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濟院

洪濟院

位於山西省武鄉縣東良鄉東良候村,創建年代不詳。建築面積1723平方米,現存戲樓、南殿、鐘鼓樓、正殿及東西配殿,此外,中軸線西側還有關公殿、千佛塔。正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雖然部分梁架元代曾更換,但仍可斷定為金代建築。殿內繪有佛傳故事壁畫48幅,作於明成化六年(1470年)。

基本信息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山西

洪濟院V-252

簡介

洪濟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西省武鄉縣東良鄉東良候村,創建年代無考,曾進行數次維修,現存主體建築正殿為金代建築。 創建年代不詳。元、明、清歷代屢有修葺,現存主體建築正殿為金代風格。余皆明、清重建。 寺院坐北朝南,兩進院落,占地面積1036平方米。主要建築正院有戲樓、鐘鼓樓、南殿、正殿、東西配殿;偏院內主要建築為關公殿。寺院山牆外有千佛塔一座。

..

南殿面寬三間,進深二間,單檐懸山頂。東西兩側廊廡各七間,均為硬山式建築。正殿為寺院主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明間辟板門,兩次間均為直欞窗。檐下柱頭斗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無補間鋪作。殿內梁架徹上露明造,用材規整,梁枋斷面之比基本符合宋《營造法式》,金代建築特點明顯。

正殿和南殿記憶體有壁畫九十二幅,內容為人物、山水、建築風景等,共約120平方米,為清代繪製。千佛塔,平面方形,高約2米,每邊寬0.8米,各面浮雕坐佛一千餘尊。

建築

此寺為兩進院,坐北向南,有正殿、南殿、東西配殿、戲樓及僧舍組成;另設西偏院,偏院正殿為關公殿。寺西山牆外有千佛塔一座。寺南殿有壁畫12幅,繪於元皇慶二年(1313年);正殿內壁畫48龕,繪於明成化六年(1470年)。其主體建築正殿面寬五間,進深九椽,單檐懸山頂,頗具宋、金特色。尤其是正、南兩殿壁畫人物形象優美,栩栩如生,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是當地僅存的一處壁畫珍品;雖因代遠年湮,局部損壞,但大部壁畫線條清晰,保存較好,藝術價值極高。

洪濟院建築,規模宏敞,構造壯麗,反映了金代時期我國古建築構架與布局的特點及上黨地區的地方風格與手法;是不可多得的古建佳作,是我國古代相當一段時期宗教、思想文化的遺蹟和載體,有著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和深刻的文化內涵。

洪濟院介紹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武鄉縣城西30公里的故城鎮東良候村,東良候國小的校園西側。

..

創建年代不詳,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兩進院落,由南至北有戲台、南殿、正殿、和東西配殿。正殿為金代風格,殿下台基較高,單檐懸山頂,明間辟板門,次間和梢間均用直欞窗。其餘建築均為明、清修建。正殿和南殿記憶體有清代繪製的連環畫式壁畫90餘幅。正殿西側有北朝千佛造像碑一座,平面近方形,高約2米,碑身上保有頂蓋,形制特殊,只是風化嚴重,局部剝落。

洪濟院歷史文化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武鄉縣城西30公里的故城鎮東良候村,東良候國小的校園西側。創建年代不詳,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兩進院落,由南至北有戲台、南殿、正殿、和東西配殿。正殿為金代風格,殿下台基較高,單檐懸山頂,明間辟板門,次間和梢間均用直欞窗。其餘建築均為明、清修建。正殿和南殿記憶體有清代繪製的連環畫式壁畫90餘幅。正殿西側有北朝千佛造像碑一座,平面近方形,高約2米,碑身上保有頂蓋,形制特殊,只是風化嚴重,局部剝落。

景區相關資料

洪濟院,位於武鄉縣城西30公里的故城鎮東良候村。此院坐北朝南,主建築正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造,雄踞於1.5米高的石基之上,飛檐斗拱,明柱彩椽,雕樑畫棟,氣勢宏偉;南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懸山式造,門上有"永沐甘霖"匾額一塊;東、西兩廂各有廊房七間,使整個院落結構嚴謹,完整統一。
.千佛塔.

據1958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專家鑑定,此院是金代建築(公元1115-1234年),但具體的創建年代無考。另據南殿牆匾上刻有"歲大清光緒三十年九月闔社重修"字樣,可以斷定,該院曾於1904年有過一次重修。至於重修的規模難以推測。同時,根據該院至今保存的比較完好,可以肯定,當地歷代人民,對該院的保護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洪濟院除其古建築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外,最具藝術價值的是該院的古代壁畫。其壁畫主要分布在正殿和南殿。正殿中有壁畫58幅,南殿共有壁畫34幅,壁畫內容為"船子和尚"、"立壇祈雨"、"妙語桂花"、"中師問道"等佛教典故。經觀察測量,壁畫中共有人像、群像92幅,總面積達120平方米。壁畫落款為"中華民國三年,歲次甲寅三月上旬"(即1914年)。這些壁畫人物形象生動,栩栩如生,線條工整細膩,層次分明,有很強的立體感,系我縣碩果僅存的具有如此規模和藝術造詣的壁畫珍品。

1980年8月1日,東良洪濟院被公布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提升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