浛洸

浛洸

浛洸是廣東的一個歷史地名。

基本簡介

“浛洸”這個名詞,在目前出版的各類辭書中均只有一種解釋:“地名,在廣東。”它作為地名在歷史上出現,又作為地名而溶進歷史,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飽經滄桑。如今在這歷史古老的圩鎮上,留存有秦漢時期的古村落遺址、南北朝時期的古城建遺址和晚唐時期的古磚塔等古蹟。這些當地歷史的見證物,常誘使著人們發思古之幽情,讓目擊者情不自禁地去臆想那遠逝的輝煌。

史載,浛洸這個名字產生於宋初,它是由最初的含洭之名逐步演變而來的,而演變的進程則長達1000多年,可謂歲月悠悠矣!初始的含洭之名起點很高,問世即以縣名出現,那還是公元前100多年漢武帝平定南越國時候的事情。其時漢武帝在今廣東境內總共才設19縣,含洭名列其中,可謂榮哉幸哉!至於因何取此名,史料上不見有任何解釋,筆者只好望文生義地臆斷,可能是因為滔滔南流的洭水在此轉了一個彎,看似被此吞納了的緣故吧!若果真如此,則此名取得夠氣魄矣!

含洭縣初始隸屬於郡治設在今湖南郴州的桂陽郡,三國後期轉屬於新設立的始興郡(郡治在今韶關市),歷兩晉而無變。在進入到中國地方行政區劃廢置最為頻繁的南北朝時期,含洭的戰略地位凸現出來,因而一度出現了三級地方政權齊聚此地的政事奇觀:那時的含洭圩,既是州(衡州)治所在地,又是郡(陽山郡)治所在地,同時仍是原來的含洭縣治所在地。一時間熱鬧非凡,名振嶺南,上演了浛洸政區設定史上最輝煌的一幕。

入唐代,含洭不僅告別了州、郡、縣三級權力機構疊壓該地的歷史,而且還第一次更改了名稱,稱為“浛洭”,即原先的含字左旁加了個“水”部,改字不改音。含字加了水部,則去掉了吞納的豪氣,多了點摻和的柔情。北周庾信有贈別詩云:“誰言畜衫袖,長代手中浛。”言衫袖與淚水相和。含洭更名為加“水”的浛洸,寄寓了山水親和之意。更名後的浛洭又送走了300多個悠悠歲月,在進入趙宋天下的時期又一次改名。此次改名的目的在於避“諱”,因“洭”字與大宋天子趙匡胤名字中的“匡”同音,犯了“諱”,非改不可。遂於開寶四年(971)改為今名。這一次改後字不改前字,原來的洭字被改成“洸”,既改了字音,也改了字形,但字義上仍有相通之處。浛字的古意是水波動盪有閃光狀貌。這實乃暗喻洭水,且變抽象之洭水為形象之洭水了,改得富有創意。浛洸二字聯貫起來,可理解為“山水親和,江波蕩漾”,亦可引申為“地肥水美”,真不失為一個吉祥美麗的名字。

浛洸發展

斗轉星移,歲月如梭,又一個千年過去了。在鄰近的這個千年中,作為地理名稱的浛洸一直沿用,但作為政區名稱的浛洸則有並降之變。元朝於延元年(1314)撤銷湞陽,浛洸二縣建制,浛洸縣併入了英德州,使這個連續做了1400多年縣治的浛洸圩從此降格為縣以下的政區治所,或為都,或為區,或為鄉,浛洸之名不再與縣名聯繫在一起了。格是降了,但優勢猶存,故其地位仍然高出一般的鄉鎮。明清時期,朝廷一直在浛洸設巡檢司或巡檢署的舉措,就是一個有力的說明。浛洸為英西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一直沒有改變,在改革開放後的今天,其輻射的功能愈發凸現。“浛洸”獨特而豐富的內涵讓我們領悟:歷史悠久的地名不光是個地理實體的代號,而且也是一種很有開發價值的無形資產。時人應當重視地名文化的開發與建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