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沙溪

第一、二句,即為七言詩仄起之首二句。 而第四句僅三字,句法上二下一,為不完全之七言詩第四句。 ⊙○⊙●●○△(協平韻)多少淚珠何限恨,⊙●⊙○○●●(句)倚闌乾。

詞牌知識
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紗於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紗》或《浣沙溪》。上下片或上下闋三個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兩體。平韻體流傳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韓偓詞,是正體。上片或上闋三句全用韻,下片或下闋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仄韻體始於南唐李煜。另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韻位不變。 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又有《小庭花》、《減字浣溪沙》等二十餘種異名。
(註:○=平●=仄△=平韻=▲=仄韻)
說明:攤破浣溪沙 秋恨 李璟 (南唐中主)
[題考] 【南唐書】:『王感化善謳歌,聲韻悠揚,清振林木,系樂府為歌板色。元宗嘗作﹝浣溪沙﹞詞二闋,手寫賜感化。』此﹝浣溪沙﹞一調創於五代南唐中主。所謂﹝攤破浣溪沙﹞者,即就原調結構破一句為兩句,增七字為十字。後人以李璟本首"細雨"、"小樓"一聯膾炙人口,因名之為﹝南唐浣溪沙﹞。而本調"沙"字意當為"紗";或又作﹝浣紗溪﹞,則應作為"紗",然相沿既久已不可考。本調別名﹝山花子﹞。〔作法〕 本謂四十八字,儼然一首七言詩,但頷聯與尾聯各缺四字耳。第一、二句,即為七言詩仄起之首二句。第三句亦與仄起七言詩之第三句同。而第四句僅三字,句法上二下一,為不完全之七言詩第四句。後半首二句句法,更與七言詩頸聯無異。第三句亦與七言詩第七句相同,而末尾三字,其句法竟亦同於仄起七言詩之末尾三字。據詞中有減字之例,則此調殆亦可名為減字七言詩矣。菡萏香銷翠葉殘,⊙●⊙○⊙●△(平韻)西風愁起綠波間。⊙○⊙●●○△(協平韻)還與韶光共憔悴,⊙●⊙○●○●(句)不堪看。●○△(協平韻)細雨夢回雞塞遠,⊙●⊙○○●●(句)小樓吹徹玉笙寒。⊙○⊙●●○△(協平韻)多少淚珠何限恨,⊙●⊙○○●●(句)倚闌乾。●○△(協平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