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特雷亞蒙
1867年來到巴黎,他父親委託一個銀行家按期支付給他生活費。他喜歡閱讀法國早期浪漫主義詩人以及拜倫、但丁、拉伯雷等人的作品。孤獨的生活使他的精神不大正常,1870年鬱郁去世。人們發現他給自己草擬的墓志銘:“此地安息著一個死於肺病的小青年: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不必為他祈禱。”洛特雷亞蒙的《瑪爾佗蘿之歌》(1869),是一部有特色的散文詩。全書分為 6部分,第1唱至第6唱(這個格式是仿照但丁《神曲》的)主要內容是對人生的憎惡和詛咒,這種強烈的仇恨令人感到和另一極端即對人生的強烈的愛非常接近。《瑪爾佗蘿之歌》深刻地表達了人生的悲哀。洛特雷亞蒙對於醜惡的人間的詛咒,超過波德萊爾的《惡之華》的辛辣程度。《瑪爾佗蘿之歌》明顯受《惡之華》的影響。
洛特雷亞蒙在世時是個無名之士。出版商印刷了《瑪爾佗蘿之歌》,因內容偏激不敢發售,曾向作者索取經濟賠償。1910年法國作家瓦萊里·拉博發現並讚揚了這部詩集,10多年以後,超現實主義文學興起,人們把《瑪爾佗蘿之歌》奉為超現實主義的“聖經”。
參考書目
G. Bachelard,Lautréamont, Corti,1939.