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浣溪沙
徐州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
(其二)
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排踏破蒨羅裙。
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道逢醉叟臥黃昏。
注釋
⑴徐州——一作徐門。
⑵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是指石潭的水與泗水相通,水的漲落清濁常常是一致的。
⑶旋(xuàn)——臨時趕忙、急就。
⑷使君——蘇軾自指。
⑸排——擁擠。
⑹蒨(qiàn)羅裙——茜草可作紅色染料。
⑺收麥社——麥收時節的祭祀活動。
⑻鳶(yuān)——即老鷹。
⑼賽神——用儀仗、簫鼓、雜戲迎神的活動,又稱“賽會”。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
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嘉佑二午(1057)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後量移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於常州。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名句
題西林壁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飲湖上初晴後雨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贈劉景文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歸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赤壁賦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後赤壁賦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東欄梨花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江城子·十年生死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蝶戀花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多情卻被無情惱。
鷓鴣天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水龍吟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詞牌
【浣溪沙】
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紗於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紗》或《浣沙溪》。上下片三個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兩體。平韻體流傳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韓偓詞,是正體。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仄韻體始於南唐李煜。又有《小庭花》、《減字浣溪沙》等二十餘種異名。另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韻位不變。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此作的韻腳是:十二文;可“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押。
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挨踏破蒨羅裙。
⊙●⊙○⊙●△。⊙○⊙●●○△。⊙○⊙●●○△。
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道逢醉叟臥黃昏。
⊙●⊙○○●●,⊙○⊙●●○△。⊙○⊙●●○△。
賞析
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徐州發生嚴重春旱,作者有詩云:“東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起伏龍行》)。作者作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後,又往石潭謝雨,沿途經過農村。這組《浣溪沙》詞即紀途中觀感,共五首。這是第二首。
這首詞寫謝雨途中見聞。上片作者著重寫村姑形象。村姑不像朱門少女深鎖閨中,但仍不能和男子們一樣隨便遠足去瞧熱鬧,所以只能在門首聚觀,這是很富於特徵的情態。久旱得雨是喜事,“使君”(州郡長官的敬稱,這裡是作者自謂)路過是大事,不免打扮一下才出來看。勞動人民的女子打扮方式,決不會是“弄妝梳洗遲”的,“旋抹紅妝”四字足以為之傳神。匆匆打扮一下,是長期生活養成的習慣,同時也表現出心情的急切。選擇一件茜草紅汁染就的羅裙(蒨羅裙)穿上,又自含愛美的心理。“看使君”當然有一睹使君風采之意,同時也有觀看熱鬧的意味在內。“三三五五”總起來說人不少,分散著便不能說太多,但“棘籬門”畢竟小了一些,都爭著向外探望,你推我擠(“相排”),便有人尖叫裙子被踏破了。短短數語就刻畫出一幅極風趣生動的農村風俗畫。
下片寫到田野,祠堂,又是一番光景:村民們老幼相扶相攜,來到打麥子的土地祠;為感謝上天降雨,備酒食以酬神,剩餘的祭品引來饞嘴的烏鳥,在村頭盤旋不去。兩個細節都表現出喜雨帶來的歡欣。結句則是一個特寫,黃昏時分,有個老頭兒醉倒在道邊。這與前兩句形成忙與閒,眾與寡,遠景與特寫的對比。但它同樣富於典型性。“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王駕《社日》),酩酊大醉是歡欣的結果,它反映出一種普遍的喜悅心情。
如果說全詞就像幾個電影鏡頭組成,那么上片則是他連續的長鏡頭;下片卻像兩個切割鏡頭,老幼收麥,鳥翔舞是遠景,老叟醉臥道旁是特寫。通過一系列畫面表現出農村得雨後的氣象。“使君”雖只是個陪襯角色,但其與民同樂的心情也洋溢紙上。
這首詞帶有鮮明的鄉土色彩,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風格自然清新,情調健康樸實。詞人所描寫的雖然只是農村仲夏風貌的一些側面,但筆觸始終圍繞著農事和農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蠶麥豆等直接關係到農民生活的農作物,從中可見詞人選擇和提取題材的不凡功力。這對於開拓詞境有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