司令部司令兼北約最高盟軍司令的海軍上將詹姆斯·斯塔弗里茲就在其具有遠見卓識的《ANEWAIRSEABATTLECONCEPT:INTEGRATEDSTRIKEFORCES》一文中首先提出了聯合海空作戰的構想,而一體化打擊力量(ISF)則是此概念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體化打擊力量(ISF)是一個概念性組織,包括一個海軍航母戰鬥群、一支空軍混合聯隊和海軍陸戰隊的兩棲後備群以及隨同部署的海軍陸戰隊遠征部隊。
詹姆斯·斯塔弗里茲認為,在一次危機爆發之前進行早期的有效控制需要真正的海空聯合力量。海空聯合作戰部隊可以提供一個安全的作戰地區,讓後續的部隊進入並開展大範圍的行動以占領敵人地區。海空一體化一旦形成,就可以進行無往不利的戰略(針對敵人重心的深度打擊)和戰術(戰場)轟炸,並完全封鎖所有的港口和沿岸地區。海空一體化打擊力量需要由感測器、遠程陸基飛機、機載和艦載加油機以及海面後勤的支持。它可以在戰爭的整個梯級提供有效的進攻和防禦能力。
優勢
詹姆斯·斯塔弗里茲還認為一體化打擊力量(ISF)的概念有許多益處。
第一,部隊可以在部署或行動前一起進行數月的戰術和作戰訓練、演習。許多基本的條令和技術問題本來只有在戰爭發生時才會發現,這些問題可以在一體化進程的早期進行檢驗。
第二,可以擴大訓練靶場的使用,空中戰鬥機動和加油;通信頻率分配節約;國家級情報和報告的共享,支持設備的相互利用。
第三,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設備,充分發揮設備效用,如空軍轟炸機的遠程打擊能力、海軍戰鬥機的空中優勢、聯合E-2/E-3行動偵察能力。
第四,可以利用建制性打擊裝備彌補後勤和基地的不足。空軍戰鬥機難以利用前線基地來掩護陸基轟炸機的任務,而海軍的戰鬥機就可以。在沿岸地區行動的海軍“宙斯盾”巡洋艦可以為空軍戰鬥機提供空中控制能力。
第五,可以真正做到作戰條令一體化,促成現實中的一體化部隊。
第六,聯合打擊部隊的機動性和靈活性非常高。遠程轟炸機可以在數小時內抵達全球各地,數天之內航母上的飛機可以抵達目標地區,空軍和海軍聯合航空部隊可以一個星期內抵達。這樣的一體化行動危機地區的攻擊任務達到了一個連貫的時間序列。
2009年9月,美國空軍參謀長諾頓·施瓦茨上將和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加里·拉夫黑德上將簽署了一份機密性備忘錄,要通過空軍、海軍的共同努力開發出一種新的作戰概念,即現在所稱的“空海一體戰”。據稱這是美國海軍和空軍十幾名上校共同努力的結果。
今年3月份舉行的美國國防大學QDR研討會會議論文的網路連結因“空海一體戰”的探討而被刪除,可見美軍對此的重視程度。今年5月18日,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CSBA)的“空海一體戰:初始作戰概念”報告發布儀式在國會山隆重舉行,並邀請國土安全與政府事務委員會主席喬?利伯曼(JoeLieberman)參議員出席並講話。這也是美國軍事智庫的一個高調動作。
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海軍上將邁克·馬倫認為這個新概念是“我們打破軍種之間、聯邦部門之間和國家之間自上而下機構模式的榜樣”.他還認為,這還需要各軍種“跟上更加扁平化、更快和合作更緊密的世界發展”。
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把這個概念稱作軍隊面對未來所需要的“更加創新的戰略和聯合方法”。在5月份海軍聯盟“海空天博覽會”上,蓋茨把海軍和空軍之間的一體化作戰概念稱作“振奮人心的發展”。他說,“這個概念可以像20世紀末的空地一體戰概念一樣,促進21世紀初的美國軍事威懾能力”。
戰術分析
面對中國第二炮兵的飛彈優勢,美軍首先必須分散部署它在西太平洋的航空兵資源。第二是加固機庫和跑道快速維修能力。針對中國還在繼續開發具有打擊航母能力的中程彈道飛彈(ASBM),美軍的回應是先發制人,干擾甚至摧毀遠程預警和火控雷達以及衛星。第三是動用高度隱形無人戰機(X-47B/X-45C級別),突破中國防空網,直接獵殺中國第二炮兵機動平台和C2系統,並提供不間斷偵察監視。
美軍戰術套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1)分散部署西太平洋航空力量,抵消中國第二炮兵飛彈威脅;
(2)加固機庫和跑道,降低中國第二炮兵飛彈襲擊後造成的危害;
(3)提高跑道搶修能力,降低中國第二炮兵飛彈襲擊後造成的危害;
(4)在西太平洋增加部署潛艇,以分擔航空兵作戰任務;
(5)加強網路保護;
(6)加強太空資源保護;
(7)擴充戰場監視資源。
美國眾議院通過的2011年的國防授權法案第1234節提出要針對潛在敵對國家的高級封鎖能力造成的威脅進行防禦,其提及的相關內容包括:
(1)發展聯合海空戰鬥概念;
(2)擴展未來遠程打擊能力;
(3)開發海底戰優勢;
(4)提高美國前線部署和基地設施的靈活性;
(5)保證進入太空和利用太空裝備的能力;
(6)提高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偵察和監視能力;
(7)保證網路空間安全;
(8)發展區域飛彈防禦結構;
(9)擊敗敵人的感測器和作戰系統;
(10)提高美國海外部隊的部署和反應能力。
特點
美國海軍陸戰隊目前正在研究的“分散式作戰”則是“空海一體戰”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分散式小單位作戰,而非兩棲突擊,海軍陸戰隊放棄了由海登入、機動作戰的傳統思維,轉為從艦到目標區(Ship-to-Objective)、兩棲與山地戰相結合,用直升機突擊到岸灘後方縱深目標,進行空中突擊作戰或滲透作戰,其目的不是打常規戰,而是打擊中國第二炮兵的隱蔽基地,這么做的目的是增強打擊的精準性。因為來自科索沃戰爭的經驗是,在叢林和高山地區,空中打擊精度不高且容易受假目標欺騙。
美軍現在最小的地面戰術單位是陸戰遠征隊(MEU)的營登入隊(BattalionLandingTeam),它是由陸戰步兵營加強而來的。而美軍認為,現實戰爭需要更小規模的地面部隊獨立機動、獨立作戰,故提出了連登入隊(CompanyLandingTeam簡稱COLT)的概念。一個連登入隊(COLT)可以投入距海岸線40公里的內陸單獨行動,合成兵種作戰下放到了連級單位。連登入隊(COLT)火力支援基本上全靠外援,其建制內C4ISR能力也基本達到陸戰遠征隊(MEU)水平。
連登入隊(COLT)是陸戰隊戰鬥實驗室的項目,最早可追溯到2004年至2006年的分散式作戰(DistributedOperations;DO)項目;嚴格地講,連登入隊(COLT)項目明年才會正式開始,現在還處在強化連級作戰(EnhancedcompanyOperations;ECO)項目階段。連登入隊(COLT)戰術運用也有創新,既可以單獨自主行動,也可以依據實況由若干個附近的連登入隊(COLT)臨時合成。如果遭遇強於自己的敵軍時,它所欠缺的是火力,必然得依靠空中支援。今年7月將有一次強化連級作戰(ECO)的登入演習,旨在收集經驗並為明年的EMO/COLT(EnhancedMAGTFOperations/Companylandingteam)項目提供概念基礎。此次演習地選擇了珍珠港東北部的山地,地形上與福建沿海山地相近,其目的性由此可見。
發展走勢
“空海一體戰”顧名思義是在空中和海洋上進行,實際運行還高度依賴空間和網路空間能力,這裡的海洋是指遠離海岸線的公海或者島嶼,例如關島。海軍是“空海一體戰”的主體,而空軍受地理限制,它在空海一體戰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如海軍突出。空軍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提高空基ISR能力和攻擊敵人的相應作戰能力。
美國海軍主要裝備發展走勢“空海一體戰”以中國為假想敵。是海軍和空軍合作的大項目,要比遠距離打擊更為迫切。海軍方面,主要是考慮到兩個項目:一個是作戰無人機,X-47B可能不再僅僅是技術驗證,如果2015年前技術成熟的話,會被直接列裝,到底是作為ISR/攻擊性質的獵殲平台還是單純攻擊平台,海軍還在醞釀中。在今年2月份發布的美國國防部《四年防務審查報告》中,重申了對無人機繼續進行投資的承諾。另一個重點是發展“維吉尼亞”級潛艇,增強其攻擊性能。這個涉及到海軍和空軍準備搞的聯合高速巡航飛彈。
艦載無人空中監視和打擊系統(UCLASS)計畫。UCLASS的目的是發展一種隱蔽性高、可以以航母為基地的無人機系統,執行情報、偵察和監視以及打擊任務,是為反介入作戰而最佳化的平台。據《國際防務評述》2010年5月7日報導,美國海軍對於新型艦載無人空中監視和打擊系統(UCLASS)發出了信息請求書(RfI),通用原子航空系統公司(GA-ASI)、諾格公司和波音公司都對此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其中波音公司的設計概念尚未命名,而通用原子航空系統公司將會提交“海上復仇者”設計概念,諾格公司將會提供X-47B設計概念。
X-47B如果真成為實戰平台,其潛力巨大。首先,美國海軍勢必會減少F-35C的裝備數量。第二,美軍新一代電子戰系統NGJ也可以考慮使用X-47B,而不再升級改造EA-18G.第三,X-47B可攜帶近2噸的內部載荷,發展潛力可觀,除了武器,還可以攜帶各種大功率空中或地面感測器。也可以同時帶武器和感測器,成為獵殲平台。最後,X-47B航程近4000公里(不加油情況下,X-47B具備加油能力可以進一步延長作戰半徑),保證航母即使部署在遠離海岸的情況下照樣能發揮作戰能力。這是對付反介入環境的最有效辦法。如果執行單一攻擊使命,一架次X-47B可攜帶2枚900千克JDAM或8枚SDB.如果執行ISR/攻擊獵殲使命,X-47B所載彈藥減少一半,攜帶EO/IR/SAR/GMTI/ESM/IO感測器。諾格公司構想的X-47C,載量達到4噸,翼長52.4米。
值得注意的,美國唯一的第六代戰機計畫--海軍的F/A-xx,已經正式被無人戰機N-UCAS所取代。
未來十年,海軍的投資將側重於加快艦載無人機的研製步伐。“無人戰鬥機系統驗證機”(UCAS-D)將加速艦載無人機的研製步伐並計畫在2013年進行艦載適應性驗證。2020財年將投入約70億美元用於研製多用途無人機平台。海軍目前正就這種未來海基無人機系統(CVNUAS)的主要性能進行分析研究。可選擇範圍較廣,包括用於不規則戰爭的、具有長續航能力的ISR/攻擊平台和為應對先進防空系統而設計的隱身無人機系統。
遠程反艦武器LASM.隨著中國遠洋海軍日漸強大,遠程高效反艦飛彈成為空海一體戰核心組成部分。海軍構想用戰術無人機BAMS(RQ-4N)與P-8巡邏機一起行動,前者為後者捕捉目標。後者作為反艦武器發射平台。類似當年俄羅斯用轟炸機攜帶遠程反艦飛彈對付美國航母。JSOW-C-1安裝雙向數據鏈,可攔阻在近海和公海航行的艦船,滿足海軍近期對反艦武器的需求。中期考慮,海軍需要一種性能更好的反艦飛彈,不僅可以空射,也可以在戰艦上用VLS發射,用它取代服役數十年之久的“捕鯨叉”飛彈。自從2009年“捕鯨叉III”項目取消後,迫使海軍重新考慮其反艦武器需求。目前候選方案有JSOW-ER、JASSM-ASuW、JSM三項。JSM的優勢在於它能內置於F-35戰機,並且是一種專用反艦武器(JSM是挪威NSM的衍生型號),技術風險最低。遠期來看,國防先進技術研究計畫署的遠程反艦飛彈(LASM)潛力最大。LASM現在還處於技術演示階段,承包商洛-馬公司同時進行兩種模式的LASM評估:彈道飛彈和高速巡航飛彈,以證明哪個技術更為有效。LASM可以說是美國對中國反艦彈道飛彈威脅的一種直接回應。
高音速巡航飛彈。目標是5年內列裝一種“戰斧”級(1000~1500公里/450千克戰鬥部)海空軍聯合武器。該飛彈從起飛到飛越全程只需15~20分鐘,而“戰斧IV”飛越全程需要1.5小時。該飛彈可以用海軍水面戰艦VLS和潛艇發射,也可以從空軍轟炸機上發射,用來對付臨岸和近岸數百公里內的高風險高價值目標。高速巡航飛彈與無人戰機可以很好地起到互補作用,前者適用於臨時獲取需要及時應付的陸基目標,後者則作為高突防高持續性直接攻擊平台,適用於那些嚴密設防的地面目標和隨機捕捉到的目標。2010年5月26日,美國空軍在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太平洋海岸,試射了一枚X-51A型高超音速巡航飛彈,飛彈最高速度達到馬赫數6.X-51A在以最高速度飛行200多秒後墜入太平洋。
常規快速全球打擊CPGS.“常規快速全球打擊(CPGS)”計畫是美國正在實施的一項戰略計畫,旨在獲得對移動目標、深埋加固目標、時隱時現目標等多種目標的全球快速打擊能力,這些目標可能是恐怖分子藏身處、敵國飛彈發射架和指揮控制系統等。2009財年,美國國會批准為CPGS計畫總計撥款1.476億美元,其中0.45億美元用於研發“兵力運用與從本土發射”(FALCON)計畫中的高超聲速滑翔飛行器(CAV)。美國計畫於2014-2020年獲得CPGS系統的初始作戰能力,這些備選的CPGS系統包括常規型“三叉戟-2/D5”飛彈系統(近期方案--CTM-1;中期方案--CTM-2)、“潛射全球打擊飛彈”(中遠期方案--SLGSM)、“常規打擊飛彈”(CSM-1,CSM-2)高超聲速巡航飛彈等。目前,美國正在對CPGS的各種方案進行進一步的評估,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評估CPGS所需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
雖然美國此前已公布該計畫,但具體內容仍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該報導稱,新型武器將於2014年或2015年初步部署,而全面部署則將從2017年開始。美國政府在2011年度預算案中就CPGS提出了2.5億美元的預算請求,以作為調查費用。
2011財年國防高級研究項目局(DARPA)新增加了一個項目:弧光(ArcLight),這是一個新的常規敏捷性全球打擊(CPGS)演示項目。它用的是“標準-3II”彈體和高速滑翔器裝彈,戰鬥部只有90千克,射程高達3600公里,直接用海軍垂直發射系統發射。
SSGN巡航飛彈核潛艇。海軍現役4艘SSGN巡航飛彈核潛艇具有很好的隱身性能及強大的對地攻擊火力。高速巡航飛彈研製完成後,會率先裝備它們。而海軍三十年造船計畫並沒有提到SSGN的後繼者,這些平台預計在20年內先後退役,要么延長服役壽命(這個可能性不大,因為核潛艇需要更換核反應堆燃料),要么就是對部分將來建造的“維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進行改造以提高其攜帶飛彈的能力。海軍目前是偏向後者,在役的“維吉尼亞”級艇可攜帶12枚巡航飛彈。
多層彈道飛彈防禦。美國彈道飛彈防禦戰略重點轉向了以“宙斯盾”戰鬥管理系統和陸基“標準-3”攔截飛彈為基礎的戰略。“標準-3IB”完成了設計評估,目前正在為2011年一季度將進行的首次外大氣層飛行測試做準備。“標準-3IB”系統包括改進的感測器、數據處理電子系統和能源管理系統。與日本合作研發的“標準-3IIA”攔截飛彈直徑為21英寸(53厘米),預計2011年1月進行設計評估。“標準-3IIA”擁有更大、更靈活的動能彈頭以及可以從更遠處探測目標的感測器。這種類型的攔截飛彈推進力更大,因此可以利用較少的飛彈防禦更廣的空間。這種飛彈有海基和陸基兩種型號,預計2018年會在美國的歐洲飛彈防禦計畫中採用。
繼續推進先進飛彈防禦雷達(AMDRAdvancedMissileDefenseRadar)計畫來進一步確定海軍部大型水面作戰艦的長期發展計畫。過去幾年中,海軍已經實施了一項研究:為“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艦體安裝一套先進飛彈防禦雷達組合來滿足美國海軍近期和中期的艦隊防空和反導需求。美國海軍認為這可能是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
戰區高空區域防禦(THAAD)系統是美國在90年代為戰區飛彈防禦(TMD)計畫重點開發研製的第一個專門的陸基系統。其主要目的是:1)用“直接碰撞殺傷動能攔截彈”技術防禦中遠程戰區彈道飛彈,旨在保衛大的區域免遭射程小於3500公里的飛彈的攻擊;2)作為陸軍雙層戰區飛彈防禦系統的高層防禦系統,既可以在大氣層內40公里以上的高空、又可以在大氣層外100公里以上的空間攔截來襲的彈道飛彈。可防禦“少量、複雜”彈頭的系統將在2011年問世。
聯合高速船JHSV。美國海軍三十年造船計畫中唯一產量有所擴大的船型是JHSV聯合高速船。除了陸軍購買5艘JHSV之外,海軍訂貨增加到40艘左右,並正在考慮用JHSV與LCS混編為瀕海兩棲作戰群,與遠征打擊群形成高低搭配。以JHSV與LCS為基礎的兩棲作戰群,可以搭載營/連級規模的陸戰遠征部隊。
重啟“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所有新建造的飛彈驅逐艦在交付的時候都將具備彈道飛彈防禦能力,不僅如此,2016財年以後採購的該級艦將以彈道飛彈防禦作為主要任務來建造。儘管要確定其最終的設計方案仍需假以時日,但是可以想見,“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的衍生型必將升級其雷達和處理能力,並對相應的動力系統和冷卻系統進行改進。這些經過升級的“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採用了最好、最新的技術,進一步提高了一體化防空反導能力,是銜接今天能力和下一代巡洋艦能力之間的橋樑。這種新艦的造價是以現有“阿利伯克”級艦為基礎確定的。在完成了艦體和雷達研究之後,海軍正在確定這些新型防空反導雷達驅逐艦的需求,並在未來報告中調整這些艦所需的費用。
美國空軍主要裝備發展走勢從設計思路來看,美國下一代航空作戰平台,無論是NUCAS還是空軍下一代轟炸機(LRS),均必須ISR兼攻擊兩用,單一使命平台已經成為歷史。
戰略無人偵察機RQ-4“全球鷹”.RQ-4“全球鷹”是諾思羅普格魯門公司研製的,服役於美國空軍。據美國空軍主管ISR的高級官員大衛?德拉特將軍透露,參謀長諾頓斯瓦茨將軍與海軍參謀長加里?拉夫海德計畫在六月初就兩軍共同使用各自的RQ-4“全球鷹”和廣域海上監視無人機系統(BAMS)簽署一份諒解備忘錄。德拉特表示,他與海軍信息管理副主管大衛多塞特一道,在RQ-4和BAMS在訓練、基礎設施以及作戰方面,“已經達成多項一致意見”.德拉特說,兩名主管已在研究周三提出的MOU,並希望遵守空軍和海軍在周四討論會上的意見。該飛機將廣泛用於聯合支持美國本土、安德森空軍基地、關島以及義大利西西里的西格奈拉(Sigonella)基地。軍隊也正在研究聯合訓練課程、飛行員互換、維護以及承包商維護等相關問題。
近期,空軍將在2018年以前採購39架RQ-4“全球鷹”無人機。通過加裝合成孔徑雷達和光電紅外感測系統後,“全球鷹”可在晝間、夜間和惡劣氣候條件下執行目標情報觀測任務。空軍將改進其老式指揮與控制(C2)機隊,但目前正在評估未來採用新平台的替代方案。
MQ-9“死神”無人機。多用途戰術無人機也能起到一定作用,這包括MQ-9“死神”無人機以及其後繼者MQ-X.不過,MQ-9受射程和非隱身限制,在空海一體戰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有限。MQ-X如果與海軍無人戰鬥機最終合併為一個聯合項目,將更具潛力。近期,空軍將繼續引進MQ-9“死神”無人機。這種無人機可攜帶制飛彈藥,是一種兼具精確打擊能力的優秀的ISR平台。MQ-1和MQ-9的空中在位數量將從2011年的50架增加到2013年的65架。當安裝了“廣域空中感測器”系統後,MQ-9的視野將更為開闊,從而能擴大監視區域。此外,空軍還將使MQ-9具備電子戰能力。近期引進的MC-12WISR飛機對加強空中在位能力起到了補充作用。
未來空軍還將考慮MQ-9的後繼平台,通過分析來確定後繼無人機的作戰能力和裝備數量。
遠程攻擊平台(LRS)。空軍對空海一體戰的另一個貢獻可以是下一代轟炸機。2006版QDR提到的2018轟炸機在2010版QDR中正式更名為遠程攻擊平台(LRS),服役日程表從2018年推遲到2020年。空軍至今也沒有決定是採用載人還是無人設計,常規轟炸機還是常規/核兩用轟炸機。比較有可能的是採用“系統之系統”發展模式,即開始型號為載人模式,後繼型號為無人模式。可以肯定的是,LRS與UCAS設計思路大體上是一致的,必為ISR和攻擊兼具。LRS無非就是航程更遠些,載量更大些。空軍可以現役和將來的隱形飛機(B-2A,F-22,F-35,LRS,MQ-X)編組一支反介入空天遠征隊(AEF),在台海或者朝鮮半島戰時吃緊時部署在關島上。
新一代運輸機。空軍在空海一體戰中的第三種貢獻是空運。2015年,空軍計畫開始研製新一代運輸機。此運輸機可能是機身機翼一體化的“飛翼式”隱形設計。隱形運輸機能像隱形戰機和轟炸機那樣突破反介入環境,安全有效地提供所需兵力和裝備。這也是空海一體戰不可缺少的。
第五代隱形戰機。奪取並維持制空權任務主要由F-22、F-35承擔。美國空軍共引進了187架F-22A,2004年和2009年各墜毀1架。所剩部分僅有150架是戰備飛機,顯然無法滿足空中優勢使命。F-22A機隊型號組成:63架F-22ABlock30和87架F-22ABlock35作為戰備庫存,34架F-22ABlock20用於訓練和測試,其餘兩架為專用測試平台。Increment3.1升級方案定於2012年開始實施,Increment3.2升級方案定於2016年實施。
F-35A型機初步形成戰鬥力的時間推遲到2016年,這是F-35最遲服役的型號。相比而言,海軍陸戰隊F-35B計畫在2012~2013年期開始服役。F-35採購目標未變,空軍還是1700架左右。目前研製推遲已經造成價格大幅上漲,從2001年的5000萬美元漲到2010年的1.12億美元,採購數量將會有所減少。
根據美軍2011財年計畫,美國空軍既定政策是不採購新的四代戰機,排除了引進F-15SE“沉默鷹”(SilentEagle)的可能性。現役F-15E和179架服役時間最短的F-16C將獲得AESA雷達(APG-63(V)3)和AIM-120D空對空飛彈,升級為所謂四代半戰機,F-16C用於補充F-22A執行制空權任務。獲得AESA雷達的F-16C被命名為“金鷹”(GoldenEagle),將承擔起未來國土防空的重任,包括防禦巡航飛彈的使命,這部分飛機將由空軍國民警衛隊承擔。F-15C計畫將服役至2030年。2011年之後,F-15C/D庫存降至250架左右,其中199架為戰備飛機,其中176架為F-16C“金鷹”。
由於無法實現空優戰機全部隱形化,迫使美國空軍修改戰術。F-16C“金鷹”將與F-22A同時出征,前者通過電子干擾以支援後者突防來完成任務。F-15C其他優點還包括持續航行性能和載彈數量,彌補F-22A不足。
有關空軍其他戰術飛機規劃為,所有347架A/OA-10A都將陸續升級到A/OA-10C,使其獲得數據鏈和使用精確制飛彈藥的能力。233架早期生產的A-10還將更換機翼以延長其服役壽命。A-10計畫服役到2030年之後。F-16服役壽命目前定在2024年前後,由F-35A接替。在此之前,F-16機體型號通用化項目(ccip)將在2010年底完成。屆時只保留F-16C/DBlock40/42和Block50/52。
美國海軍陸戰隊裝備發展走勢連登入隊(COLT)進入內陸行動,主要以直升機為運載平台,即MV-22傾轉旋翼機和將來的CH-53K直升機。因MV-22型機內無法運載“悍馬”裝甲車(HUMMER)以及防地雷反伏擊車(MRAP)。那么可以猜測,連登入隊(COLT)機動除了徒步之外,唯一可行的代步工具是非裝甲的全地形車(All-TerrainVehicle;ATV)或者輕型突擊/機內運輸車(LSV/ITV)。由此,我們可以再推斷出連登入隊(COLT)是想依靠機動而非裝甲來提高生存性。另外,美國海軍陸戰隊準備今年年底裝備無人駕駛運輸直升機,為連登入隊(COLT)長期行動進一步創造條件。
中型空中突擊平台MV-22傾轉旋翼機。MV-22是世界上機動性最強的戰場攻擊支援平台。傳統直升機受到水平旋翼和飛行速度的限制,而MV-22既可以像普通直升機那樣前進,也能如螺旋槳飛機那樣高速飛行,它能以相當高的速度爬升或下降,總之,與其他中型直升機相比,MV-22能夠以更快的速度在戰區著陸或撤離。這將是連登入隊(COLT)的有力支援工具。
重型空中突擊平台CH-53K“超級種馬”直升機。目前處於研究狀態中的CH-53K具有3台6000軸馬力的渦輪發動機,採用新型旋翼材料和更寬敞的機艙。美國海軍的設計需求是一個晚上可將整個遠征旅運送至著陸點。英國《飛行國際》網站2010年5月10日報導,西科斯基公司的CH-53K直升機項目已經推遲到2018年,但通用電氣公司(GE)7500軸馬力級的GE38-1發動機項目仍將按既定時間表進行。目前的項目計畫是,GE公司仍可以提供GE38發動機用於地面試驗,直到直升機機身交付,可用於飛行試驗。GE公司已於4月交付了第二台GE38發動機用於地面試驗。首台GE38發動機的性能已經超出了該項目的預期目標,該發動機至2月15日已經實現了176次開車和177小時的運行,並且實現了持續輸出7760軸馬力的功率,峰值甚至達到8300軸馬力,超出了CH53K直升機需求的7500軸馬力的上限。
據《簡氏防務周刊》透露,因項目推遲的原因是主承包商“西科斯基”一直找不到擁有適當專業經驗的下級承包商,而且也擔心下級承包商不能同“西科斯基”的發展進程保持一致。而且由於海軍的CH-53HK項目發展速度緩慢,原來的國會資金轉移到了其他項目。五角大樓決定將訂單增加44架造成了項目總額從原來的187億美元增加到了255億美元。
AH-1Z“毒蛇”直升機。連登入隊(COLT)深入內地執行任務時,火力支援依賴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AH-1Z“毒蛇”直升機是AH-1W“超級眼睛蛇”的後繼者,作為陸戰隊未來數十年的攻擊直升機。貝爾AH-1Z“毒蛇”直升機,又稱“超級眼鏡蛇”,是一種雙引擎攻擊型直升機,主要特徵是配有4片螺旋槳葉,複合材料主旋翼系統,完全集成的武器、航空電子設備和通信系統。
據海軍技術網2010年2月8日報導,美國海軍授予貝爾直升機公司一份長期的材料和組件採辦契約,以建造新型UH-1Y“毒液”直升機和AH-1Z“毒蛇”直升機。此項工作將在德克薩斯州的阿馬里洛進行,預計2014年1月完成。
AH-1Z“毒蛇”直升機外掛8枚“地獄火”空對地飛彈(將來是JAGM空對地飛彈)和38枚70毫米火箭彈(將來是同口徑的APKWSII制導火箭彈),2枚“響尾蛇”空對空飛彈,前置20毫米三管加特林機炮,上方是AAQ-30光電/紅外瞄準系統,能與AH-64D的APG-78“長弓”雷達相媲美。
輕型突擊/機內運輸車(LSV/ITV)。ITV要求不僅能在CH-53直升機內也能在MV-22型機內運輸,ITV偵察型已全面替換了原來的LSV.軍方最終採納的ITV/LSV是已淘汰的M151fav快速突擊車(吉普)改造型,由美國“咆哮者”公司改裝之後重新出售給陸戰隊,單價飆升到40萬美元/輛,陸戰隊計畫購買超過700輛這種改裝吉普,大部分是LSV型,裝備偵察營,少量是ITV型裝備120迫擊炮連。
模組化先進武器機器人技術系統(MAARS)。作為一種新型遠程遙控武器系統,MAARS機器人配備有機動性很強的履帶式底盤,最大行進速度可達12公里/小時。為了進一步提高機動速度,福斯特-米勒公司還準備為MAARS換裝輪式底盤。該機器人配備有衛星導航系統、光學和紅外感測器、雷射測距儀,以及可使操作人員在一公里外進行遙控的通信和數據交換系統。
MAARS的旋轉炮塔上既可以安裝殺傷力巨大的M240B型7.62毫米機槍,也可以安裝用於發射煙霧彈、照明彈、催淚彈和殺傷榴彈的多用途發射器。由於採用了模組化設計方案,MAARS還可以安裝其他設備。尤其是可以更換為負重能力為45公斤的機械臂,用於執行排雷和清除爆炸裝置的任務。當然,它也可以裝備擴音器和能夠使敵軍士兵暫時失明的雷射武器。MAARS所配備的新型系統可使其避免向己方士兵開火。據悉,操作人員可為MAARS機器人設定允許開火和禁止開火的範圍。此外,該機器人上還安裝有一套特殊的系統,能夠避免其向美軍陣地開火。MAARS上的導航系統中還集成了感測器,這使其能夠時刻將自己的位置顯示在己方坦克、車輛和其他軍事裝備所配備的電子地圖上。
XMQ-19A“探空器4.7”無人機。目前作為測試平台來檢驗新型UAS技術;為連登入隊(COLT)提供ISR能力,最有可能選中的是小型戰術無人機(STUAV)方案。
地面無人支援系統(GUSS)。無人越野車系統,負載500磅,可以遙控,為班或排提供補給,以減輕負擔,節約水和動力。
連登入隊(COLT)C4ISR裝備。主要由分散式戰術通信系統(DTCS)、下一代指揮與控制系統(NGC2)、連級作戰中心(CLOC)移動戰術網路(METN-CE)和松下CFU-1終端組成。
分散式戰通信系統(DTCS)使用範圍從100英里擴大到250英里以上,支持“從艦到目標機動作戰”(STOM)。兩棲攻擊艦裝備的艦載DTCS可以提供從登入部隊作戰中心(LFOC)到連級作戰中心(CLOC)的超視距通信保障能力。
下一代指揮與控制系統(NGC2)採用移動網狀網路技術、壓縮運算等技術,提供網路位置信息及網路管理能力,形成無縫網路信息傳輸與控制。
連級作戰中心(CLOC)移動戰術網路(METN-CE),可將當前的海軍陸戰隊作戰實驗室的DTCS、TW、模組化移動指揮與控制(M2C2)或戰術級作戰人員信息網整合在一起,為連級作戰中心創建一個移動的、超視距的戰術網。
松下CFU-1終端,是排級和連級單位採用的裝備,是未來指揮所(CPOF)和戰術地面報告系統(ITGR)的作戰和計畫工具。
虛擬領域裝備
空海一體戰最後一道也是最為關鍵的環節是太空與網路空間的保護。喪失太空與網路空間等於不戰自敗。這是美軍當前最薄弱的環節。美軍認為,在保護空間資源方面,首先得擁有空間感知能力;其次,建立多重預備能力;第三,發展有限的空間進攻力量。隨著軍用通信系統戰略戰術層次聯網融合一體化,網路攻擊/電子戰/信息戰之間界限越來越模糊。反介入一方在國土防禦方面,防空占有很重要位置。壓制克制防空系統,直接又有效的措施是電子戰。美軍認為,將來壓制防空使命(SEAD)絕不僅僅是發射誘餌迷惑防空雷達或者用反輻射飛彈摧毀防空雷達,其決定性因素是電子軟殺傷,並逐步演變為真正的網路戰,直接侵入敵方戰術網(這裡專指敵方防空系統C2BM系統)。正是因為此原因,2011年海軍預算草案決定增加購買26架EA-18G電子戰機,原先計畫撤銷的4個海軍遠征電子戰中隊予以保留。EA-18G、F-35,還有戰術無人機均被考慮作為下一代電子干擾器(NGJ)的攜帶平台。
另一需要特別關注的是美空軍的“舒特”計畫,該計畫是美國空軍實現從感測器到射擊器的無縫一體化作戰網路的計畫之一。“舒特”計畫的目的是將情報、監視與偵察(RC-135V/W“聯合鉚釘”電子偵察機)與進攻性反信息作戰(EC-130H“羅盤呼叫”電子戰飛機)和進攻性防空作戰(F-16CJ)橫向一體化集成。執行偵察任務的感測器平台通過指揮所與武器平台連線成一體化的作戰網路。該計畫將對我軍防空指揮系統造成前所未有的威脅。
結語
美國“空海一體戰”尚處雛形階段,還需要進行長期的驗證、試驗和完善過程。鑒於美國目前財政情況依然吃緊,今後5-10年內軍費壓力增大,如何支付“空海一體戰”將成為一個很大問題。據美國《空軍時報》網站5月23日報導,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CSBA)的分析家承認,對五角大樓領導人而言,按“空海一體戰”制定者要求的那樣,對政策和開支進行必要的調整是非常困難的。從財政方面講,國會必須資助各類新的武器系統和建設項目,其中包括新的遠程轟炸機,新的反艦飛彈,以及能夠抵禦飛彈襲擊的飛機庫和跑道,還有在太平洋小島上擴建備用機場等費用。分析家馬克?岡津格說:“這將需要花費數十年的預算開支。”
空海一體戰屬於高端常規戰爭,僅對新武器的投資就會是巨大的負擔,美軍面臨開支零增長的形勢,勢必要從其他方面擠出所需經費。有跡象表明,五角大樓內部正在辯論對兵力削減,特別是對全球反恐戰(現改稱海外軍事行動)之後的美軍地面部隊。雖然美軍在西南亞的戰事將繼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不排除其開始陸續縮減陸軍和陸戰隊,即恢復到2003年前的兵力水平:現役陸軍49萬,現役海軍陸戰隊18萬。
思戰方能善戰,善戰才能不戰。筆者認為,針對美軍目標性極強的“空海一體戰”,短期內,應在以下幾個方面採取有針對性的策略:
一是加強反衛星武器研製,打擊美軍弱點環節;
二是加快網路戰力量體制建設,制約美軍整體實力的發揮;
三是密切關注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戰術轉型,進行針對性的反滲透和山地戰訓練。
長期來看,不斷提高部隊的現代化裝備水平和訓練能力依然是重中之重。
進入21世紀以來,我軍和美軍均視對方為假想敵(OPFOR),由於台海局勢的穩定,短期內開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長期的局勢相對複雜。從歷史上看,1882年袁世凱在朝鮮誘捕大院君,日軍尚無法與清軍抗衡,13年後,甲午戰敗。對中國及其近鄰而言,朝鮮半島的局勢將直接影響中國的未來,“天安”艦事件已經暴露苗頭,這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因此,台海局勢已經被未來的朝鮮半島局勢所取代,成為我們首先要關注的戰略目標。
在今後一段時期里,高科技武器裝備的發展依然是美中雙方共同追求的制勝法寶;未來不容樂觀,但未雨綢繆,知己知彼,方可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