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三至

流言三至是一個成語,源於魏徵向唐太宗建議加強君臣信賴關係故事。意思是流言說多了就仿佛成真的了,可以動搖人們的自信心。

基本信息

成 語 流言三至
讀 音 liú yán sān zhì
出 處 典出《貞觀政要·論君臣諫誡第六》
意 思 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曾參(前505-前436年),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費縣)人,也叫曾子,是孔子的學生,著有《大學》一書,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名言。據載:曾參外出求學時,魯國有一個與他同姓名者殺了人,有人來告訴其母說:“曾參殺人了。”其母不信,織布自若。一會兒,一人又來告說:“曾參殺人了。”其母仍織布自若。又一會兒,又一人來告說:“曾參殺人了。”其母始信,投杼下機,逾牆而走。說明流言三至就非常可怕,可以動搖人們的自信心。
典 故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魏徵在給唐太宗李世民的一道奏章中說:陛下將重任交付給大臣,這是處理國家大事的程式,治理國家的辦法。但以臣下度之,陛下雖然委任他們官職,卻對他們信任不足,懷疑有餘。國君對大臣不真心實意,用什麼來要求他們做的忠恕(儒家認為“忠恕”是實行“仁”的方法。“忠”,要求積極為人,“恕”,要求推己及人,即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呢?《禮記》上說:“國君多疑,百姓就迷惑。對臣下不了解,國君就憂愁了。”國君與臣子互相猜疑就不能治理好國家。現在群臣之中,有的遠在外郡任職,尚若流言三次傳來(流言三至),不像曾參母親那樣丟掉織布的梭子而翻牆逃走的人,我想是不會有的。君臣之間應意氣相投,互相依傍,如同魚水,上下同心,那么陛下的功業,便可以同三皇(指天皇、一皇、人皇)、五帝(一般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相提並論了。
唐太宗很讚賞地採納了魏徵的意見。
成語“流言三至”便源於魏徵向唐太宗建議加強君臣信賴關係故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