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書

活人書

史淑榮,女,中醫副主任醫師,持有北京市中醫全科醫師上崗證。目睹中醫養生之混亂,養生觀點之荒唐離奇,嚴重損害中醫聲譽,不禁心痛不已!特百忙之中著寫本書,傾囊相授真正有效養生法,讓中國百姓用正確方法來養生! 作者自幼嗜好中醫科學,精研細讀《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傷寒論》等中醫典籍,推崇華佗提出的“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養生理念,願以平生精力從事中醫養生學的發掘和傳播,讓中國人都能樹立自然養生習慣,從此遠離疾病,安享天年。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為您精心打造的5大特色

1.即使國小畢業的人也能看懂,同時對症操練。

2.觀點權威,《黃帝內經》真髓提煉。書中理論不是空穴來風,都是有紮實根基,有據可查。

3.真實有效,安全自然療法。每一種養生法均經作者與編輯親身體驗,真正不空談,尚實用。

4.圖文並茂,一目了然。看文觀圖,直觀衝擊,明白清楚,印象深刻。

5.從身體到心理,無論您哪裡不舒服,5秒鐘內即可對症養生。

作者簡介

史淑榮,女,中醫副主任醫師,持有北京市中醫全科醫師上崗證。目睹中醫養生之混亂,養生觀點之荒唐離奇,嚴重損害中醫聲譽,不禁心痛不已!特百忙之中著寫本書,傾囊相授真正有效養生法,讓中國百姓用正確方法來養生! 作者自幼嗜好中醫科學,精研細讀《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傷寒論》等中醫典籍,推崇華佗提出的“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養生理念,願以平生精力從事中醫養生學的發掘和傳播,讓中國人都能樹立自然養生習慣,從此遠離疾病,安享天年。

目錄

序言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

陰陽一失衡,人體就生病

現代人都要學會“不治已病治未病”

識時務者為俊傑,順時養生者壽天年

第—章保陽氣是養生護命的根本大法——頭腦自我養生康復法

為什麼說後腦勺是連神仙都害怕的“軟肋”

銅頭撞樹——提昇陽氣最快速的方法

擊頭不是暴力行為,而是人人要懂的養生“怪招”

鳴天鼓——擂響健康的大鼓

在缺少安全感的今天,通天、百會為你帶來安全感

讓太陽穴像太陽一樣福佑你萬壽無疆

磕頭養生法——對腦供血不足有奇效

在打坐冥想中抵達健康的真意

第二章原來這才是真“聰明”——眼鼻耳自我養生康復法

不是鬥神,也要做金剛怒目狀

簡簡單單地在眼眶上刮幾下,眼睛就會豁然開朗

點按印堂穴——健康真的會“印”在你的臉上

點按迎香穴——你真的會迎來人生的香氣

三焦經是個什麼玩意兒

引嚏法——引“寒”出洞的千古奇方

沒犯錯誤,也要經常揪耳朵

耳保健操——很多疾病只需對號入座就可以了

讓你瞬間恢復聽力的“聰耳神穴”

第三章百物養生,莫先口齒——口牙喉自我養生康復法

第四章勞動者健壯,不勞動者病弱——頸肩手自我養生康復法

第五章長命的秘訣就是不上火、不生氣——心胸肺自我養生康復法

第六章你可以把脾胃肝上的病吃回去、按回去——脾胃肝自我養生康復法

第七章福佑你的健康像江河一樣長流不息——膽腎腸自我養生康復法

第八章打通氣血運行的關鍵——背腰腹自我養生康復法

第九章得守者生,失守者死——臀陰肛自我養生康復法

第十章保護我們的“根”——腿足自我養生康復法

編輯推薦

《活人書》為中醫經典文庫之一,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

文摘

活人書卷第八

此一卷論發熱。大抵傷寒寒多易治,熱多難愈。傷寒發熱者,以其寒極則生熱,治法多用冷藥,故令熱不去。仲景熱多寒少,用桂枝二越婢一湯;不渴、外有微熱者,用小柴胡加桂湯,皆溫表之義也。近時多行小柴胡湯,不問陰、陽、表、里,凡傷寒家皆令服之。此藥差寒,不可輕用,雖不若大柴胡湯、小承氣湯之緊要之藥,病不相主,其為害一也。往往因服小柴胡湯而成陰證者甚多。仲景雖雲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此為是少陽證,當服小柴胡,不必少陽證悉具耳。況本方又有加減,隨證增損。古人方治,審諦如此,後人妄投,良可·隆也。[按:仲景百十三方,小柴胡居其一。凡六十餘證用之,l清里解表第一藥也。世俗去而不用,傍求雜藥,適自誤耳。奉議此戒,厥意慮人妄投於六脈遲細、表里無熱者,遂使後人是非也]

(五十六)問發熱

答日:發熱而惡寒者,屬太陽也。太陽病,必發熱而惡寒。蓋太陽主氣,以溫皮膚、分肉,寒氣留於外,皮膚緻密則寒傈而發熱,宜發其汗,麻黃湯(正二十)、大青龍湯(正三十五)主之。若發熱微惡寒者,柴胡桂枝湯(正三十一)、桂枝二越婢一湯(正四)主之。若吐、利而發熱惡寒者,霍亂也。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體灼熱者,為風溫也。《素問》云:汗出而身熱也。其人素傷於風,因復傷於熱,風熱相薄,即身熱常自汗出,此名風溫也。[別本“《素問》”上有“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十字,大書誤]身熱汗出濺濺然者,屬陽明也。陽明病,脈浮者宜桂枝(正一)微汗之,脈實者調胃承氣湯下之(正方四三),大便不秘者,白虎湯和解(正六十四)。若陽明病發汗多者,宜大承氣湯急下之(正四一),蓋汗多發熱者,胃汁乾故也。仲景云:太陽證,汗後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其胃氣,宜調胃承氣湯(正四三)。太陽病三日,發

序言

中華醫藥源遠流長,中醫藥理論博大精深,學說紛呈,流派林立,要想真正理解、弄懂、掌握和運用她,博覽、熟讀歷代經典醫籍,深入鑽研,精思敏悟是必經之路。古往今來,凡是名醫大家,無不是在熟讀精研古籍名著,繼承前人寶貴經驗的基礎上,厚積薄發、由博返約而成為一代宗師的。 故此,老一輩中醫藥專家都在各種場合呼籲“要加強經典學習”;“經典是基礎,傳承是關鍵”。國家有關行政部門也非常重視,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中就明確將“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確立為中醫藥領域的優先主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啟動了“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提出了“讀經典,做臨床”的口號。我們推出這套《中醫經典文庫》,也正是為了給廣大中醫學子閱讀中醫經典提供一套系統、精良、權威,經得起時代檢驗的範本,以倡導研讀中醫經典之風氣,引領中醫學子讀經典、用經典,為提高中醫理論和臨床水平打牢根基。

本套叢書具有以下特點:①書目權威:叢書書目先由全國中醫各學科的學科帶頭人、一流專家組成的專家指導委員會論證、篩選,然後經專家顧問委員會審核、確定,均為中醫各學科學術性強、實用價值高,並被歷代醫家推崇的代表性著作,具有很強的權威性;②版本精善:在現存版本中精選其中的最善者作為底本,讓讀者讀到最好的版本;③校勘嚴謹:聘請具有深厚中醫藥理論功底、熟諳中醫古籍文獻整理的專家、學者精勘細校,最大限度地還原古籍的真實面貌,確保點校的高質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