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
文化村內竹樓、船形屋、木楞屋、三房一照壁、土掌房、蒙古包、四合院等二十幾個民族民居均按原景觀大小建造,鼓樓、風雨橋、三塔、太陽曆柱、長城等上百個景點依村傍寨巧妙布局、錯落有致,與自然山水融為一色。
這裡不僅有來自全國各地民族歌舞演員推出的打柴舞、霸王鞭、孔雀舞、目腦縱歌、鍋莊舞、鄂爾多斯等民族歌舞表演,還有叮咚、芒鑼、象腳鼓、蘆笙、冬不拉、木鼓、三弦等民族器樂演奏和潑水節、三月三、火把節等熱鬧的旅遊節慶活動。 拋繡球、抬官人、攔門酒、丟包等古樸獨特的民俗風情演出,各具特色,讓您賞心悅目,流連忘返。山蘭酒、竹筒飯、三道茶、醃魚肉等風味獨到的民族食品任您品嘗,一飽口福。
漫步海南中華民族文化村,仿佛置身於民族傳統文化的露天陳列館,讓遊人在享受如詩如畫熱帶風光的同時,盡情徜徉一部古老、神奇而又充滿現代氣息的民族發展史。
歷史軼事
1997年9月,海南“中華民族文化村”總經理李啟明寫下了一份長達數萬言的調查報告,《海南旅遊業出路在哪裡——令人憂慮的海南旅遊業現狀及對應之策》。在這份“實話實說”的報告中,李啟明說出了他的憂慮:
“這座占地600多畝,耗資巨大的、海南最大的民族人文景觀遊覽區,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民族兄弟姐妹500多人組成的員工隊伍和一百多套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節目。於今年“三月三”(4月9日)黎族苗族傳統節日期間對外營業以來,經濟效益一直不佳。主要原因是因為市場的混亂造成前來觀光的遊客極少所致(平均每天五人服務遊客一人)。長此下去,這個花費巨大代價、精心建造的風格獨特的景點,她的命運可想而知。”
3個月後,即春節前後,正是海南旅遊興起熱潮之際,國內外賓客紛紛飛向這個美麗寶島度假休閒,卻傳出海南省最大的人文景觀遊覽區——海南“中華民族文化村”申請停業的訊息,引起各界關注,也給海南“旅遊熱”帶來了一股令人不安的寒流。
1月15日,記者來到這個地處通什市郊的文化村採訪時看到,這個占地600多畝、擁有23個民族村、上百個人文景點的旅遊區冷冷清清,幾乎見不到什麼遊客。依山而建的各種民族建築內空空蕩蕩,偶爾看到的也是身著民族服裝的工作人員和文化村聘請來的演員。當天晚上,基本上是5個工作人員服務一個遊客!
記者在採訪中得知,這個文化村是從1995年開始興建的,1997年4月正式開業。總投資達1.2億元,其中4000萬元是銀行貸款。據文化村總經理李啟明介紹,此舉是在論證的基礎上提出的,經過政府和旅遊部門的審批後才上馬的。其出發點有三,一是可以增加海南的旅遊景觀,提高旅遊質量;二是可以對旅遊者進行民族知識的普及;三是有著可觀的經濟效益。因此,文化村建設的起點很高,著眼於高、大、全、精,強調原汁原味,“讓消費者的錢花得值”。
始料不及的是,建設者的初衷根本難以變成現實。苦心經營的文化村建成後難得有顧客光臨,除了剛開業那些天門庭若市,出現火爆場面外,每天的遊客人數從未超過工作人員,多則三五百人,少則幾十人。經營收入連維持開張的水電費都支付不起。據統計,開業8個月以來,虧損總額超過千萬元,實在是難以為繼。無奈之中,李啟明行文省政府,申請中華民族文化村停業。
文化村申請停業猶如巨石擊水,在這個靠吃旅遊飯的大特區上下引起普遍關注,尤其是在旅遊業中激起很大波瀾,“文化村申請停業事件”一時間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熱門話題。更多的人在考慮這樣兩個問題:這個投資上億元的旅遊景點,為什麼在開張8個月之後便要停業?“文化村申請停業事件”說明了什麼,究竟反映出了哪些問題?
苦悶之中的文化村總經理李啟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文化村申請停業實屬無奈,企業難以承受如此巨大的經濟壓力。而其十分重要的原因,則是旅遊市場的混亂,導遊、司機的違規行為沒有得到有效遏制。文化村的一張門票60元,而付給導遊的回扣竟高達45元,就是這樣,導遊還嫌少。這便使得像他們這樣的高質量的旅遊景點門庭冷落,無利可圖,亦便無力支撐。
對此,海南省旅遊局局長張恆坦言,海南省的旅遊業確實存在一定的問題,導遊、司機吃回扣之風在不少地方不同程度的出現。但更為重要的是近年來各地民族風情景點和旅遊觀覽區的開發失控。僅在文化村周圍的幾十公里範圍內,便有同類景點十多家,而海南全省的旅遊客源並非是無限的。其結果必然導致其中的一部分景點無人光顧。
一方面,經營者把原因歸咎於管理部門;另一方面,管理部門認為原因是旅遊景點開發的太多太濫。究竟誰是誰非?一位研究旅遊問題的專家指出,雙方的這些意見都有道理,但問題的關鍵在於海南旅遊業管理上滯後,存在著嚴重的盲目重複建設。“文化村申請停業事件”的發生,使得這一問題充分顯現,進一步暴露了旅遊景點規劃和布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已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應當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交通
從海口乘省汽大巴到五指山海榆中線217公里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