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狗亞科

海狗亞科

海狗亞科(學名Arctocephalinae),屬於食肉目、鰭腳亞目、海獅科的一個亞科。海狗亞科的動物遍布世界各地。除了生活在白令海中的北海狗外,澳大利亞、紐西蘭、塔斯馬尼亞、南非及南極洲等地的水域中也都有海狗的蹤影。海狗游泳時速可達30千米左右,可潛入100多米的深水中。

基本信息

海狗亞科

Arctocephalinae
海狗亞科(學名Arctocephalinae),屬於食肉目鰭腳亞目海獅科的一個亞科。海狗亞科的動物遍布世界各地。除了生活在白令海中的北海狗外,澳大利亞紐西蘭塔斯馬尼亞南非南極洲等地的水域中也都有海狗的蹤影。海狗游泳時速可達30千米左右,可潛入100多米的深水中。

體型

雄性體長2.1m,體重270kg,雌性體長僅1.5m,體重50kg或更多,仔獸體長60-65cm,體重5.4-6kg。

特徵

海狗的身體呈紡錘形。頭部圓,吻部短,眼睛較大,有小耳殼,體被剛毛和短而緻密的絨毛,背部呈棕灰色或黑棕色,腹部色淺,四肢呈鰭狀,適於在水中游泳。後肢在水中方向朝後,上陸後則可彎向前方,用四肢緩慢而行。

習性

海狗以鱈魚鮭魚為食,但也吃海蟹、貝類。它們白天在近海游弋獵食,夜晚上岸休息。海狗聽覺和嗅覺靈敏,可在清澈的海水中識別物體;而在渾濁的水中,它們還能利用聲納回聲定位來捕捉獵物。除繁殖期外,無固定棲息場所,捕獵一次需走1000千米的路程。

洄游

海狗在繁殖期間有洄游習性。雌海狗一般在每年8月下旬到9月間出海;而海狗的幼仔則在稍晚的9~11月之間出海。它們會順著寒流,在白令海和鄂霍茨克海的各個島嶼間進行2400~3200千米的大洄游。但關於海狗洄游的原因,至今還是個謎。

繁殖

到了5月,從西太平洋北上的黑潮逐漸變強;5月下旬,在這些黑潮流經的島嶼上,海狗們陸續返回出生地,進入繁殖季節,先期抵達的雄海狗紛紛搶占自己的地盤,劃分勢力範圍。一周后,大群的雌海狗擁上岸邊,開始繁衍後代。

起源與演化

在大約3000萬年前的漸新世(Oligocene epoch)末期,鰭足動物(包括海狗)由食肉動物arctoid carnivore演化而來。當時,在歐洲北美洲大陸沿岸,一些營養含量高的低溫海流上升,從而為它們提供了新的豐富食物來源——這成為了鰭足動物進入海洋的原因。
有些理論認為,海獅科動物(包括海獅海狗)與海豹科動物(即真海豹)在大約2500萬年前的中新世(Miocene epoch)早期由同一個祖先分化(diverge)而來。而另一些理論則認為,海豹科動物的起源大約在2000萬年前,與海獅科動物無關。

下屬分類

海狗亞科分為南北兩個屬,北海狗屬僅北海狗Callorhinus ursinus一種,分布於北太平洋沿岸,由於其毛皮質量佳,因此北海狗受到大量的捕捉,處於瀕危。南海狗屬Arctocephalus種類較多,分布也比較廣泛,最北到達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島,最南到達南極和亞南極地區,在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部沿海都能見到。
北海狗屬(Callorhinus)
北海狗(Callorhinus ursinus)
南海狗屬(Arctocephalus)
加拉巴哥海狗(Arctocephalus townsendi)
璜費南德茲島海狗(Arctocephalus philippii)
加拉巴哥海狗(Arctocephalus galapagoensis)
南美海狗(Arctocephalus australis)
亞南極海狗(Arctocephalus tropicalis)
南極海狗(Arctocephalus gazella)
紐西蘭海狗(Arctocephalus forsteri)
南非海狗(Arctocephalus pusillus)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